旬陽文博論叢

旬陽文博論叢

《旬陽文博論叢》是陝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國強。

基本介紹

  • 書名:旬陽文博論叢
  • 作者: 旬陽縣博物館
  •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 ISBN:9787551806091  
近日,由旬陽縣博物館館長劉國強主編的《旬陽文博論叢》第一輯由陝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出版。
《旬陽文博論叢》第一輯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文物保護、管理、利用,主要記述該縣縣域文物資源的概貌、特徵,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探索新形勢下如何破解難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第二板塊:博物館工作新探,圍繞適應免費開放,提升展示與服務水平的形勢要求,改進和加強文物徵集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等項工作的構想和措施。第三板塊:古蹟覽勝尋幽,側重介紹有一定代表性的歷史遺存,揭示其淵源、特色、價值和影響所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孕育一方的文明和文化。旬陽縣地處陝西省東南部的漢水中上游、秦巴山麓,清代著名學者畢沅曾說旬陽是“西通隴、蜀,東接荊、襄,控房、竹而引商、雒,在昔推為形勝之區”(乾隆本《洵陽縣誌.序》)。其文化發展的源頭最遲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或早期,而且一開始就呈現出多種文化因素交融的傾向和特徵,此後不斷綿延發展,愈往後期,這種交融的特徵就愈益明顯。由於長期發展凝結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遺產多姿而厚重,不可移動文物有遍布集鎮鄉村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刻及石窟寺、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及史跡等,其中重要的遺蹟已分別公布為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移動文物,即博物館收藏文物,特別著名的有新石器時期大溪文化石鏟(鉞),春秋戰國時巴、蜀、秦、楚鉞、鍪、銅鉦、銅戈,漢代象牙算籌,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宋代瓷器、銅象棋子,明代萬佛寺石刻造像,清代民國匾額、楹聯等,無一不是諸多地區和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奇珍,國寶級文物數量可觀,其中不乏號稱“稀世國寶”者。因而有著安康市的文物大縣之稱。
旬陽縣文博事業發展起步較早,新中國建立初期,即有政府文教機構的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文物收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縣域文博事業發展出現質的飛躍,率先在當時的安康地區成立了旬陽縣博物館、紅軍紀念館,後來又增設旬陽縣文物管理所,組建旬陽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全縣文物事業有了健全的工作機構。旬陽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加強對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大事業投入,縣域田野文物保護形成網路,持久開展文物保護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全民文物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在陝西省文物局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下,大批重要的田野不可移動文物受到有效的維修保護,經濟建設和生產生活工程中發現的文物、社會流散文物和民間文物得到及時搶救、收藏。旬陽縣博物館、紅軍紀念館堅持免費開放,強化安全管理,藏品保管、陳列,宣傳教育和研究工作一直處於安康市同級博物館的前列位置,多次獲得上級的多種表彰,2009年旬陽縣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同年,旬陽縣被表彰為“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旬陽縣博物館2008、2009連續兩年被旬陽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全縣文化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十一五”文物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同年被陝西省愛衛辦授予“省級衛生先進單位”;2013年1月被安康市政府授予“市級園林式單位”。
回顧旬陽縣博物館三十年的風雨歷程,所取得的成績、成果、成就來之不易,固然值得全館、所幹部職工倍加珍惜;而隱含其中的經驗、教訓,更應該認真加以總結,以其為今後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示。尤其是當今時代,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處於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關頭,縣域文博事業發展如何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走出迷茫,擺脫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究和破解的難題很多,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勇於探索,發揚成績,避免失誤。基於此,該館、所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進行積極的思索探討,各抒己見,集結成冊,名為《旬陽文博論叢》。該書的出版,從一個側面不僅展示了旬陽縣文化遺產的豐富厚重而又博大精深,對宣傳和保護縣域文化遺產,建設美麗富裕新旬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旬陽縣博物館建館三十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