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性脊柱側凸新型生長棒治療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早發性脊柱側凸新型生長棒治療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早發性脊柱側凸新型生長棒治療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邱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早發性脊柱側凸新型生長棒治療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邱勇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早發性脊柱側凸(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發生於低齡兒童,具有發病年齡早,畸形進展迅速等特點,其外科治療非常困難。現有的非融合技術如VEPTR、生長棒等,需要多次撐開手術治療,易產生自發性融合、感染、斷釘斷棒等併發症。目前臨床中急需一種非融合技術,既可以達到生長棒固定的效果,不影響患兒脊柱長度發育的特點,又能避免多次手術帶來的不便和感染、自發性融合等併發症。因而,構建生長特性類似於人類患兒的早發性脊柱側凸動物模型,進而進行非融合技術的開發研究,成為脊柱側凸非融合技術領域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本研究前期在南京市衛生局重點項目資助下,已成功在幼豬中建立早發性脊柱側凸模型,並研製成功新型生長棒,本項目擬進一步在幼豬生長高峰期前進行該新型生長棒矯形治療的實驗研究,為臨床治療早發性脊柱側凸患兒提供有力的動物實驗依據。

結題摘要

後路脊柱不對稱性栓系可成功誘導建立早發性脊柱側凸模型,且去除栓系內固定後,脊柱側凸仍有明顯進展。本項目先後對12隻年齡約6周的幼豬進行單側栓系造模,手術即刻側凸角度29°;隨訪2月後,2隻幼豬因傷口感染未完成實驗,最終10隻幼豬均出現結構性脊柱側凸,側凸角度平均65°。去除栓系內固定後,幼豬側凸仍有明顯進展,平均側凸角度68°。故該不對稱栓系造模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可成功誘導建立穩定的早發性脊柱側凸模型,為早發性脊柱側凸臨床研究提供試驗模型。 在此不對稱栓系的力學負荷下,組織學分析提示凹側肥大層軟骨細胞數量少、形態異常、排列不規則,凸側軟骨細胞增殖活躍,肥大層明顯增厚。該結果提示頂椎凹側生長板軟骨細胞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且以肥大層軟骨細胞更為顯著,使椎體凹側縱向生長顯著小於凸側,導致椎體楔形變。 新型自動滑移型生長棒系統可有效矯正早發性脊柱側凸。本項目將前期專利(自動延伸性能的滑動棒椎弓根釘脊柱側凸生長棒系統,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201110006480.9套用於幼豬早發性脊柱側凸的矯形治療中。取 15頭早發性脊柱側凸建模成功的幼豬,隨機分為生長棒治療組(n=10)和對照組(n=5)。治療組中2頭幼豬植入生長棒後發生感染;治療組生長棒植入術前Cobb角為52.1°,術後即刻Cobb角減小為25.4°,矯形術後8周治療最終時Cobb角減少至20.2°;對照組造模完成時側凸Cobb角為55.2°,取出內固定術後即刻Cobb角為53.6°,隨訪8周后觀察其Cobb角為51.2°;治療組脊柱生長長度為平均14.2 cm,生長棒體內滑動39.8 mm;對照組取出內固定術後8周內脊柱生長長度為平均14.9 cm。即自動滑移型生長棒系統能在矯正脊柱側凸的同時,隨脊柱生長而實現生長棒的延長滑動,並且該生長棒對幼豬脊柱的生長發育無顯著影響。故該新型自動滑移型生長棒系統針對早發性脊柱側凸具有較好的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