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義
早期宇宙,是天文學專有名詞,屬於07星系和宇宙學範疇,英語譯作early universe,通常指大爆炸宇宙論中複合期以前的宇宙。
研究觀點
生命的孵化器
2013年12月,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導,美國一名科學家經過計算後提出了一個新觀點:在宇宙大爆炸之後1500萬年,液態水(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或許就已在岩石行星上形成。因此,在宇宙還處於襁褓期時,“外星人”可能就已經存在,“整個宇宙曾經是一個生命的孵化器。”
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伯拉罕·勒伯認為,在早期宇宙中,讓水保持為液態所需要的能量可能來自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大爆炸的餘暉)而非來自主星。儘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目前的溫度僅為2.7開爾文(約為零下270攝氏度),但勒伯表示,在宇宙大約1500萬歲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讓整個宇宙的平均溫度保持在300開爾文(約為27攝氏度)左右。
勒伯說,那時,岩石行星或許就已經在宇宙的凹處存在。這些地方的物質極度稠密,使大質量但短命的恆星得以形成,從而促使這些凹處富含行星形成所需的更重元素。他認為,這就使宇宙存在一個200萬年或300萬年的宜居期,在此期間,不管其距離恆星多遠,所有的岩石行星或許都能讓水維持在液態。因此,他認為:“整個宇宙曾經是一個生命的孵化器。”
科學界對勒伯的研究眾說紛紜。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生物物理學家克里斯托弗·亞瑞茲斯基表示,他不相信,在一個各處幾乎一樣溫暖的宇宙中,生命能夠存在。他強調稱,地球上的生命不僅依靠太陽發出的熱生活,也依靠冷的微波背景輻射生活(提供了一個冷源)。塔夫斯大學的宇宙學家亞歷山大·維蘭金說,對於智慧型生命的出現而言,幾百萬年太短。而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則認為,生命的適應能力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強。他說:“如果你足夠聰明,任何地方其實都宜居。”
一維空間
這個想法最早由布法羅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德揚·斯托伊科維奇(Dejan Stojkovic)在2010年提出。他的團隊認為,早期的宇宙單一且微小,是一維的(像一條直線),然後膨脹成二維(像一個平面),然後再形成我們如今生活的三維空間。
在《物理評論快報》的一份新論文中,斯托伊科維奇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一種可證明“維度消失”的假設是否正確的實驗。因為光和波傳播到地球需要時間,所以,當望遠鏡觀測太空的時候,本質上是在回望過去。在一維或二維空間,引力波無法存在。所以,斯托伊科維奇博士認為,已計畫完善的引力波觀測站(LISA)無法發現任何早期宇宙的引力波。LISA全稱為空間天線式雷射干涉儀(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是美國宇航局和歐洲太空總署的合作項目,將於2016年開始工作。
斯托伊科維奇博士表示,維度變化的理論將徹底轉變人們對宇宙演變的認識和想法。
這個理論指出,大爆炸後的早期宇宙,充滿了高能量,反而有較少的維數。這也可以解釋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不兼容。量子力學通常描述宇宙的小規模,而廣義相對論擅長描述宇宙的大規模。同時也指出隨著宇宙的膨脹,將會增加第四個維度。
斯托伊科維奇博士稱:“物理學家為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30年,但現在的想法也不足以解決他們的困惑。我們應該考慮到該理論是否有系統性的錯誤,然後去發現更根本的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