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韓建業,甘肅通渭人,1967年出生。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於2000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系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和考古學通論、古代錢幣的教學工作。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已在《考古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遺存與環境信息》等。
目錄信息
序
引言
第一章 緒論
一、文化上和政治意義上的中國
二、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三、本書目的
四、研究和寫作思路
第二章 早期中國之前的中國
一、早期中國人種和文化上的古老基礎
1.人類演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
2.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3.小結
二、五大文化系統
1.陶器和農業的最早出現
2.五大文化系統的形成
3.新石器文化區之外的文化
4.小結
三、早期中國的萌芽
1.兩大河流域文化的首度崛起
2.碰撞與交融
3.三大文化系統的初步形成
4.新石器文化區之外的文化
5.小結
四、三大文化系統
1.黃河流域文化區
2.長江中下游一華南文化區
3.東北文化區
4.三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和各文化系統間的文化交流
5.小結
第三章 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的形成
一、核心文化的蓬勃發展
1.仰韶文化東莊類型
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二、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化”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
2.向北方地區的擴張
3.對河南中南部和鄂北的影響
4.對太行山以東的影響
三、紅山文化的新階段
四、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趨同
1.大汶口文化的形成
2.“崧澤化”過程
3.大溪文化的變革
五、華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文化
六、廟底溝時代的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1.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2.廟底溝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四章 早期中國的古國時代
一、仰韶後期:分化與整合
(一)以黃河上中游為主體
1.晉南豫西地區文化的相對衰落
2.關中地區文化的穩定發展
3.北方地區的文化變異
4.河南中南部的文化變異
5.太行山以東地區文化的崛起
6.西部地區文化的變異和拓展
7.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興起
8.青藏高原的卡若文化
(二)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
1.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強大與擴張
2.長江下游文化的極度強盛和擴張
3.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
(三)東北南部和西部
1.紅山文化和哈民忙哈文化
2.雪山一期文化、南寶力皋吐文化、小珠山中層文化、偏堡子文化
(四)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五)仰韶後期的文化交流
1.仰韶三期的文化交流
2.仰韶四期的文化交流
3.馬家窯文化的西向拓展與“彩陶之路”
(六)小結
二、龍山時代:從萬國林立到中原中心
(一)黃河長江流域大部地區
1.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的興起
2.中原龍山文化亞系統的形成
3.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與肖家屋脊文化
4.長江上游的寶墩文化和中壩文化
5.長江下游及附近地區文化
(二)黃河上游與青藏高原東部地區
1.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期
2.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期
(三)東北西部和南部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雲南的新光文化
(六)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七)龍山時代的文化交流
(八)小結
第五章 早期中國的王國時代
一、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大部地區
1.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和下七垣文化
2.中原及周邊地區的二里岡文化
3.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
4.黃淮和長江下游地區文化
5.北方地區的朱開溝文化
6.遼河流域和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台山文化
二、黃河上游至新疆東部
三、長江上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六、二里頭一二里岡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六章 早期中國與古史傳說
一、炎黃時期
1.炎黃族系及其文化
2.蚩尤族系及其文化
3.少昊族系及其文化
4.涿鹿之戰在考古學上的反映
5.黃帝時代與早期中國
二、顓頊、帝嚳時期
1.顓頊帝嚳族系及其文化
2.顓頊共工勢同水火
3.祝融南遷與苗蠻中興
4.絕地天通與文明起源
三、堯、舜時期
1.唐伐西夏與陶唐氏文化
2.有虞氏的強大與擴張
3.先夏文化
四、夏代
1.稷放丹朱與早期先周文化
2.禹征三苗與早期夏文化
3.少康中興與中晚期夏文化
4.先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