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報恩山寺

《早晴至報恩山寺》是北宋詩人文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寫的是詩人從早至晚山游所見的情景。詩首聯記敘詩人攀登險唆盤的山間小路,拂松穿竹登上山頂的過程;頷聯描寫登山後所見的優美景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屬對工巧,是詩情畫意的結合;頸聯由寫景轉為農家生活的記事,表現了詩人對稼穡農事的關心;尾聯仍是敘中有景,詩人走出村莊,在暮色中山上的牛羊正向村莊走去,自己則聽憑著馬兒信步而行,踏著月色歸來,又是一幅清輝步月圖。全詩以時間為順序,從清寫到傍晚,結構清晰,極富有層次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早晴至報恩山寺
  • 作者文同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早晴至報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
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猶臥斫桑稀。
暮煙已合牛羊下6,信馬林間步月歸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報恩山寺:在作者故里,早廢。
2.巉(chán):山勢高峻貌。磴道微:指石梯連續的細小山路。
3.煙開:煙霧散開。
4.治圃晚:因大麥尚未收割,故種植蔬菜晚了。治圃,種植蔬菜。
5.斫(zhuó):砍。這裡作“采”字解,指採桑。
6.合:此為籠罩的意思。牛羊下:指放牧歸來。《詩·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
7.信馬:任馬行走,讓馬自由自在地駝著我走。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撥開松枝穿過竹林踏上了高峻的山間石徑,掛滿了露珠的松枝竹葉打濕了衣裳。
曉霧散去,一對海鷗飛落在遠處浩渺的水面;旭日東升,陽光照在高高的林枝上,驚飛了一隻美麗的雉鳥。
田裡的大麥尚未收割,是因為今年的莊稼種時沒有趕早;幼蠶仍在安然盤臥,是因為可以採摘的桑枝已經稀少。
夕陽西下,伴著牛羊歸去,雲煙把大地籠罩,我也牽著馬兒踏著月色,走在了歸家的林間小道。

創作背景

文同是北宋的詩人兼畫家,常融詩畫藝術於一體,此詩即是詩人反映家鄉生活的詩畫藝術作品,記錄詩人從早至晚山游之所見。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早晴至報恩山寺》這首詩,寫得像一幅反映農村生活的風景畫,表現出了這位畫家詩人的寫作特點。
詩的開頭,“山石峻嚵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山石險峭,有一條依稀可辨的石級山路。人從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過,露水打濕了衣裳。這裡,拂松穿竹,不是分指從竹叢中穿過,松枝拂人,而是合指穿過松林竹叢,松枝竹梢拂人。
“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說遠處水上,淡煙消散,落下雙鷗;太陽照著高高的樹林,飛起一隻野雞。描繪出一幅遠水高林,野鳥飛翔的畫面,色調鮮明闊朗,是全詩中的突出部分。
“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猶臥斫桑稀”,寫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產狀況。大麥沒有收割,整治菜園子已經晚了春蠶還在餵養,桑樹也顯得枝葉稀疏。從這一聯詩看,作者對農家生活還是比較熟悉的。大麥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園子,春蠶也是到了吐絲做繭時才停止吃桑葉。這一聯詩描繪了又一個畫面,從遠水高林,移到村外麥地桑叢,視點從遠到近。
末一聯,“暮煙已合牛羊下”,寫村莊中的晚景。暮靄籠罩,放牧的牛羊從山上下來了。這一句的意境,是從《詩經·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句中化出來的,用在這裡,寫山村的晚景,很妥貼。“信馬林間步月歸”,是說自己,騎在馬上,踏著月色,信步回到住處。寫的是山村中的畫面,視點從村外移到村中。
全詩八句,時間是從清早露水未乾時出發,一直到了晚上月亮上來,才到達住處。一路上,信馬慢行,欣賞沿途的自然風光。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個畫面,視點隨著移動。正表現出一位畫家詩人作品中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

名家點評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林冠夫:中間兩聯,按照律詩的要求,是兩聯對子。“煙開遠水”一聯,遠處水上,淡霧消散,落下雙鷗;太陽照耀的樹林,飛起野雞。描繪出一幅遠水高林,野鳥飛翔的畫面。色調鮮明,境界闊朗,處在動態之中,畫面顯得更加生意盎然。“大麥未收”一聯,寫的暮春初夏之交的山村農事。看來,詩人對農家生活還是相當熟悉的。(《山水詩歌鑑賞辭典》)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此詩寫雨後初晴的早晨至報恩山寺途中景色。作者不僅以詩人的靈心在尋常景物中捕捉住詩意的新鮮的感受,而且還以畫家的眼光觀察山水,選取描寫角度,並渲染出有空間層次、有光色變化的畫面,成功地在畫面上顯現自己閒淡的意趣。(《中國現代文學詞典·詩歌卷·4·宋》)

作者簡介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先生,梓潼(今四川梓潼縣)人。皇祐元年(1049)進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陵、洋、湖等州。為人操韻高潔,襟懷灑落,為司馬光、蘇軾所敬重。善畫竹,常融詩畫藝術於一體,頗有創造。詩風質樸、自然。有《丹淵集》四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