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巴亞爾傑

旦巴亞爾傑

旦巴亞爾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西藏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現供職於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創研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旦巴亞爾傑
  • 別名:嘎亞卓、塘賽亞爾傑
  • 國籍:中國
  • 民族:藏族
  • 出生地:西藏那曲
  • 出生日期:1962
  • 畢業院校:西藏大學
  • 代表作品:《紅頭巾》、《黑虎》、《馱鹽隊》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作品,其他信息,

人物簡介

(1962-)藏族,筆名嘎亞卓、塘賽亞爾傑。藏族。西藏那曲人。
系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

1972年,上國小。
1981年7月,畢業於那曲地區中學師範班並留校任教。
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
1984年9月,考入西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期間任系團支部書記、校刊助理編輯、學生記者,發起創辦藏文系學生刊物《新月》並任主編。
1989年,畢業於西藏大學藏文系。分配到那曲地區一中,任教師。
1989年7月-1990年10月,調到那曲地區文化局文化科民族文化搶救辦公室,任副科長。期間深入藏北西部四縣(區)收集整理了30多篇民間故事、1000多行民間歌謠和50多條諺語。
1991年3月,出席第二屆全國青年文藝創作會。
1995年8月,任那曲文化局文化科副科長、《羌塘》藏文版主編。
1997年11月,任那曲地區文聯辦公室副主任、作協主席。
1998年,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獎"。
2000年8月,任那曲文化局政工人事科科長
2000年10月,被吸收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那曲地區委員會第七屆委員。
2003年4月,調自治區歌舞團創研組。
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魯迅文學院參加了由中宣部和中國作協主辦的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少數民族作家班)學習並結業。

作品

旦巴亞爾傑1982年至今在區內外十多家文學刊物上發表了藏漢兩種文字創作的25篇中短篇小說、8篇散文、19首詩歌和五幅攝影作品。作品4次獲文學獎
其中代表作有《紅頭巾》、《黑虎》、《馱鹽隊》、《野馬進行曲》、《草原,迷茫的歲月》和《同一個時間發生的兩個不同的故事》。
199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說集《羌塘美景》並獲"西藏十年文學成就獎",部分小說在芬蘭和加拿大被譯成外文。
藏文第一部長篇小說《噴發鮮血的紅雪山》在《西藏文藝》1988年第1期至2000年第6期連載,2001年該小說獲"第三屆西藏新世紀文學獎",2004年元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改名為《遙遠的黑帳蓬》。

其他信息

旦巴亞爾傑長期生活、工作在藏北地區,他熱愛家鄉的人民和雪山草原,熟悉藏北的歷史和民俗風情,藏北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給了他無窮無盡的創作素材和養分。
勤勞、勇敢不畏艱難的藏北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粗狂奔放、淳樸直爽的牧業民族特有的性格,激發了他一發不可收拾的創作熱情。
擔任行政職務後,雖然公務繁忙,但他從未間斷過他所熱愛的神聖的創作勞動,他在藏北地區工作期間,採訪各界人士,利用下鄉機會,收集了大量的藏北民俗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閱讀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民俗理論書籍。文學創作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
旦巴亞爾傑認為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他認為收集、整理、研究民間文學和民俗工作是時代賦予他的神聖職責,現代文明衝擊傳統文化的當今時代,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是為今後的藏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作家必須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更要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只有這樣,作品才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所以,民俗學對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是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
他在藏北工作期間完整地收集了藏北馱鹽歌、強盜歌、婚禮頌詞、剪羊毛歌、做羊毛氈歌等藏北特有的民間勞動歌和婚喪嫁娶、飲食、服飾、居住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他的關於藏北民俗方面的兩部專著即將脫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