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日本黃姑魚試養和人工育苗等基礎研究工作在日本開展較早,20世紀60年代即開始人工試養,1985年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年育苗量可達百萬尾以上。20世紀90年代之後,韓國從日本引進日本黃姑魚種,逐漸將其發展成為該國重要的養殖對象。中國遲於日本和韓國,自20世紀90年代之後才開始日本黃姑魚的養殖和育苗研究工作,在育苗技術和養殖技術上均已十分成熟。
形態特徵
日本黃姑魚屬懂囑石首魚科大型種類,個體最大記錄為體長1.35米,體重25千克。1年生日本黃姑魚全長可達47厘米以上,2年生長可達68厘米,3年生可達80厘米,4年生可達87厘米。
體延長側扁,背腹部淺弧形;頭中等大,側扁尖突;吻尖突,吻上具4小孔,上行1個圓形小孔,下行3孔,兩側孔裂縫狀較大,中間小圓孔;吻褶完整,邊緣波狀。眼上側位較小,位於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而平坦。鼻孔2個,前
鼻孔圓,後鼻孔半月形,位於眼前方。前位口斜裂較大。兩頜約等長,上頜骨伸達眼中部下方或稍後。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頜牙外行較大,圓錐形,內行細小;下頜牙兩行,內行牙較大,錐形,排全請旬府列稀疏;
犁骨、
齶骨及舌上無牙。舌前端游離、圓形。頦孔6個,為“六孔型”,無頦須。耳石側面觀其尾部呈“J”型。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前鰓蓋骨後緣具細鋸齒;鰓蓋骨後緣具2扁棘,鰓蓋條7個。有假鰓,鰓腔灰黑色,鰓耙粗短。
體被櫛鱗,吻被定微嚷圓鱗,
背鰭和
臀鰭基部具有1-2行小圓鱗組成的鱗鞘。側線平直,伸達尾鰭後端。背鰭連續起點在胸鰭基底後上方,鰭棘部與鰭條間具一凹陷;第1鰭棘短,第3鰭棘最長約為頭長的2/5;臀鰭第1棘短小,第2鰭棘強大約為眼徑2倍。胸鰭較短約等於眼後頭長。尾鰭雙凹型,上葉9鰭條,下葉8鰭條。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腸粗短,作2次盤繞。指狀幽門盲囊8個,鰾較小,前緣圓形,無突出的短囊,末端細尖,鰾側肢26對,第4、5對側肢特大,具腹分枝,無背分支。體背部黑褐色,腹部銀白色,胸鰭腋部具一黑斑,眼後頭長明顯短。
棲息環境
日本黃姑魚喜棲息於水深催您祖多100米以內沿岸淺海區的中下層,主要分布於暖海區,特別是砂泥質海區,屬大陸架淺海底層生活圈中魚類。產卵期游向近岸的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淺水區,水深一般<20米,對鹽度的變化適應性強,低水溫期移入深水越冬場,適宜生活水溫6-32℃,最適18-28℃,適鹽範圍14-34‰,最適18-30‰。
生活習性
日本黃姑魚為肉食性魚類,攝食兇猛,主要捕食表在性底生動物(
Epifaunal banthos feeder)。仔魚期浮游生活於水錶層,主要攝食輪蟲等微小浮遊動物及其卵粒等,稚幼魚期隨其生活空間向底層轉移,其食性相應轉換,主要攝食橈足類、
糠蝦、
磷蝦等,隨個體增長,還可捕食甲殼類(蝦、蟹等)、小魚和其他動物,生殖期攝食量相對降低。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日本、韓國、莫三比克、阿曼、巴基斯坦、南非、斯里蘭卡、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日本黃姑魚為大型魚種,秋、冬季產卵型,在日本自然海區日向灘繁殖期為2-4月份,土佐灣11月發育成熟,中國東海一般繁殖期為1-4月。日本黃姑魚雄性3年性成熟,而雌性4年性成熟,雌、雄魚性別特徵不明顯,雌性成熟期腹部膨大而柔軟,雄性輕擠腹部有精液溢出。成熟期日本黃姑魚的腹腔(發音筋)鰾發達,時常發出“鼓鼓”聲,親魚發情時,相互追逐,發音雌性較雄性大。產卵時間多在夜間18:00-24:00時,日本黃姑魚屬多次產卵型,親魚的懷卵量全長120厘米為756萬粒,全長135厘米的為1186萬粒,全長100-106厘米的平均為730萬粒、。產卵期的適宜水溫18-23℃,卵徑0.90-1.03毫米,平均0.94毫米,平均卵數1800粒/米,卵比重1.022。
人工繁殖
日本黃姑魚要選擇4齡以上邀循戶個體,體重>3千克,全長>70厘米的健康捕撈或養殖個體做親魚。雌、雄比1∶1,親魚培育要精心管養。作者一般採用海上網促烏兆箱和室內水池培養。培養密度為1-1.5尾/立方米。親魚的餌料質量和日投餵量至關重要,餌料要選用新鮮或冰凍無變質的藍圓鰺、沙丁魚、竹筴魚榜汗道、烏賊、小蝦、比管魚、牛肝等營養價值高的品種。根據培養水溫調節投餵量讓親魚吃飽,每日2次。每周加投複合維生素E和維生素B少量,產卵前1個月可投餵激素促熟,在室內採用光溫控制來促進親魚成熟,親魚培育環境要保持安靜,光照強度不要太強。
日本黃姑魚若獲得性腺發育好的親魚,可自然產卵。一般需要人工促熟催產。催產雌、雄比為1∶1,催產0.5尾/立方米,催產時間一般於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自然水溫培養的親魚以3-4月份催產為宜。催產劑為:升HRH-A、HCM、DOM+sMnRH,腦垂體混用或單用,加上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注射液配製而成。用MS-222將親魚麻醉後,在胸鰭基部無鱗處進行肌肉注射。注射量根據親魚性腺發育情況、產卵要求適當調控。一般用量HC米150-500IU/千克、升HRH-A10-100微克/千克,DOM5-10毫克/千克,DOM+sMnRH40毫克/千克+40微克/千克。一般注射激素效應時間30-40小時,便可自然產卵。
日本黃姑魚的受精卵孵化適宜水溫20-24℃,鹽度>25‰,最適28-32‰,受精卵採用流水法或120目篩拖網收集,除去死卵,孵化密度(5-10)×104粒/立方米。孵化期間微量充氣。在鹽度30-33,溫度22-23.5℃時,日本黃姑魚29小時即可孵出。
人工養殖
室內苗種培育
仔魚孵出後,接入小球藻(50-60)×10個/毫升在水泥池中進行綠水培養。仔魚期培育(1-2)×10尾/立方米,中期(0.5-1)×10尾/立方米,後期(0.3-0.5)×10尾/立方米。每天換水1-2次,前期1/4,中期1/3,後期1/2多。充氣要小且均勻,用布簾調節光照柔和,切忌直射光,光照<1000勒克斯。水質要清新,隔天吸底1次,及時清除池底殘餌死魚等雜物。pH7.8-8.5,DOM>5.0毫克/升,NH3-N<0.3×10。最適溫度20-28℃,鹽度28-32‰。為了防止病害發生,定期投放(0.5-1)×10抗菌素。當魚苗體長達2厘米後要及時篩選疏苗,避免大小差異過大,相互殘食。
仔魚孵出後,第3天口器發育開始攝食,根據仔稚魚不同發育階段對餌料營養需求及適口性,混投不同的餌料品種。其餌料系列與中國其他石首魚相似,只是在使用時期上有所差異。
輪蟲貝類卵3-10日齡水體中密度5-10個/毫升,10-20日齡10-20個/毫升,20日齡後10個/毫升。輪蟲投餵前要用小球藻或魚油強化,以提高其ω3HUFA。
橈足類枝角類及其無節幼體,鹵蟲初孵無節幼體,從15日齡後開始投喂,15-20日齡1-2個/毫升,20-30日齡3-5個/毫升,早期要用120目篩網過濾出小個體投餵。後期大小均可。
魚蝦:從25日齡後可加投其他魚類的卵及初孵仔魚或糠蝦肉糜、大鹵蟲等。
人工配合餌料:當稚魚體長達1.5厘米後便可加投人工配合餌料。餌料中適當加入維生素等添加劑和抗菌素。對於冰凍的橈足類枝角類等一定要消毒處理好後才能投餵。根據魚體大小選擇不同粒徑進行投餵。投餵量要據稚魚胃腸情況,殘餌量和水質靈活掌握,原則是少量多次。
魚苗土池培育
選擇3000-10000平方米,池深1.5-2.0米的長方形土池作培育池。首先要清塘消毒,用生石灰(100-200米/平方米)或漂白粉消毒,若用茶子餅消毒,至少要停半個月才能放苗。消毒後注入新水,加網過濾防野雜魚蝦進入。第1次進水50厘米左右。“肥水”使用低C:N比的棉籽粉、雞糞、苜蓿粉等作有機肥,肥水時間在魚苗下塘前3-7天為宜,透明度以30-40厘米為好,水質太肥。魚苗易生氣泡病。要根據池塘條件接種浮游生物,經常檢查池塘浮遊動物的種類組成、豐度,對酸性池塘要撒石灰來提高無機肥的肥效,同時對水質也起消毒作用。魚苗培育期的使肥方法可參考美國德克薩斯州海洋發展中心魚苗場肥池程式。
在放養仔魚前,池塘中的浮遊動物量(特別是輪蟲、橈足類無節幼體總和)要大於200個/升。在同一魚池中要放養同一批受精卵孵出的仔魚,放養時間在孵化後,由混合營養期間向外源營養階段轉化的第3天下塘最好,當然要提高成活率在仔魚向稚魚過渡轉型期下塘也可以。當池內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放苗,放苗宜選擇晴天無風的早晚,放苗後要連續投餵2-3天牡蠣漿,每天白天投餵3-4次,4-5天后根據池內生物種類密度情況,可適當投餵一些牡蠣漿,魚肉糜以及苗種用人工配合飼料。剛開口仔魚的放養密度根據培養條件和目的而異。若培養30-40天,體長30毫米便收穫,則可放養70-120尾/平方米,若要培養至50毫米,則放養密度為30-40尾/平方米。
魚苗培育階段,要堅持每天巡塘,觀察池水的肥度是否合適,測定透明度的深度以判斷肥度,結合浮遊動物取樣和計數,以決定第2天是否需要施肥。水質過肥或悶熱無風的天氣,要特別注意魚是否浮頭,魚苗浮頭不像大魚那樣明顯,必須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可利用溶解氧測量儀測定池水中的溶解氧含氧量,如含量低於4毫克/升時,應注入新水,在正常情況下,每隔5天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增加池水15-20厘米,水過肥或天氣炎熱應多進水,水瘦和陰雨天可少進水。每次進水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魚苗頂水游泳時間過長,影響體質。如果餌料生物的數量不夠攝食,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或魚糜,20日齡的魚苗就可攝食粒徑0.3毫米的人工配合飼料。補充投餵飼料,可以保證魚苗有足夠的食物用於生長和發育。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日本黃姑魚需求量大,價格高,且個體越大。市場價格越高。2千克以下的商品魚主要用作魚肉食用;2千克以上的,大部分出口,主要食魚鰾或將魚鰾加工成魚膠。
棲息環境
日本黃姑魚喜棲息於水深100米以內沿岸淺海區的中下層,主要分布於暖海區,特別是砂泥質海區,屬大陸架淺海底層生活圈中魚類。產卵期游向近岸的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淺水區,水深一般<20米,對鹽度的變化適應性強,低水溫期移入深水越冬場,適宜生活水溫6-32℃,最適18-28℃,適鹽範圍14-34‰,最適18-30‰。
生活習性
日本黃姑魚為肉食性魚類,攝食兇猛,主要捕食表在性底生動物(
Epifaunal banthos feeder)。仔魚期浮游生活於水錶層,主要攝食輪蟲等微小浮遊動物及其卵粒等,稚幼魚期隨其生活空間向底層轉移,其食性相應轉換,主要攝食橈足類、
糠蝦、
磷蝦等,隨個體增長,還可捕食甲殼類(蝦、蟹等)、小魚和其他動物,生殖期攝食量相對降低。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日本、韓國、莫三比克、阿曼、巴基斯坦、南非、斯里蘭卡、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日本黃姑魚為大型魚種,秋、冬季產卵型,在日本自然海區日向灘繁殖期為2-4月份,土佐灣11月發育成熟,中國東海一般繁殖期為1-4月。日本黃姑魚雄性3年性成熟,而雌性4年性成熟,雌、雄魚性別特徵不明顯,雌性成熟期腹部膨大而柔軟,雄性輕擠腹部有精液溢出。成熟期日本黃姑魚的腹腔(發音筋)鰾發達,時常發出“鼓鼓”聲,親魚發情時,相互追逐,發音雌性較雄性大。產卵時間多在夜間18:00-24:00時,日本黃姑魚屬多次產卵型,親魚的懷卵量全長120厘米為756萬粒,全長135厘米的為1186萬粒,全長100-106厘米的平均為730萬粒、。產卵期的適宜水溫18-23℃,卵徑0.90-1.03毫米,平均0.94毫米,平均卵數1800粒/米,卵比重1.022。
人工繁殖
日本黃姑魚要選擇4齡以上個體,體重>3千克,全長>70厘米的健康捕撈或養殖個體做親魚。雌、雄比1∶1,親魚培育要精心管養。作者一般採用海上網箱和室內水池培養。培養密度為1-1.5尾/立方米。親魚的餌料質量和日投餵量至關重要,餌料要選用新鮮或冰凍無變質的藍圓鰺、沙丁魚、竹筴魚、烏賊、小蝦、比管魚、牛肝等營養價值高的品種。根據培養水溫調節投餵量讓親魚吃飽,每日2次。每周加投複合維生素E和維生素B少量,產卵前1個月可投餵激素促熟,在室內採用光溫控制來促進親魚成熟,親魚培育環境要保持安靜,光照強度不要太強。
日本黃姑魚若獲得性腺發育好的親魚,可自然產卵。一般需要人工促熟催產。催產雌、雄比為1∶1,催產0.5尾/立方米,催產時間一般於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自然水溫培養的親魚以3-4月份催產為宜。催產劑為:升HRH-A、HCM、DOM+sMnRH,腦垂體混用或單用,加上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注射液配製而成。用MS-222將親魚麻醉後,在胸鰭基部無鱗處進行肌肉注射。注射量根據親魚性腺發育情況、產卵要求適當調控。一般用量HC米150-500IU/千克、升HRH-A10-100微克/千克,DOM5-10毫克/千克,DOM+sMnRH40毫克/千克+40微克/千克。一般注射激素效應時間30-40小時,便可自然產卵。
日本黃姑魚的受精卵孵化適宜水溫20-24℃,鹽度>25‰,最適28-32‰,受精卵採用流水法或120目篩拖網收集,除去死卵,孵化密度(5-10)×104粒/立方米。孵化期間微量充氣。在鹽度30-33,溫度22-23.5℃時,日本黃姑魚29小時即可孵出。
人工養殖
室內苗種培育
仔魚孵出後,接入小球藻(50-60)×10個/毫升在水泥池中進行綠水培養。仔魚期培育(1-2)×10尾/立方米,中期(0.5-1)×10尾/立方米,後期(0.3-0.5)×10尾/立方米。每天換水1-2次,前期1/4,中期1/3,後期1/2多。充氣要小且均勻,用布簾調節光照柔和,切忌直射光,光照<1000勒克斯。水質要清新,隔天吸底1次,及時清除池底殘餌死魚等雜物。pH7.8-8.5,DOM>5.0毫克/升,NH3-N<0.3×10。最適溫度20-28℃,鹽度28-32‰。為了防止病害發生,定期投放(0.5-1)×10抗菌素。當魚苗體長達2厘米後要及時篩選疏苗,避免大小差異過大,相互殘食。
仔魚孵出後,第3天口器發育開始攝食,根據仔稚魚不同發育階段對餌料營養需求及適口性,混投不同的餌料品種。其餌料系列與中國其他石首魚相似,只是在使用時期上有所差異。
輪蟲貝類卵3-10日齡水體中密度5-10個/毫升,10-20日齡10-20個/毫升,20日齡後10個/毫升。輪蟲投餵前要用小球藻或魚油強化,以提高其ω3HUFA。
橈足類枝角類及其無節幼體,鹵蟲初孵無節幼體,從15日齡後開始投喂,15-20日齡1-2個/毫升,20-30日齡3-5個/毫升,早期要用120目篩網過濾出小個體投餵。後期大小均可。
魚蝦:從25日齡後可加投其他魚類的卵及初孵仔魚或糠蝦肉糜、大鹵蟲等。
人工配合餌料:當稚魚體長達1.5厘米後便可加投人工配合餌料。餌料中適當加入維生素等添加劑和抗菌素。對於冰凍的橈足類枝角類等一定要消毒處理好後才能投餵。根據魚體大小選擇不同粒徑進行投餵。投餵量要據稚魚胃腸情況,殘餌量和水質靈活掌握,原則是少量多次。
魚苗土池培育
選擇3000-10000平方米,池深1.5-2.0米的長方形土池作培育池。首先要清塘消毒,用生石灰(100-200米/平方米)或漂白粉消毒,若用茶子餅消毒,至少要停半個月才能放苗。消毒後注入新水,加網過濾防野雜魚蝦進入。第1次進水50厘米左右。“肥水”使用低C:N比的棉籽粉、雞糞、苜蓿粉等作有機肥,肥水時間在魚苗下塘前3-7天為宜,透明度以30-40厘米為好,水質太肥。魚苗易生氣泡病。要根據池塘條件接種浮游生物,經常檢查池塘浮遊動物的種類組成、豐度,對酸性池塘要撒石灰來提高無機肥的肥效,同時對水質也起消毒作用。魚苗培育期的使肥方法可參考美國德克薩斯州海洋發展中心魚苗場肥池程式。
在放養仔魚前,池塘中的浮遊動物量(特別是輪蟲、橈足類無節幼體總和)要大於200個/升。在同一魚池中要放養同一批受精卵孵出的仔魚,放養時間在孵化後,由混合營養期間向外源營養階段轉化的第3天下塘最好,當然要提高成活率在仔魚向稚魚過渡轉型期下塘也可以。當池內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放苗,放苗宜選擇晴天無風的早晚,放苗後要連續投餵2-3天牡蠣漿,每天白天投餵3-4次,4-5天后根據池內生物種類密度情況,可適當投餵一些牡蠣漿,魚肉糜以及苗種用人工配合飼料。剛開口仔魚的放養密度根據培養條件和目的而異。若培養30-40天,體長30毫米便收穫,則可放養70-120尾/平方米,若要培養至50毫米,則放養密度為30-40尾/平方米。
魚苗培育階段,要堅持每天巡塘,觀察池水的肥度是否合適,測定透明度的深度以判斷肥度,結合浮遊動物取樣和計數,以決定第2天是否需要施肥。水質過肥或悶熱無風的天氣,要特別注意魚是否浮頭,魚苗浮頭不像大魚那樣明顯,必須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可利用溶解氧測量儀測定池水中的溶解氧含氧量,如含量低於4毫克/升時,應注入新水,在正常情況下,每隔5天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增加池水15-20厘米,水過肥或天氣炎熱應多進水,水瘦和陰雨天可少進水。每次進水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魚苗頂水游泳時間過長,影響體質。如果餌料生物的數量不夠攝食,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或魚糜,20日齡的魚苗就可攝食粒徑0.3毫米的人工配合飼料。補充投餵飼料,可以保證魚苗有足夠的食物用於生長和發育。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日本黃姑魚需求量大,價格高,且個體越大。市場價格越高。2千克以下的商品魚主要用作魚肉食用;2千克以上的,大部分出口,主要食魚鰾或將魚鰾加工成魚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