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一般體長13~24厘米、體重50~150克。
頭腦部較寬,吻鈍圓,兩頜牙細小,僅上頜前端有犬牙。眼大,明亮、體被弱櫛鱗,側線位高,前部有1深紅色斑塊。頭及體背深紅色,位側有8條黃色縱帶,其中二條縱帶延伸至尾部鰭條、背鰭的第1及第2鰭棘明顯短於其後各鰭棘。背鰭基部黃色,邊緣紅色,腹鰭腋部金黃色;臀鰭淺灰色;尾鰭紅色、叉形,上葉延長呈絲狀。
體呈長紡錘形,側扁;頭端略尖,頭背呈弧形,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無銳棘,下緣平滑,上緣不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具4-5對犭齒,不呈水平突出;鋤骨、齶骨及舌面均不具齒。前鰓蓋後緣平滑,頰鱗 3列。第一鰓弓鰓耙數14-17。體被大櫛鱗。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胸鰭非常長,末端達臀鰭硬棘部;腹鰭中長,達肛門;尾鰭上下葉先端呈尖形,上葉呈絲狀延長。體呈粉紅色,腹面銀白,體側有11-12條黃色縱線;側線起始處下方具一帶紅色光澤的黃斑。背鰭淡白,鰭外側黃色而具紅緣,基部具一條向後逐漸寬大的淡黃色縱帶;臀鰭淡白,具數條破碎的淡黃色縱帶;尾鰭淡粉紅色,上葉先端為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的水域,棲息深度可達80公尺深。主要覓食甲殼類、頭足類或其他小魚等為食。
產季
我國主要漁場有雷州半島以東海區及北部灣,全年可捕獲,2~5月份為漁汛期,但其密集群體不大,漁獲量較低。
經濟價值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或延繩釣等漁法捕獲,魚肉細嫩,可用油炸、清蒸皆美味可口。
相關信息
原始文獻:
| Nat. Ausland. Fische, 5:110
|
模式產地:
| 日本
|
生境:
| 暖水性底層魚類,常棲息於水深25-100米、底質為泥和泥沙的海區
|
國內分布:
| 南海, 台灣海峽, 東海
|
國外分布:
| 印度洋北部沿岸, 紅海至日本
|
資料來源:
| 福建魚類志[下卷]:191. 南海魚類志:509. 台灣魚類志: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