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紫珠

日本紫珠

日本紫珠(學名:Callicarpa japonica Thunb.)是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落葉灌木,灌木,高約2米;小枝圓柱形,無毛。葉片倒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6厘米,頂端急尖或長尾尖,基部楔形,兩面通常無毛,邊緣上半部有鋸齒;葉柄長約6毫米。聚傘花序細弱而短小,寬約2厘米,2-3次分歧,花序梗長6-10毫米;花萼杯狀,無毛,萼齒鈍三角形;

分布於日本、朝鮮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台灣、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部、貴州。生長在海拔220-850米的山坡和谷地溪旁的叢林中。

日本紫珠經常作為結婚紀念樹栽植。適合於各種庭院栽植,也適合於盆栽,不論是懸掛於柵欄上,還是做吊盆都可以。葉入藥稱“紫珠”,止血消炎,散瘀消腫。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岀血,外傷岀血,衄血,齒齦岀血,扭傷腫痛,化膿性皮膚潰瘍,燒傷,流行性感冒。

(概述圖參考:)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扦插,分株,栽培技術,播後管理,插後管理,栽植管理,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日語名字來源於“源氏物語”的作者名字(紫式部),果實也叫“才媛”。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2米;小枝圓柱形,無毛。葉片倒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7-12厘米,寬4-6厘米,頂端急尖或長尾尖,基部楔形,兩面通常無毛,邊緣上半部有鋸齒;葉柄長約6毫米。聚傘花序細弱而短小,寬約2厘米,2-3次分歧,花序梗長6-10毫米;花萼杯狀,無毛,萼齒鈍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長約3毫米,無毛;花絲與花冠等長或稍長,花葯長約1.8毫米,突出花冠外,藥室孔裂。果實球形,徑約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日本紫珠葉片倒卵形、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無毛,頂端長尾尖或急尖,花充分開放時花絲可稍長於花冠。
中國山東(嶗山)所產者葉片較短,寬橢圓形,遼寧、河北所產者除葉形稍小外,與日本所產該種完全一致,而中國其他各省所產者,葉片多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頂端常為漸尖,花絲與花冠等長或稍短,而日本標本葉片多為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頂端尾狀長尖,花絲微伸出花冠外,與中國所產該種略有差別。

近種區別

日本紫珠花序細弱而短小,2-3次分歧,它與白棠子樹Callicarpa dichotoma(lour.)K. Koch)相似,但後者葉片通常較小,邊緣僅上半部有數對粗鋸齒,花序梗較長,花絲長於花冠約2倍許,花葯小,藥室縱裂而不同。

主要變種

朝鮮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 Thunb. var. luxurians Rehd.)與原變種的區別是:葉片較大,長12-18厘米,寬6-8厘米,兩面無毛,邊緣有粗鋸齒;葉柄長1.5-2厘米。聚傘花序3-5次分歧,花序梗短於葉柄,花較小。花期6月,果期7-10月。分布於中國台灣。生於疏林中。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窄葉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 Thunb. var. angustata Rehd.)葉片質地較薄,倒披針形或披針形,綠色或略帶紫色,長6-10厘米,寬2-3-(4)厘米,兩面常無毛,有不明顯的腺點,側脈6-8對,邊緣中部以上有鋸齒;葉柄長不超過0.5厘米。聚傘花序寬約1.5厘米,花序梗長約6毫米;萼齒不顯著,花冠長約3.5毫米,花絲與花冠約等長,花葯長圓形,藥室孔裂。果實徑約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10月。分布於中國陝西(秦嶺)、河南、江蘇、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龍泉)、江西、湖北(興山、巴東)、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東部)。生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溪旁林中或灌叢中。該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為葉狹窄,倒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但存在一系列的過渡和中間類型,有時與原種很難區別。
基隆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 Thunb. f. kiruninsularis Masam.)未見標本,根據原始記載與原變種區別是:葉片厚紙質,卵狀披計形,長約5厘米,寬約2厘米,基部漸狹,頂端尖銳。特產中國台灣基隆。

產地生境

分布於日本、朝鮮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台灣、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四川東部、貴州。生長在海拔220-850米的山坡和谷地溪旁的叢林中。在日本自然生長於北海道到九州的山野,可適應任何環境。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處理: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于山間野生母樹上漿果狀核果變深紫色時,採集果實,置於室內堆漚2-3天,使果肉充分軟化後,裝入條筐,放在水中一邊搓一邊淘洗,除去皮肉和雜質,取出果核,再拌草木灰進行脫脂,1天后再進行搓洗,所得的果核通稱為種子。種子切忌日曬,置於室內攤開陰乾後,袋藏於通風乾燥陰涼處。翌年4月中下旬播種。播種前兩周先用35℃溫水將種浸泡4-5小時,剔出上浮癟料,再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消毒1小時,取出清水沖洗乾淨,與1/3的新鮮細河沙混合,裝入陶瓷盆內,上覆塑膠薄膜,放在背風向陽處催芽,注意保持濕潤,經常翻動,使受熱均勻,當種子有1/3露白時即可播種。由於種子細小,破土能力差,前期生長力弱,播種必須精細。
播種方法:播前選擇基質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圃地,深翻整平,製作高床。床面高出地面15-20厘米,四周築高5厘米、寬3厘米的畦埂,以利澆水。苗床作好後用0.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天,噴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即將催芽的種子均勻撒播於苗床上,再篩細土復上,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然後再篩復一層細沙。

扦插

硬枝扦插:3月中下旬,於野外實生植株中上部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直徑0.5厘米以上的1年生木質化枝條,剪成10-15厘米長的插穗,上剪口距芽1厘米左右平剪,下剪口距芽0.5厘米斜剪;扦插前用1號ABT生根粉100×10溶液浸泡24小時,浸泡深度為4-5厘米。插床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並在扦插前3天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0.125%溶液噴灑消毒。扦插時千萬不要傷及插穗下剪口皮層。扦插深度為插穗長度的1/2-2/3,用手將土壓實、插緊、插正。扦插株行距10×15厘米。插後立即澆一次透水,使插穗與土壤緊密結合。儘可能做到隨剪枝、隨處理、隨扦插。
嫩枝扦插:7月上旬-8月上旬,選擇乾淨細河沙為苗床基質;選取當年生健壯、充實、無病蟲害的半木質枝條,剪成10厘米長插穗,每插穗上部保留1-2片葉。將剪好的插穗下部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後,再用50×10ABT1號生根浸泡2小時扦插,插前苗床澆水,扦插深度為穗長的2/3,株行距10×10厘米。

分株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本紫珠發芽前,于山問野生灌叢狀樹株根際處,將根櫱小苗從根莖處挖出,使分開的各株小苗有一定的根系,適當剪除枝條,按照株行距栽植於圃地。經過澆水、施肥等精心管理,1年即能培養成可供綠化觀賞的苗木,是繁殖急需用苗既快又省的好方法。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

播後苗床上搭建遮陽網,保持床面濕潤疏鬆。一般播後10-15天即可出苗。幼苗出土後,苗小,抗旱力差,需經常用噴壺輕噴水,使小苗既不衝倒,也不要使泥水濺到幼苗上,達到土壤濕潤,促進根系發育。幼苗見2-3片真葉時第1次問苗,以後適時間苗2-3次,去密補稀,去弱留強。每次間苗後立即澆透水。及時鬆土除草,達到苗全苗壯。苗高5-10厘米時,逐漸撤除遮陰網,減少噴水次數,葉面噴0.2%尿素,促苗快速生長,7-8月噴0.3%磷酸二氫鉀2次,達到壯苗。夏季連續降雨,需及時排除苗床積水,防苗木爛根死亡。秋天落葉後將苗挖出,在圃地挖溝進行假植,埋土防寒。翌春將苗移出栽於圃地,培養綠化用大苗。

插後管理

  1. 硬枝扦插:一苗床扦插結束,應及時搭建高50厘米的塑膠薄小弓棚,使苗床全封閉。扦插前期,為提高地溫促進生根,根據摘情澆水,一般不宜過勤過多;插穗開始生根、萌芽,耗水量漸增大,應及時澆水,使苗床內的相對濕度達到80-90%,一般扦插後20天左右可生根發葉。當苗木生根發葉後可適當進行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並注意少量多次;中後期以磷、鉀肥為主。當苗高10厘米後,打開弓棚兩端通風,逐漸撤除塑膠薄膜。適時除草鬆土、澆水、排澇。扦插成活率達86.3-92.7%。
  2. 嫩枝扦插:插後壓實,噴透水,使插穗與基質密接。然後搭建弓形塑膠薄膜棚,並加蓋遮陽網,加強對棚內溫度、濕度的管理,棚內平均溫度保持在26℃左右,相對濕度保持在87%左右。當棚內溫度越過28℃時,打開弓棚兩端通風降溫,如苗床略乾時,應適時噴水,但苗木不要長時間過濕,避免插穗下剪口腐爛。正常情況下,扦插7天開始產生愈傷組織,10-12天開始生根,15-20天就能完成生根。此後的鬆土除草、追肥、澆水的管理與硬枝扦插相同。8月下旬逐漸撤除遮陽網和塑膠薄膜,其生根率平均為91.7%。

栽植管理

栽植:日本紫珠有無良好光照都能正常生長,但不耐乾燥,喜歡濕度稍大的地方。栽植時期以落葉期為宜,2-3月份和11-12月份都可進行。根系細淺,比較擴展,因此,栽植穴要大,施入堆肥後進行栽植。
修剪:以自然枝為好。如要修剪,可在冬季進行,但3月底前要結束,把枯枝、弱枝從基部去掉即可。如果進行重修剪,則有可能造成樹木瘋長,結果狀況變差。
施肥:像日本紫珠這樣的原本在山野自然生長的樹木,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造成結果不良。特別是要控制氮肥的施用。對樹勢較強的樹木來講,沒必要進行施肥。對庭院裡栽植的大樹來講,要想讓枝葉長得更旺時,可於2月份在根部周圍挖溝,施入一鐵杴量的油餅即可。

主要價值

觀賞:日本紫珠經常作為結婚紀念樹栽植。適合於各種庭院栽植,也適合於盆栽,不論是懸掛於柵欄上,還是做吊盆都可以。株形秀麗,枝條柔軟,耐寒耐陰性強。配植於庭院、公園、綠地邊緣,新奇別致;與常綠樹搭配種植顯得嬌艷可愛,是花果俱佳的觀賞花木,是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
藥用:葉入藥稱“紫珠”,微辛、苦,平。歸肝、腳經。止血消炎,散瘀消腫。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岀血,外傷岀血,衄血,齒齦岀血,扭傷腫痛,化膿性皮膚潰瘍,燒傷,流行性感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