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

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

坐落在神戶市中央區海岸通3丁目的“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是日本唯一的華僑歷史博物館,它創建於1979年10月23日。博物館成立不久,就於1981年3月至9月,舉辦了“孫文與神戶”特別展,緊接著在10月至12月,舉辦了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特別展。這兩項展覽是陳德仁多年來收集有關孫文與神戶、神戶華僑與辛亥革命等方面資料的大成。由於這些資料移贈給孫中山記念館的緣故,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部分與神戶華僑華人社會沒有或很少有關係的文物作也為展品展出,難免給人一種雜然的感覺,社會效應受到了一定的削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日本神戶
  • 竣工時間:1979年10月23日
建築布局,發展歷史,重要活動,

建築布局

1998年4月,陳德仁去世後,館內事務基本上是維持現狀。由於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民辦的博物館,人力財力極為匱乏,除了微薄的門票收入以外,其日常運營費用一是靠陳德仁本人的投入,二是靠神戶中華總商會的支持。總商會免收房租水電等費用,事務員兼理博物館的事務。2002年年初,長期負責日常管理的副館長蔡篤欽不幸去世,博物館暫時關閉,存廢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2002年4月,王柏林(孫中山紀念館副館長)於出任第三代館長,著手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更新事業。同年8月,博物館暫時停止對外開放,開始更新展覽。王柏林在華僑社會中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展覽的更新布置和整理。2003年4月1日,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整修一新,重新與觀眾見面。更新後的博物館共展出展品257件,其中照片152件(60%)、書畫15件(6%)、實物31件(12%)、書籍刊物封面56件(21%)、其他3件(1%)。其中更新前的展品為32件(12%),本次更新時重新製作的展品達225件(88%)。基本展覽緊緊圍繞著「神戶、華僑、歷史」這三個主題,以史為經,以事成緯。有機地、立體地介紹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神戶華僑華人走過的歷程。
更新後的展覽分兩大部分,一是通史部分,二是專題部分。
通史部分描述神戶華僑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幫助觀眾概括地了解神戶華僑的歷史。
第一部分「神戶開港與中國人的移來」展出了記錄神戶開港時情景的風俗畫、華僑到神戶時領取的籍牌、主要華商的商社、華僑創辦的報刊、華僑傳入的煤油燈等。第二部分「神戶華僑與辛亥革命」,通過對迄今為止神戶華僑保存得最好的私家檔案《王敬祥關係文書》的介紹,說明神戶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支援。第三部分「華僑社會的發展」除了展示各個華僑團體的一覽表以外,還有一些華僑團體與當地各界交流的照片。第四部分「抗日戰爭與華僑」介紹了受日本警方迫害的神戶華僑的事跡。第五部分「華僑社會的再興」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神戶華僑社會的復興情況。台灣籍華僑恢復了中國國籍,在神戶華僑社會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華僑創辦的金融機構、醫院、中華同文學校新校舍、關帝廟的禮堂和山門等公共事業的建設中,台灣華僑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第六部分「生活在共生共榮的時代」介紹了近 年來華僑的設施如中華會館、各幫的同鄉會、孫文記念館以及神戶華僑華人研究會等文化交流活動。
專題部分立體地介紹華僑社會的一些特定專題,深化了觀眾對神戶華僑社會的認識。
「華僑的經濟活動」部分介紹了早期神戶華僑經濟活動的一些片斷,其中金門島華僑王明玉在1902年制定的“復興本號行規條約”對研究早期華僑商行非常有意義。「華僑與神戶的火柴產業」部分介紹明治時期,阪神地區火柴工業的興旺與華僑的關係。“華僑的文化”展出了近代中國的畫家胡鐵梅,書家康有為、梁啓超、阮鑒光、廉泉等人在神戶留下的墨寶真跡。「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百年史」部分介紹了這座百年名校的歷史。「南京町」部分介紹了這條既古老又新穎的中華街的百年滄桑。「神阪中華義莊」部分介紹了這座華僑華人的公共墓園的情況,一些公共紀念碑,敘述了神戶先人的艱難。「吳錦堂的生涯」部分介紹了浙江華僑吳錦堂的事跡。「神戶關帝廟」部分介紹了華僑華人的心靈世界,關帝廟供奉關帝、媽祖和觀音菩薩等三尊主神,每年舊曆七月十五日前後在這裡舉行的普渡勝會被神戶市認定為地域無形民俗文化財。「日本的華僑」部分介紹橫濱中華街和長崎新地中華街的概況。「華僑與體育」部分介紹華僑華人的登山團體和籃球隊。「世界華商大會」部分用歷屆大會的傳單資料,展示了這一大會的變遷。

發展歷史

關於創建過程,創始人陳德仁是這樣回憶的:
那一天,在神戶市生田區(現 在的中央區)海岸通3丁目舉行了神戶中華總商會大樓(10層樓)的落成典禮。在2樓約300平方米的大會議廳里,舉行了神戶華僑歷史的展覽。1979年春天,社團法人神戶中華總商會決定建設總商會大樓。當時並沒有預定要建造歷史博物館,而僅僅是設計在2樓建造一個大會議廳。但是,會議並不是每天都有的,如果空著的話,就構想在這個場所里,陳列一些記述神戶華僑有史以來的照片、資料,收集一些關於日本華僑、世界華僑的資料,建成一個華僑資料館之類的設施。可是,這樣一來,就又有了新的欲望。既然有那麼多資料,索性就把這些資料公開吧。如果是公開的話,那就要把神戶華僑有史以來的日常生活用品、書畫古董也展覽出來。最終就發展成了建設「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構想了。這個傳聞不知怎麼地就擴散開了,報紙、電視台、電台都做了報導,社會各界寄來了熱情鼓勵的信函,有的人士還贈送了如同家寶的珍品奇物。這樣,就不能半途而廢了,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個博物館培養成受人喜愛的設施了。就是在這種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狀況下,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邁出了它的第一步。
陳德仁(1917.3.6─1998.4.28),出身於日本神戶,父親是廣東南海縣華僑陳達文,母親是日本人長島卷(又名陳卷)。1941年,考進大阪外國語學校(大阪外國語大學的前身)支那語學科,1943年,任該校廣東語講師,並編撰了《廣東語模範讀本(上)(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夜,神戶華僑青年為了解決饑荒,組織了「神戶華僑開懇隊」。戰爭結束後,隊員們解散開懇隊,成立了「神戶中華青年會」,陳德仁被選為幹事長(會長)。以後,陳德仁作為僑領,在華僑社會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8月,陳德仁當選為神戶中華總商會會長(在任期間:1971-88年)。陳德仁的最大功績就是神戶中華總商會大樓的建設和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創設。
1979年10月,神戶中華總商會大樓在神戶市中央區海岸通3丁目(原廣業公所所在地)建成。大樓共有10層,總面積達3260平方米。其中2樓是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展覽廳,10樓的一部分是中華總商會的會議室和博物館的資料室。1988年5月,陳德仁辭去中華總商會會長職務,專心致力於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任館長至逝世( [i])。在任期間,陳德仁做了許多對外交流和研究出版活動,為提升博物館的聲譽和強化學術根基作出了貢獻。

重要活動

2003年4月,藍璞(原神戶中華同文學校教師)任副館長。聘請神戶大學名譽教授安井三吉為研究室室長。2004年9月,愛好博物館的友人們成立了館友會,舉辦了集體參觀華僑設施和關西各地的博物館設施、漢語講座、中國文化座談會、參加華僑團體的文藝體育活動等文化交流活動,用輕鬆活潑的形式,拓寬了與市民交流的渠道。2006年6月,成立了「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發展基金會」,以募集會費的形式爭取神戶社會各界的支持。
2003年6月,《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通信》(News From The Kobe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Museum)(半年刊,A4版,每期8頁,日文)第一號正式面世。《通信》設有卷首語、館友會信息、講演會記錄、學界信息、資料室探訪、博物館探訪、新著介紹、資料解說、展覽會報告、會議信息、調查信息、報刊選登、本館日誌、編集後記等欄目。截止2008年9月,《通信》已經刊行了第十二號。博物館還開設了自己的網頁,開展公眾服務與交流。
復原更新後的博物館還舉行了多次展覽和學術研究活動,如講演會、研究讀書小組、小型特別展覽會等,還與其他學術團體合辦國際學術討論會,提高知名度。先後刊行了《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所藏圖書·定期刊行物目錄》(初稿、二版、三版)、《陳德仁收藏品(文獻)》、《石嘉成收藏品(文獻)》等資料。2007年9月,受財團法人三江會館的委託,博物館邀集研究人員,編寫了《神戶三江會館簡史(1912-2007)》。
隨著日本社會的變化,例如人權思想的普及,市民社會的形成,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新移民和國際婚姻的增加,社會對多民族國家的理解,政府的國籍‧移民政策的變化等,無疑會對在日華僑華人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今後,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的變化,也會更加令人矚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