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是日本於昭和天皇七年(公元1932年),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經局部改進而成的制式重機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年2592年,故將其年式定為“九二式”。
九二式重機槍主要是將口徑由三年式重機槍的6.5mm改為7.7mm,將“框式把手”改為呈“八”字布局的“拐式把手”以及在槍口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等。這些改動比較細微,一般人若不是特別注意,通常不易分別。不過在這兩型重機槍的機匣上方,分別刻有“九二式”和“三年式”,一看便可分辨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
- 外文名:日本九二式重機関銃
- 類別:重機槍(氣冷式)
- 國家:日本(舊稱大日本帝國)
- 型號:九二式
簡介,總觀外部造型,細看內部特點,
簡介
九二式重機槍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分隊的主戰制式自動武器,主要由槍身、槍架和副品等三大部分組成。
其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起落式閉鎖機構,利用空氣冷卻槍管;採用剛性金屬彈板供彈;可以用機械瞄具或光學瞄具瞄準射擊;槍架兼有平射和高射兩種方式(主要技術諸元見附表)。其外觀造型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槍身上的螺旋狀散熱片幾乎占了全槍的60%,與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水冷方式的馬克沁重機槍,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從外觀造型樣式和內部結構特點來看,九二式仍然繼承了“歪把子”的血統,只不過是體形放大了而已。早先出產的三年式重機槍,由於使用6.5mm有坂三八式步/機槍尖彈,因此連防火帽都不要。九二式改用7.7mm尖彈以後,包括槍口動能和槍口焰在內的各方面能量都相應增大,顧及到射手瞄準射擊條件,設計並安裝了一個防火帽,其實在這個防火帽被卸下時,其槍口與原來的三年式並無兩樣。由於九二式裝上防火帽以後,與槍身上的散熱片以及全槍整體外觀構成一隻“鬥雞”模樣,加上其射擊時的頻率不高,槍聲聽起來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戰爭時期有的抗敵軍民形象地戲稱九二式為“雞脖子”。因此,筆者在下文中通稱“九二式”為“雞脖子”。
總觀外部造型
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主要是從外觀而得名。一定的外表,必定反映著一定的內涵,凡事應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么,就讓我們透過 “雞脖子”的外表,來看這隻“鬥雞”的內涵吧。
槍械作為一種專用的機械系統,其外表往往集中地反映出設計者的思想觀念以至技術戰術觀念。從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的外觀和整體造型布局可以看出,其總體上仍然反映了“歪把子”所具有的一切特徵。例如,槍口部分加工出螺旋狀的散熱片;槍管的後半部分加工出光滑表面,但是這一段表面光滑的槍管又套裝進了帶有更大螺旋狀散熱片的槍管套之中,從外觀上看,這兩部分螺旋狀散熱片渾然連成一體。日軍對機槍的(不完整,請補充)
造成人們認為其內部結構和性能的“不一樣”,進而在軍隊中造成這樣一個心理等式:
外觀造型不一樣
=內部結構不一樣
=戰技性能不一樣
=比別人強
日本軍國主義決不允許日軍中出現法國人的“哈奇開斯”,更不允許其軍隊中出現水冷式的“馬克沁”。
由於“雞脖子”是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所以三年式重機槍也可安裝防火帽。
細看內部特點
再說槍的內部結構。
眾所周知,到了 1930年代,彈板中部(注意:槍彈必須在彈板上面,彈頭朝前),左手握彈板尾部,將彈板頭部放在進彈口進彈導輪上,並使彈頭對準受彈機定位,然後左手在稍稍托起彈板尾部的同時,用短促的力量,將彈板向右插入進彈口(聽到“咔”的一聲為止)。輸彈板底面的棱形突筍配合在槍機框上面的斜嚮導槽之中,槍機框每(縱向)復進一次,即帶動輸彈板左右滑動一次,使撥彈板將彈板向右移動一發槍彈的位置,這樣把槍彈一發一傳送到進彈口,並一發一發打出去。彈板制退齒的作用,是制止彈板在射擊振動等情況下向回移動,以確保供彈可靠性。在彈板制退齒的中部下方,有一個凸齒,其作用是當槍上未裝有彈板時,阻止自動機復進,有點類似 “空倉掛機”的意思,如果一個彈板完全打完,又沒有接掛下一個彈板時,自動機即被阻止在後方,此時即使按動扳機也無濟於事。當再次插入彈板時,彈板制退齒下方的掛機凸齒即解脫自動機,自動機在復進簧張力作用下,向前移動一段很小的距離(約8mm)後,被擊發阻鐵扣住,射手按壓扳機,機槍又可以繼續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