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式中型坦克(日本九七式中戰車)

97式中型坦克

日本九七式中戰車一般指本詞條

九七式中型坦克(日語:九七式中戦車,英語:Type 97 Medium Tank "Chi-Ha",譯文:“奇哈”,又稱: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這種坦克於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它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戰鬥全重只有15噸,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九七式坦克的總生產量為1500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七式中型坦克
  • 英文名稱:Type 97 Medium Tank "Chi-Ha"
  • 研製時間:1936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定型時間:1937年
  • 國家:日本
  • 研發單位:三菱重工業公司
  • 生產總數:1500多輛
  • 日語名稱:九七式中戦車
  • 綽號:奇哈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動力裝置,結構特點,性能數據,改進車型,九七改,一式坦克,服役事件,侵華作戰,中國繳獲,

發展沿革

九七式中型坦克(英文:Type 97 Medium Tank "Chi-Ha",譯文:“奇哈”,又稱: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最成功的一種坦克。日本在這以前有一種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已明顯落後於當時世界坦克的發展潮流。為此,日軍參謀總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決定發展一種新式坦克。時值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之際,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急需大量戰車投入戰鬥,於是採用了三菱重工的樣車“奇哈”,左側的三視圖中就是這種“奇哈”坦克。日軍將其定名為“97式中戰車”(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樣,雖然名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來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不過各國的軍事專家們仍然稱它為中型坦克。為了戰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對這種坦克進行了多次改進,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總生產量約1500多輛。這種坦克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九七式中型坦克三視圖九七式中型坦克三視圖
97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為“97式中戰車”。97是日本天皇紀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後兩位數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漢語音譯。該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於1937年製成。1938年開始裝備,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裝備了1500多輛。其中三菱重工業公司生產了1224 輛,日立的龜有工廠和相模工廠生產了300多輛。

技術特點

動力裝置

九七式中型坦克發動機為1台功率為125千瓦的12缸風冷些油機,位於車體後部;車輛最大速度38公里/小 時,主動輪在前,動力需通過很長的傳動軸才能傳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和並速器。車體每側有6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第1和第6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第2-5負重輪每2個為一組要用平衡懸掛。車體和炮塔均為鋼質裝甲,採用柳接結構,最大厚度25毫米。車長5.516米、寬2.33米、高2.23米。
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中型坦克

結構特點

97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15.3噸,乘員4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內,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右側,機槍手位於 駕駛員的左側,炮塔位於車體縱向中心偏右的位置。主要武器為1門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發射榴彈和穿甲彈,攜彈量120發(榴彈80發、穿甲彈40發),其穿甲彈可以在1200米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輔助武器為2挺97式7.7毫米重機槍,攜彈量4035發,其中1挺為前置機槍,另1挺裝在炮塔後部偏右的位置。
九七式中型坦克車內電台九七式中型坦克車內電台

性能數據

97式中型坦克參考數據:
97式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
乘員與載員
4人
車長
5.516米
寬度
2.34米
高度
2.38米
戰鬥全重
15,000千克
武器裝備
1門47毫米主炮,3挺7.7毫米機槍
最大速度
38公里/小時
最大行程
210公里

改進車型

從1940年起,以97式坦克底盤為基礎研製出以下兩種改進型車:

九七改

“九七改”中型坦克,戰鬥全重增加到15.75噸。由三菱公司設計出新炮塔,換裝1式47毫米火炮,穿甲彈的初速為825米/秒,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裝甲。火炮採用半自動垂直滑動式炮閂,車上攜帶104發炮彈和2575發機槍彈。這種坦克在日本稱“九七改”、“奇哈改”。有些97改中型坦克還增加1挺高射機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即是這種坦克,常稱為100式坦克,100是日本天皇紀年2600年(公元1940年)簡化後的數字。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著這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軍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這輛坦克從參加綏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戰功,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稱號。
九七式中型坦克軍演射擊九七式中型坦克軍演射擊

一式坦克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軍為準備“本土決戰”而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後一位數字。該車戰鬥全重增加到17.2噸,增加了1名裝填手,乘員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顯增大,車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是長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車體改為焊接結構,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50毫米;動力裝置是三菱公司生產的100式12缸風冷柴油機,功率為176千瓦。這種坦克共生產了587輛。
九七式中型坦克展出九七式中型坦克展出

服役事件

侵華作戰

1939-1945年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都廣泛地使用了97式、97改中型坦克。1939年7月,中蒙邊境哈拉哈河戰役中,有4輛坦克首次參加戰鬥,是當時戰場上出現的最大的坦克。在侵華戰爭中裝備這種坦克的日軍部隊主要是1942年12月編成的坦克第3師。該師於1944-1945年邊續改占南昌、郟縣、臨汝、洛寧、南陽、西峽等地。
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展館展出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展館展出
特別是在1944年5月25日攻陷洛陽時,日軍第6坦克旅的97式中型坦克群掩護工兵和步兵突破城牆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戰,防守洛陽的國民黨軍15軍64、65師和14軍97師的部隊,亡4386人,被俘6230人;日軍亡80人、傷281人。
97式改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場中運用更為廣泛。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戰略進攻階段,日軍在入侵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以及攻占菲律賓時,都使用了97式中型坦克。
1943年5月,太平洋戰區進入盟軍戰略反攻階段。為應付危局,日軍將在中國東北編成的裝甲兵部隊陸續調往太平洋諸島加強防禦,在塞班島、萊特島、呂宋島、琉黃島、沖繩島的激烈爭奪戰中,都使用了97式改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也有少量參戰。由於盟軍兵力兵器處於絕對優勢,裝備數百輛97式中型坦克的日本關東軍精華--第1、第2、第4、第6、第7、第9、第14和24坦克團,全部在太平洋海島上被殲滅。
97式中型坦克(日本九七式中戰車)
1944年6月15日至7月6日的塞班島戰役中,由駐遼寧東寧調來的關東軍第9坦克團(97式中型坦克和M1型95毫米“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擊毀。6月22日,只剩下兩輛97式坦克可以戰鬥。戰役結束時,全團515人,只有20人回到日本本土。1975年8月,兩輛完好的97式中型坦克被運回日本,一輛保存在富士山下的少年戰車學校里,另一輛保存在東京靖國神社,成了日本右翼勢力為軍國主義招魂的祭祀品之一。
97式中型坦克3D模擬圖97式中型坦克3D模擬圖
在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中,日本關東軍裝備有97式改和一式中型坦克的第1、第9坦克旅,在蘇軍強大的攻勢下,倉促應戰,不戰自潰。儲備在四平、公主嶺等地的大量97式中型坦克成了蘇軍的戰利品。駐守在日本北面北千島的第11坦克團的19輛97式改中型坦克、20輛一式中型坦克和25輛95式輕型坦克於8月18日與蘇軍T-34坦克群展開激戰,終被全殲。
日軍入侵中國時,97坦克被廣泛使用,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在南京大屠殺、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中,到處都留下了97坦克罪惡的身影。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靠發動突然襲擊,取得了驚人的進攻速度。在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日軍坦克部隊宣稱取得了“破竹進擊”的戰果。但是,隨著美軍的M3、M4坦克投入到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日軍的97坦克根本不是對手,其火力和防護力明顯不足。於是,日本軍方對97坦克進行緊急改進,並研製新型坦克,包括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五種型號的坦克。但為時已晚,這些坦克有的生產出少量,有的只造出樣車,有的還停留在圖紙上,日本就戰敗投降了。戰後,美軍調查團在見到Ⅳ型坦克樣車時驚訝地說:“若是日本能大量製造這種坦克,太平洋戰爭中坦克戰的歷史就要改寫。“
97式中型坦克線圖97式中型坦克線圖

中國繳獲

1945年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中國軍隊的戰利品。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1945年12月1日,正是憑著這輛坦克成立了中國人民軍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經常出現故障,人民解放軍的戰士們風趣地稱它為“老頭坦克”。雖然“老頭坦克”一身毛病,在人民軍隊手裡,它也立下了赫赫戰功。它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等戰鬥,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1949年國慶大典時,它作為解放軍坦克方陣的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九七式中型坦克在行軍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九七式中型坦克在行軍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