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五星,合稱“七曜”。中國古代的日月五星,包括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即日月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這五顆星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
基本介紹
發展歷程,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發展歷程
古人把實際觀測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合起來稱作五緯。緯為織物的橫線。這五顆行星在天空上,象緯線一樣由東向西穿梭行進,故稱作五緯。亦稱作五曜。
古人又把日月同五星合起來,稱為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尚書·堯典》中記載道“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宋蔡沈傳:“七政,日月五星也。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猶人之有政事也。”日月五星又稱作七緯。這是古人錯把日月也當成了行星。實際上,日為恆星,月為衛星。亦稱作七曜。
任何一個受過初等教育的人,都應該知道在橢圓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體的天體叫行星。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射可見光,而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光。
在以恆星組成的各個星座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而且這種移動幾乎都沿著黃道進行。它們在群星之間時隱時現,時進時退。“行”為走動之意;行星一詞的原意指這種在天空上遊蕩的天體。
中國古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了關於木星的記載,戰國時期就有了五星的說法。這五顆星最初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感、歲星、鎮星,這也是古代對這五顆星的通常稱法。把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而產生的。《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金星
古名明星、大囂、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彆強。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最亮時比著名的天狼星還要亮十度。金星於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詩·小雅·大東》中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古人認為啟明與長庚是兩顆星,所以給它起了兩個名字。其實它們都是金星,所不同的是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不一樣罷了。因為金星是內行星,運行比地球快。有時太陽還沒有出地平,它已比太陽先出地平,因此能在早晨看到。因為它一出現,天就要亮了,所以叫啟明星。
漢時避景帝劉啟諱,又把金星稱為開明。有時太陽已經下山了,金星還出現在西方天空上,所以能在黃昏看到。大約過一小時後才下地平,這時的金星叫長庚。金星在下合日前36日光度最亮,在白天也能看到它,所以古書上有“太白晝見”的記載。
木星
古名歲星或歲,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歲字即指歲星。《史記·天官書》中提到的攝提、重華、應星、紀星等,都是歲星的別名。五星之中,古人特別注意對木星的觀測。《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道,“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沖,歲乃有殃……故三歲而一飢,六歲而一衰,十二一康。”古人把木星的周期與農事聯繫起來,可能因為木星和太陽活動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歲星。並用歲星所在的次名作為紀年的標準。
水星
古名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我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在新出土的《五星占》中,水星還有一個為其它書所沒有用過的名稱“小白”。應該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百載。”這裡的水指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