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吾其寺

日吾其寺

日吾其寺始建於14世紀,距已有六百年歷史。寺廟依山勢起伏,從南向北、由低至高呈梯次分布,面積67200平方米(南北長480米,東西寬140米)。屬寧瑪派,僧侶多時達五十餘人。主要建築有千佛殿、靈塔殿、日吾其經堂等,毀於“文革”時期,現僅存遺址。惟有日吾其金塔保存尚好。從該寺的遺址布局和建築結構等方面看,具有十分明顯的軍事防禦性質,是一座典型的融寺廟、城堡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吾其寺
  • 距已:有六百年歷史
  • 始建:於14世紀
  • 面積:,67200平方米
所處位子,詳細設定,

所處位子

在日喀則地區之昂仁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南、日吾其鄉政府所在地即日吾其村西北的山坡上。其南側山下為日吾其金塔,兩者相距約300米,海拔4400米。
日吾其寺南側山下的日吾其金塔,南臨雅魯藏布江,距離江岸約50米;北面靠山,海拔4260米。日吾其金塔既是日吾其寺的一部分,又是一座寺塔合一的獨立建築單元。由香巴噶舉派高僧、著名藏戲創始人和橋樑專家唐東傑布創建於15世紀中葉。其平面呈“壇城”(曼荼羅),塔高6層,逐層收分,頂部為塔剎“十三天”及傘蓋、日月火珠等,通高35米。塔內中空,每層用土、石砌築有台階數級,可沿內壁盤旋而上,直通頂部的“十三天”。各亮門內及自下而上的第五、六、七層的甬道內均滿繪壁畫。

詳細設定

日吾其金塔底層有“亞”字形護牆一周,西北方向辟門。門廊面積2柱,木門高1.45米,寬1.15米,門上有桃形護鐵兩道,鑄金銀銅懸環1個,其上鏤刻八珍寶圖案和卷草紋飾。護牆外側砌出一周小龕,內置轉經瑪尼筒307個。底層由35條牆邊構成22幅牆面及20角,從兩端穿過塔心距離為37米,塔層高5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面各闢有5扇採光小窗(邊長80厘米),共20扇。底層內有環繞一周的甬道,甬道四壁上繪有小千佛坐像,高30厘米,寬22.5厘米。在赭色底上以黑線勾勒出佛像,皆右袒肩,雙耳垂肩,高髻螺發,有頭光和背光,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在甬道內四壁各開有小佛龕1個,高72厘米、寬62厘米,龕內三面曾繪有佛像。
日吾其寺日吾其寺
第二層底徑約30米,塔層高4米,四面各砌有壺門5扇(長120厘米,寬80厘米),共20扇。亮門內均為一長方形暗室,室內正中壁上開有100×75厘米的長方形佛龕,龕壁正面繪有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侍奉天女或兩弟子像。暗室四壁滿繪各種形式的“壇城”6~8幅。四周繪有各類裝飾圖案,其中以馬、牛、羊、鹿、豬等動物圖案最為美生動。
第三層底徑為25.4米,塔層高3米。四周外壁開有亮門20面,亮門內正中壁上辟有長方形小佛龕。四壁滿繪壇城圖案,其周邊繪有各種卷葉紋、卷草紋、蓮花紋及菩薩、金剛、力士小像,極為精緻。
第四層底徑為23.4米,塔層高3.2米。各亮門內的壁畫及裝飾圖案仍以壇城為主題,繪有翩翩起舞的少女,頭戴冠、環,跣足戴釧,上身赤裸,露出豐滿的乳房,下著曳地長裙,舞姿婀娜,楚楚動人。
第五層為環繞塔心的鼓腹圓柱狀塔層,高4.6米,外徑17米。內有兩座環形甬道,外甬道高4.4米,內甬道高2.2米。外甬道之外的塔身四周開有壺門4扇,其內壁開有長方形的佛龕1個,高約2米,原供有泥塑佛像,今已不存;壁畫仍以壇城為主,邊緣繪有金剛、為士小像。內甬道內壁的西南面開有一60×42厘米的小佛龕,外壁上方開有長方形小窗4面。其內外壁面均滿繪壁畫:外壁滿繪各類壇翅圖案;內壁則繪有護法神像、釋迦牟尼及弟子像、白度母、綠度母等像,在主尊四周繪有護法金剛、力士及小千佛像。壁畫在白色和赭色底色上用墨線準確、簡練地勾勒出生動的人體造型動作,人物形態極富動感。仙女們修長的身材、秀麗俊美的容顏以及回首扭肩、提腿舒臂、風旋水轉、裙帶飄逸的舞姿,成功地塑出一個個極富人情味的少女形象。
第六層為壇城式的多角多邊形,其底徑約10米,層高4.4米。外牆每面各形155×70厘米的壺門一扇,形制高大。其內部仍為環形甬道式,內壁為圓形牆體,環形甬道內高3米,內外壁上原遍繪壁畫,今已不存。
第七層為塔頂,外觀形狀為須彌座式的塔體,中部凸出,下部向斜剎,其上為阿嘎土夯築而成的“十三天”(相輪),上承塔剎,通高13米。塔頂“十三天”原用黃銅鑄成,十三階上用銅皮鑄成小佛像共9000尊,遠眺此塔,金碧輝煌,光芒四射,故名“日吾其金塔”。“文革”中被毀,現僅存一尊銅皮小佛像在十三天上,成為當年雄偉壯觀的塔頂構造的歷史見證。塔頂內部的下層由塔剎頂芯及其底構成一環形甬道,高2米,內壁上開有採光小窗一面,外壁原繪有壁畫,現已不存。塔頂“十三天”之上為傘蓋,直徑7.8米,上承塔剎。塔剎高5米,用黃銅鑄成,下部為兩重仰蓮座,上頂日輪。該塔的護牆及塔身在“文革”時期遭受嚴重破壞,近年由昂仁縣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恢復了原貌,使這一獨具風格的古寺建築重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