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因水而靈,佳境因人而名。坐落在丹陽鎮後灣村的古民居——旗桿厝,坐東向西,是連江現存較大的古民居之一,是社會發展的見證,具有濃厚的民俗特點及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旗桿厝
- 地點:丹陽鎮後灣村的古民居
- 實質:連江現存較大的古民居之一
- 方向:坐東向西
歷史沿革,發展現狀,文化價值,
歷史沿革
藍氏一世祖惟旭公於明萬曆年間由漳州赤嶺遷徙至後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惟旭公生三子,為福祿壽三房,長子伯石,次子伯才,三子伯久。迄今已繁衍至十四世。清道光年間,第六世祖季寬公建造此厝,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距今近二百年,據記載曾修葺兩次。1958年曾作為全村食堂,“文革”時期,旗桿厝的板門、木窗、進士、文魁牌匾等慘遭破壞。“文革”後恢復,延用至今。
旗桿厝由藍氏季寬公於清道光年間,花了數十年時間,集二代人的精力、大筆的金錢才建成。在廳堂和里埕之間的七級台階的兩側,沒有斜坡石,古時,有“銜頭”的家族,才允許使用斜坡石,但在前照和外埕之間,唯一的台階旁邊,卻有短短的一小塊斜坡石。據說,廳堂剛建好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懷孕的藍姓女眷,借住在廳邊房,夜裡生下一男孩,村里人相信男孩得了旗桿厝的風水,今後會有出息,就與她約定男孩若是長大成人,取得功名,就認為本家,承認同族同宗之誼。後來男孩果然中了進士,當然也要到旗桿厝來光宗耀祖,並送一方牌匾(“文革”時被燒毀),署名“藍建英”,因為有了進士的銜頭,也就有了那局促不安、沾光顯耀的斜坡石。在《明清進士題名錄》中,可以查到藍建英的名字,確為清道光年間的進士,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人。
發展現狀
藍氏旗桿厝門前矗立著兩根木質旗桿,像兩個忠實的衛兵守護著家園,由正大門(大門向北)進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石結構迴廊,沿青石所鋪的路而進,是由正房(坐東向西)、南北廂房等120多間組成的大院,大院恬靜,結構自然,潔淨樸素,正房八扇、四書房、四橫厝;整個建築古樸典雅,結構皆為木石結構,石頭院牆把大院分為兩個部分。正房房梁雕工精緻,惟妙惟肖,楹聯字型蒼勁有力,讀罷耐人尋味。正房門前高懸一塊“進士”匾額,門聯為:“令名持楚政,家世本仙班”,彰顯藍氏家族人才輩出,事業興旺;廳正中有一案台,其上方懸掛“老成仗義”的四字匾額,廳內的楹聯涵意深刻。南北兩廂房比正房要低少許,整個大院錯落有致,不失古樸典雅之風。
文化價值
這座大宅從建成至今,雖已經歷了近兩百個春秋,至今仍給人們以歲月情懷、人文精神和審美感受。當我們走進這座大宅門,仿佛感到時光倒流,歷史再現,引發遐想,勾起對歷史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