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營

旗下營

旗下營鎮位於卓資縣西部,北鄰察右中旗,南聯涼城縣,西與呼市接壤。110國道、305省道、呼老高速公路、京包鐵路橫穿全鎮東西,交通便利。東距縣城4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市50公里。全鎮轄區面積597.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000畝,其中水澆地22948畝。轄2個社區居委會:東街、西街。16個村民委員會:伏虎、一間房、青山、油房營、碌碡坪、五道窪、四道溝、蓿麻灣、上高台、圪塔、拐角鋪、羅家營、新德義、隆勝德、舊德義、圍子。 124個村民小組。常住戶9210人,35504人,其中農業人口21622人,少數民族768人,以回族居多。由原旗下營鎮和原復興鄉合併組建而成。旗政府設在原旗下營鎮政府所在地,新設立的旗下營鎮轄區面積597.8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588人,其中非農人口7840人,鎮政府駐地人口21165人,其中非農人口747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旗下營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烏蘭察布市旗下營
  • 電話區號:0474
  • 郵政區碼:012314
  • 面積:597.67平方公里
  • 方言:烏盟話
  • 火車站:旗下營站
  • 車牌代碼:蒙J
  • 耕地面積:62000畝
歷史沿革,自然氣候,自然資源,旅遊景點,斗金山,三道港,宋四溝,自然經濟,教育教學,旗下營中學,旗下營國小,

歷史沿革

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前,此地為四子王旗牧地。道光十六年(1836年),山西省清源(今清徐縣)楊姓等12戶農民相繼來此開荒種地,因村中古廟前有一較高旗桿而得名。旗下營鎮四面環山。北有棋盤山,南有斗金山.東有平頂山,西有無名高地。大黑河的兩條主要支流在鎮南匯合,一條由卓資山方向來,由東向西在鎮南通過;一條由察右中旗方向來,由東北向西南在鎮東通過。旗下營鎮是由土默川到達卓資、集寧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曾有重兵駐守。

自然氣候

旗下營鎮地處陰山山脈南麓,屬山地、丘陵交錯的山區地帶,森林覆蓋面積廣闊,面積達85萬畝,地形複雜、溝谷縱橫。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涼。年平均氣溫4℃,無霜期平均為120天,常年風速2.8m/s。年平均降水量為350—400mm。
美麗的小鎮美麗的小鎮

自然資源

全鎮礦藏資源豐富,有鐵、煤、金、音、雲母、石棉、石灰石、白雲石等。

旅遊景點

旗鎮有幾處旅遊景點遠近聞名,有挺拔聳立、雄偉壯觀的斗金山。有蜿蜒曲折,以山、溪、瀑、泉而著稱的九龍灣。每年都吸引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斗金山

海拔高於1 500米,當你走進旗下營或坐在火車上,一眼就望見坐落在該鎮南面的斗金山,大黑河從它腳  下流淌而過,一河之隔與旗下營遙遙相對。該山雖山勢不大,但主峰挺拔筆立,雄偉壯觀,引無數遊人,攀山而上,居高臨下,放眼廣闊,旗下營的山水風光盡收眼底。這斗金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一九三七年“七· 七”事變後,日本鬼子由北京長驅直入向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進發。國民黨馬占山部署國共抗日軍隊開進旗下營,卡住斗金山,殲滅日本鬼子。當時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派要員親臨指揮。由於敵眾我寡,戰鬥在斗金山的蒙古軍騎八師遭受嚴重挫傷,被迫撤退到後套一帶。解放後,旗下營常有軍隊駐紮,在斗金山修築軍事工程。他們在該山的施工中,曾挖掘出一個很深的山洞,洞內常常發出“嗡嗡”的響聲。戰士下去探索隨即休克,電燈放下也要熄滅,這個奇怪的現象至今還未解開。  斗金山還有藏金聚寶、金馬駒出沒之傳說,據此而遠近聞名。不說別的,就連斗金山的叫螞蚱也十分為貴。它身小呈翠綠色,叫聲宏亮清脆,每隻左翅或右翅上長有一個明顯的“金”點,惹人喜愛,所以馳名於內蒙古、山西、河北和京津等地。斗金山神奇般的傳說,叫人聽了入勝。相傳斗金山內藏有大量金銀寶物,這些只有一個南方人識得出來,除他之外任何人不知曉。一年春天,此人帶瓜籽(飄葫蘆籽)來到這裡,他將一粒瓜籽種植在此山東頭寡婦三老娘娘花池內,由於老人精心培育,瓜苗長勢旺盛。秋後瓜熟蒂落。一顆大瓜內取出像鑰匙形狀的一粒瓜籽。南方人拿上這把“鑰匙”,叫上老太婆西隔壁的一個三十多歲的光棍,一起去開斗金山。南方人口中念念有詞,鑰匙一開,果然斗金山由中間一開兩半。他二人走得其內,滿眼全是金銀財寶。南方人取了一些很快返出,可這光棍漢貪得無厭,拿個沒完沒了,遲遲不出,結果時辰一到,兩山閉合,把這光棍漢合在其內。此山頂上長有一棵二叉榆樹,據說就是山閉合時此人伸出的兩條胳膊。又傳,斗金山有一金馬駒,它白日向來不出山,每到深更半夜它便出得山來,尋覓食物。一位南方人識得此寶,他每天半夜便登上斗金山,見金馬駒一出,便餵食一根乾草(穀草)。日復一日,一直餵了九十九天。一百天的晚上被山下城煌廟老道發現,隨即大喊一聲,金馬駒被驚跑到山內,再沒出現。至今,此寶還藏在斗金山內。當時如不被老道驚動,已餵食夠一百天,即可用紅頭繩拴縛,收穫此寶,結果只差一天未能如願。這“斗金山”名不虛傳,它附近不少地方發現了金礦,民眾投入開採,不知那一天這“斗金”也許要出世了。

三道港

(等待補充)

宋四溝

(等待補充)

自然經濟

近幾年,鎮黨委、政府根據全鎮實際,以建設新農村為載體,以奶牛、肉羊(牛)、馬鈴薯、蔬菜為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全鎮共建大棚200座,溫室17座。飼養奶牛5000頭,肉羊(牛)5萬隻,共建奶站19座。建棚圈300多間,青貯窖516座。經濟效益顯著。同時加快市鎮基礎設施建設,市鎮綜合功能逐步增強。以個體工商業,商品流通、建築業、餐飲、服務、流通運輸為主的二三產業不斷壯大。是卓資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教育教學

旗下營中學

多少年來,當別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時,我總不免欣欣然有喜色,說:“我是旗下營鎮出生的,我是旗下營中學畢業的,從1978~1984年我在這所學校讀書。”憑心而論,旗下營中學出了不少人才,我未必在人才之列。但是,那裡確實埋藏著我的少年、青年時代。多少往事已忘卻,而母校情景卻歷歷在目:老校長的諄諄教誨如在耳邊,老師們夾著教案匆匆行走、同學們埋頭苦讀的身影就在眼前。至今,我還記得宿舍里的兩排火炕和一個鐵爐的模樣,還能想起午餐燴菜和窩窩頭的味道。我這些年,上中國地質大學,參加工作,攻讀碩士,自主創業,奔走於武漢、太原、西安、呼和浩特之間,在頑強拼博的過程中,我感覺很累,日子過得很苦,但是我時時感到有一團激勵我的火在心中灼灼燃燒。20多年過去了,我才悟出這團始終燃燒的火就是母校給我的奮發向上、頑強拼博的精神。  1978年,旗下營中學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18所重點中學之一,是全區唯一一所地處鄉鎮的重點中學 。  卓資縣旗下營鎮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臨蒼莽的蠻漢山。茂林豐草與藍天白雲互映,平疇沃野與峻岭並陳,黑河如帶逶迤而過。  20年代初,京綏鐵路正好從旗下營通過,從此山西商人云集於此,旗下營鎮成了方圓百里的商品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以前,旗下營鎮方圓百里之內還沒有一所中學。直到1960年,上級決定籌建旗下營中學,適逢國家困難時期,怎么辦?首任校長李玉寶走馬上任後,決定當年招生,邊招生邊建校。1960年1月30日,旗下營中學招來了兩個班學生,當時學校只有吳殿明、梁兆英、馬子俊3名教師,學校借用糧庫的舊房為學生上課。  1962年10月,這兩個班遷到白雲石礦廠上課。1964年,旗下營中學選定了新校址,上級下撥的經費僅有2.6萬元。怎么辦?師生全體動員,開始了自力更生建設校園,邊上課邊勞動的苦戰,他們平整場地、撬石頭、脫土坯、挖地基、焊鋼樑……  一排排教室建起來了,一棟棟宿舍蓋起來了,操場墊起來了;朗朗的書聲響起來了。  名師薈萃  旗下營中學從建校初期就匯集了一批人品崇高、學問博深的名師: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高宗傑老師,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的陳福音老師,畢業於開封師院數學系的王天運、吳友權老師。隨後,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今內蒙古師範大學)的賈鴻翊、王殿、王綏生、李子通、田秀川老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的侯振華老師,畢業於天津師大化學系的劉家騰老師,畢業於北師大的吳玉雁老師,畢業於內蒙古大學的吉福棟、王維耀、傅永勝、何祖侃老師,畢業於通遼師院中文系的吳雪松老師,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今內蒙古師範大學)的趙雪源、劉天明、張曉東、王群老師,相繼來到旗下營中學任教,為旗下營中學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建校初期,旗下營中學共有24位教師,其中21位是本科畢業生,這種師資力量在全區是一流的。因此,旗下營中學被評為區重點中學,不是偶然的。  首任校長李玉寶,20世紀50年代就被媒體稱為:“教育戰線上的一面紅旗,一塵不染的共產黨員。”他有著較強的領導才能,團結著強有力的領導集體。  1984年,53歲的李玉寶於輝煌之時主動從校長崗位上退下來,為的是給王殿、王維耀、付永勝、劉治福老師留下提拔的機會。這就是李玉寶校長的胸懷。  以廠養教  為了解決經費之不足,旗下營中學揚鞭催馬又開始了第二次艱苦創業,1970年籌建校辦工廠,本科大學畢業生王殿老師志願擔當起這一重任,他利用化學知識研究印染兔皮技術,加工兔皮帽子,他趕上毛驢車走村串戶賣帽子,籌集啟動資金。同年,校辦工廠組裝了一部舊汽車賣了1.05萬元。後來,校辦工廠試製生產肉骨粉並獲得成功,產品銷往日本。校辦工廠還為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市)拖拉機廠定點生產四輪車離合器。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校辦工廠擁有8個生產車間,年產值達到80萬元。  校辦工廠賺錢後,學校用這些錢買回了汽車、拖拉機、電視機、電影放映機;買回了圖書、教學實驗儀器、體育器械、音樂器材;免收學生的學雜費,為教師建起了家屬房,還建起了四層教學大樓。  建校辦工廠的同時,廣大師生搬石,運土,造出了18畝菜園為師生提供新鮮蔬菜。  1972年,全區勤工儉學現場會在旗下營中學召開,1982年旗下營中學被教育部、財政部、國家計委、經委命名為“開展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關心教育  校辦工廠的發展,改善了辦學條件,同時解決了職工家屬及子女的就業問題。到1986年,學校全部解決了家屬農轉非問題,全部解決了教師住房問題。學校每年從工廠拿出部分經費獎勵教學工作突出的教師。廣大教師幹勁倍增,群情振奮。  1979年11月11日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關心教師生活就是關心教育》為題報導了旗下營中學,這一年大批優秀的教師調入旗下營中學。  老師們白天上課,晚上都上夜班,假日還為學生補課。來自廣西的吳玉雁老師有三個孩子,下班匆忙做完飯,又去為學生輔導晚自習,學生們常常看到,她還沒來及洗淨麵粉的手。  那時老師給學生補課是不收費的,上夜班沒有加班費,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忘我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愛護學生如如子女,賈鴻翊老師把自家一房間讓給體弱的兩名學生居住。  聲名遠播  冬天,旗下營中學師生上山砍柴,生爐子取暖。宿舍里的兩排大床鋪擠滿了20個學生,每人占的寬度不到60厘米。爐子到午夜就滅了,學生們蓋著厚厚的皮被保暖,他們起床時喊“一二三”同時用勁兒才能掀起那厚厚的皮被。教室里,6點前就亮起了盞盞煤油燈,學生們用腳踏著地取暖。午餐時,學生們共同分享著一桶燴菜和一籮筐窩窩頭。晚上,教室里又亮起了盞盞油燈直到深夜。那時學生只有一個理想:必須考上大學。幾年後,他們紛紛走進清華、北大、南開、復旦、同濟、人大、天大、浙大、北航、北郵、北師大、中科大、哈工大、中國地質大學等全國知名大學。旗下營中學的升學率連續十幾年在全區34所重點中學中名列前茅,從此旗下營中學聲名遠播,許多師生慕名而來。  旗下營鎮只有一條主街道,那裡居住的2000多戶人家中就出了1000多名大學生。這種現象在全國小鎮中是罕見的。有人提議:把旗下營鎮稱為“中國第一大學鎮”。  步入低谷  進入20世紀末,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旗下營中學的校辦工廠逐漸萎縮,因為經費不足,教師的待遇降低了,學校的管理鬆勁了,溫暖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夠了。而這時呼包鄂金三角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一部分優秀的教師紛紛流向這些地區。近幾年到呼和浩特市一中、二中、師大附中的教師有10名;到包頭市九中、一中的教師有13名;到鄂爾多斯市的教師有8名;有些私立學校專門向旗下營中學的老師發出年薪10萬、一套住房的招聘啟事。  優秀教師的流失,導致優秀生源銳減、升學率下降,從此旗下營中學步入低谷。  2006年夏天,旗下營中學經歷了一場何去何存的動盪。這時,呼和浩特市一些私立補習班開著大轎車去旗下營中學“掠奪”生源。他們喊著:“不收學費,快上車。”引誘學生。兩天之內,就有300多名高中生被吸引走了。老領導望著精心培養的學生被一車車拉走,掉下了心酸的眼淚!呼和浩特市一所私營補習班謀劃要兼併旗下營中學。  再展雄風  旗下營中學陷入了困境,首任校長李玉寶、二任校長王殿、三任校長王維耀雖然已退離校長崗位多年,但是他們不顧年老體弱親臨旗下營中學,奔走於集寧市與卓資縣之間,找上級領導協調,做穩定師生的工作。烏蘭察布市領導、卓資縣縣委書記於生龍、縣長范忠、教育局長王進秀多次專程來旗下營中學,現場辦公並明確決定:要繼續把旗下營中學辦下去,而且辦好,為旗下營中學增加了經費。縣教育局領導李忠義受命於危難之中,擔任校長,旗下營中學又煥發了勃勃生機。一些師生重返校園,在校生人數恢復到原有規模。  2007年,旗下營中學的校友懷著感恩之心建立了校友獎勵基金會,他們紛紛向母校捐款,他們願為振興母校盡最大的力量。  一位校友說:“如果旗下營中學不辦了,就意味著旗下營鎮方圓百里之內不再有一所中學了。教育並不是城市的專利,廣大農村更渴望教育。我們不願意看到家鄉沒有中學;我們希望家鄉的孩子像我們一樣擁有美好的未來。”(文/王利田)

旗下營國小

旗下營國小位於卓資山西部,距呼和浩特市五十千米,是旗下營鎮一所完全中心國小,創建於1938年,是卓資縣地區建校最早的學校之一。學校占地面積24287平方米,建築平米4356。她經過歷代人的勵精圖治,已初具規模。現有教學班22個。學前班1個,教職工76名,在校生1059名。教職工中:專任教師52人;中級職稱45人,初級職稱31人,大專以上學歷54人;市級教學能手10人,市名師1人,縣級教學能手5人,縣級教學新秀2人,縣名師2人;中青年教師占96%以上,學歷合格率100%。學校擁有一支事業心強、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
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育為先導,以科學管理為手段,以素質教育為目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遵照“敬、靜、淨、競、進”的校訓,發揚“勤學守紀、尊師愛生”的校風。營造“勤奮求知、持之以恆”的學風,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實驗室、儀器室、閱覽室、圖書室、電教室、微機室、綜合活動室、體育器械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等,各種教學儀器和體育器械配備完善,達到了一類學校標準。
由於我們堅持了正確的辦學方向,促進了辦學水平和效益的提高。92年評為縣級“文明單位”;94年評為盟級義務教育示範校;95年評為盟級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區體育傳統學校;96年評為全區先進少年軍校,全盟義務教育先進集體,全盟先進教工之家,全縣先進基層工會;97年評為學校管理先進集體;2000年命名盟級“文明單位”,盟級“綠色學校”,獲縣級“素質教育優秀獎”,並順利通過烏盟“素質教育試點校”驗收;2001年被自治區評為“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2002年獲縣級“校園綠化美化先進學校”、縣級“素質教育先進學校”,被自治區評為“義務教育示範校”。近幾年,各項工作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縣級表彰。目前,學校全體員工上下同欲,並遵循“高起點、高速度、高效益”的發展思路,力爭在近期內把學校辦成:思想現代化、條件標準化、管理規範化、素質優良化的具有全面特色的一流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