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也在立法方面對環保有所體現。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加快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的步伐,先後制定和完善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12部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法律,3部防災減災法律,1部清潔生產法律,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可持續發展法律體系。同時,國務院也制定了100餘部環境、資源、災害方面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為法律的實施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我國批准和簽署了48項多邊國際環境條約。各地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達1500多件。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已經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由偏到全,逐步建立起了一個由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管理、防災減災等法律以及配套的行政法規、政府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構成的比較完整的可持續發展法律體系。
但總體來看,環境與資源形勢仍相當嚴峻。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大家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環境污染、生態惡化、資源浪費和破壞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環境與資源形勢仍將相當嚴峻: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雖然總體上有所控制,但局部地區污染仍然十分嚴重,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過環境自淨能力,特別是水和大氣污染尤為突出;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惡化的程度在加劇,範圍在擴大,特別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的面積在不斷擴大;資源供求矛盾日趨突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均資源擁有量在逐年減少,加上資源利用率低,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特別是水、石油等戰略資源短缺問題,將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同時,我們還面臨著新的挑戰:人口總量持續增長、消費需求持續攀高將加大環境壓力;傳統工業持續擴張、污染產業“梯度推進”將加速環境惡化趨勢;城市規模和數量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將危及城市環境質量;農業生產方式落後、農村環境問題將日趨突出;生態治理的難度加大,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全球環境問題凸顯、跨界污染問題突出。
環境污染除了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外,污染物的積累和遷移轉化還會引起多種衍生的環境效應,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髮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噪聲污染、輻射污染、危險物品污染等。
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衝突逐年增加,環境污染所導致的損害賠償糾紛也日益增多。但由於我國目前關於環境損害賠償方面沒有單獨的立法,造成很多環境損害案件得不到合理解決和賠償。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對於環境損害賠償只有一些零散的規定,對於解決現實中的諸多環境糾紛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讓公眾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環境糾紛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最佳方式,同時,環境損害賠償立法將迫使排污企業自覺治理污染,減少環保部門的執法阻力。所以環境損害賠償立法勢在必行。
近二十年來,中國環境糾紛發生的數量和程度已經達到空前的程度,其中由於室內裝修導致室內環境污染的糾紛也是屢見不鮮。但從中國的環境司法實踐來看,處理環境糾紛的法律規定卻沒有相應地得到加強。具體表現為有關環境糾紛處理的立法不健全,缺乏環境糾紛處理的程式、證據規則、制止污染侵害的措施等明確清楚之規定,使得在眾多環境侵權訴訟中,受害人之利益往往無法得到切實維護。為了使更多的環境污染受害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如何建立專門的環境訴訟機制,制定專門的程式法,完善專門的證據規則,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環保法規的規定,從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精神損害幾方面歸納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計算標準。需要說明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一些項目和標準並未作出明確的規定,本書所述標準和計算方法是在這些法律的基礎上參照了人身損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而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