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北海岸--羅伯特·格雷詩選

旅行:北海岸--羅伯特·格雷詩選

《旅行:北海岸--羅伯特·格雷詩選》是2015年9月6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伯特。

基本介紹

  • 書名:旅行:北海岸--羅伯特·格雷詩選
  • 作者:羅伯特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9月6日
  • ISBN:780657735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羅伯特·格雷(1945— )是當代澳大利亞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曾獲得過許多大獎,享受英國、德國、日本及美國授予的研究津貼和基金。他被譽為英語國家中現今一位最偉大的詩人。在澳大利亞,他的詩是許多中學生的必讀材料。格雷在197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溪水日誌》(Greekwater Journal),接著又連續出版了七本詩冊,《余像》(Afterimages,2002)是其最新佳作。他的最好作品的選集《1963—1983詩選》(Selected Poems 1963—1983)於1985年出版,隨後在1998年又出版了《新詩選》(New and Selected Poems)。本中文譯本選自1998年版《新詩選》,另外還包括了《余像》中的最後十首詩。
格雷的詩膾炙人口,令人難忘,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他的詩風以清新、明晰見長。雖然詩中充滿了意象和隱喻,但並不晦澀難懂。格雷的文風,正如他在許多詩中表達的那樣,力求清晰,儘可能地將他看到的和理解的精確地表達出來。他經常向我們提及著名的畫家及他們的名畫,似乎暗示他的詩與強調視覺藝術的畫家顯出的形象的敏銳與洞察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1988年版的《鋼琴》(Piano)中有一首名為《在夏日的綠陰下》(Under the Summer Leaves)的長詩,在這首詩中,格雷利用我們在繪畫藝術方面的知識來解釋他在創造意象時使用的方法:“名畫大師那兒學到的詳盡描述”,他講述了他描述澳大利亞複雜的自然風景的努力。稍後,在同一首詩中,描寫澳大利亞藍天上雲浪翻滾的輕柔時,他自認受到了提埃坡羅的影響。他對澳大利亞兩個最著名畫家的風景畫也表現出了明顯的關注:
在湯姆·羅伯茨的小樹苗
和諾蘭的樹皮中有一種節奏。
有意思的是我們注意到格雷用一系列繪畫的手法,如風景和具像畫來闡述他最新的作品《余像》。他自己也說他的詩“是由視覺經驗轉化成的語言”。
格雷詩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是他擅長描寫已知的世界和自己對此的反映。他不是一個超自然或純理論詩人,作品以對自然和紛繁複雜世界的敏銳感覺為基礎。他認為明晰的寫作風格最能表達他直接看到的事物。在一次訪談中,他說:“對我來說意象似乎是表達物質觀時最合適的方法。”在本書一首名曰《在一個小港灣》(At the Inlet)的詩中,他寫道:生命的圓滿在於對事物的沉思。1993年版的《某些事物》(Certain Things)中有一首名為《幻想》(Illusions)的詩,其中他又寫道:相信“這個世界不是它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在本質上是錯誤的。而在本書的另一首詩《證言》(Testimany)中,他強調不要相信那些以任何方式許諾有什麼可以比地球更美之徒;相反地“我們惟一的天堂是平常的一切:我們為此處的實際存在所滋養。”
第三,格雷的寫作技巧和多樣化詩風令人矚目。他能嫻熟地駕馭自由體詩和傳統的韻律詩。其詩的體裁包括短篇、長篇、散文體和敘事體。他的散文體詩(如本書中的《一首關於大自然的詩》)和他最好的抒情短詩一樣表現出了敏銳的觀察力和意象性。
還有重要的一點,即格雷對佛教中的禪宗和運用東方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所表現出的興趣。他反對西方的“元敘事”概念,這些概念用神學和絕對的方法來解釋人類。他特彆強調具有地方色彩的一些可觀察到的直接的東西。格雷不認為有一種更強的力量能控制和影響我們的感受和理解;相反地,他的詩暗示我們,我們正是通過格雷所見所感來理解這個世界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在他的許多佳作中,他總是在描寫觀察客觀事物所帶來的激情和愉悅之間體現一種精細的平衡,同時努力探索這些事物的意義及於我們生活的重大關係。格雷的作品告訴我們,詩人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更清楚和更敏銳地看到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的世界包含了什麼。
作為詩人,格雷對我們首要的影響是他呈現了新南威爾斯州北海岸生機勃勃的風景,那是生他養他的故鄉。在《旅行:北海岸》(Journey:the North Coast)這首詩中,他描寫到他在“裝修好的房子過了十二個月”後,乘火車回到他早年生活的地方。以下是他透過車窗看到的情景:
列車的影子,就像鳥影,
疾馳在銀灰色的田野上,
越過那些看似從石頭上劈開的籬笆
和一叢叢羊齒植物,
一個儘是草根的紅泥土堆,
越過那漂滿原木、樹葉
和腐朽發黑的樹幹的小溪
這些意象非常清晰引人,格雷用直白精確的語言來表達其視覺感受,確立了他早期的聲譽。他被稱為“澳大利亞詩壇上最具慧眼的詩人”。毫不奇怪,這種將視覺感受具象化和語言化的能力使格雷對用意象手法寫詩越來越感興趣,如他用日本俳句的傳統手法創作的詩。在《溪水日誌》中有幾首詩就是這樣的,而後來的每一卷詩中則更多:
悶熱的夜晚。
月亮又微小且模糊,
就像一杯水中的一粒阿司匹林。
……
煙囪,夜晚的天空;
這縷輕煙,躊躇水下的一位女子的長髮。
(摘自《溪水日誌》中的《組詩十三首》)
這些詩作的魅力在於所用的隱喻是那么確切和大膽。顯然格雷的興趣和能力已遠遠超過對自然景色的簡單描述。他已經能夠熟練地攫取外部自然世界中貼近得令人驚異的形象,使我們對所看到的周圍的事物更加敏銳。
格雷的第一本書就表現出了他對中國和日本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佛教感興趣。在澳大利亞詩壇上這些都是非同尋常的先入之見。在他的第二本書《草書》(Grass Script,1978)中,他將佛教中的發現直接體現在對新南威爾斯州北海岸風景的持續關註上:
我在樹下整天地研讀,
對中國古人
著了迷,
他們尋找正確的生活方式,
發現人必須順應自然,
順應
我們自我以外的東西;
他們熱愛這個世界。
(摘自《達摩載體》)
在同一首詩中格雷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自此它也一直成為他作品的中心。沒有不變之物,他寫道,沒有什麼可稱永恆,只有變化。
事物的本質
只不過是一空無
存在於烏有之鄉。
這是它自有的本性。
它的根本特性就是“空無”。
在格雷最新的書中,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他說,“誰可能逃脫?”任何事物都離不開自然界的法則和形式。
世上的萬物都在流動,這意味著
沒有什麼實體,在現實的
某個層面上,一切都在變。
(摘自《事物的漂流》)
在澳大利亞,羅伯特·格雷被認為是一個有爭論的詩人。一些評論家認為他一直信奉意象主義,這限制了他,使他不能超越眼前和表面的東西而看得更遠。另一些人則認為他那種禪宗的超脫表明他與他人的普通生活是疏離的。另一方面,格雷因其寫作的激情、意象的力量與純粹,以及廣泛的興趣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受到大家的尊敬。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具有親和力,作品有很強的可讀性。他是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此次將他的佳作譯成中文,將有助於鞏固他的國際聲譽。

作者簡介

羅伯特·格雷是澳大利亞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也是現今英語世界的傑出詩人,獲得澳大利亞多項文學大獎,被譽為英語國家中現今一位最偉大的詩人。他的多首詩成為澳洲中國小學生必讀課文。繪畫手法的運用、清晰明朗的詩風、寫作技巧的多樣化使格雷的詩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其詩中的風光令人心醉,他眼中東方人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態度大大增添了閱讀中富有情趣的共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