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飯轉勝

《施飯轉勝》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十章,上章說到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布施,看到人家布施,我們隨喜讚嘆,也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這就是隨喜功德。本章講的,是要自動行布施,列出了九種布施種「福田」的對象,較量布施功德的勝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施飯轉勝
  • 作品出處:佛說四十二章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翻譯:攝摩騰、竺法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現代譯文,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佛言(1):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2)。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3)。
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4)。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5)。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6)。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7)。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8)。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9)。

注釋譯文

(1)“佛言”,就是佛說。
(2)“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有兩種解釋:一個作為名詞解,好象每天三餐所吃的“飯”,是個名詞。另一個作為動詞來解釋,飯是以飲食去供養人家,是個動詞。惡人與善人,在第四章佛曾經告訴我們,“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假如我們的身三、口四、意三,十種都做好的話,就是世間善行的善人(好的人),相反的,要是作惡的,就變成惡人了。這裡所說的善人與惡人,就是指行十善或十惡的兩種人。
“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意思是說,請一百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吃一頓飯,抵不上供養一個行十善的人有功德。
(3)“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供養一千個善人抵不上請一位修持五戒學佛的人吃飯。因為持五戒的人,已經具備了世間的正見,種了學佛成佛的正因,善行總會輾轉增上的。
所謂持五戒者,簡單地說,就是殺、盜、淫、妄、酒,這五種都禁止,不去犯它,稱為持五戒。五戒不但是佛教的戒律,可以說是做人的根本,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講的也就是五戒,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不殺生就是仁慈,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是很有禮節,不妄語,講話不會信口開河,就是有信用,不飲酒,一個持戒的人不會亂喝酒、吃麻醉品、吃喪失理智的東西,這都是做人的根本。
(4)“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供養受持五戒的一萬個人,但是還不如去供養一位須陀洹。
(5)“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我們如果供養一百萬位證初果的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消除業障,又減少了貪 痴,已證二果的斯陀含。
(6)“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供養一千萬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把欲界的貪 痴都斷了的阿那含。供養一萬萬(一億)位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證了四果的阿羅漢,因為證四果已經把一切業障和煩惱全部斷盡了,到達無生、無學的地步,以小乘修學的階次來說,可說已經到了極盡的位置了。
(7)“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話,把他說完整,稱為辟支迦羅,翻成中國意思有兩個:緣覺和獨覺,兩者是有分別的。緣覺:這一種修行人,是生長在有佛住世的時代,他聽了佛講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覺悟了,所以稱為緣覺。獨覺:是出生在無佛的時代,佛滅度了,這一種修行人沒有佛的教化,他自己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看黃葉落,從花開花謝的觀察中,覺悟了世間的無常相,所以稱為獨覺。雖然緣覺和獨覺所修持的方法不一樣,但是他們覺悟的境界是一樣的。
為什麼辟支佛比阿羅漢高一等呢?阿羅漢只是斷了煩惱,辟支佛不僅斷煩惱,連習氣也斷了,智慧又勝過阿羅漢,所以經文說我們飯十億的阿羅漢,還不如供養一位辟支佛。
(8)“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教分為大小乘,小乘的境界,認為只有一個世界,一尊佛;而大乘肯定有十方三世,各都有佛,所以稱為三世諸佛,這種境界就比較高超了。再說,辟支佛只能自覺,不能覺他,三世諸佛能夠以平等大悲心普度眾生,因此說你供養百億的辟支佛,還不如供養一位三世諸佛的功德大。
(9)“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在眾生界應化的三世諸佛,程度固然很高,但假如還執著有十方三世諸佛的話,修持依然沒有到家,所以說供養一千億的三世諸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又無修無證的人,供養這么樣的人,功德是最大的。
什麼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呢?念,是思慮、心念,我們平常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不斷地生起。無念,是念而無念,雖然他是有念頭的,卻不隨著念頭轉,也就是不隨著思慮這個妄念去旋轉,因此,稱為無念。無住,住是執著、計較;無住,就是沒有執著。無證,雖然證到最高的果位,他也沒有執著於他的境界已經達到頂點,最後,他感覺的,也是一無所得,所以,真正講起來,無證是無法可得的,一切眾生本來就具備了佛性,這個佛性,它的本身是空寂的,因此說是“念而無念,住無所住,修無所修,證無可證”,這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到了這種境界,才能夠達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的地步,這正是禪宗所指的最大徹大悟的無心道人,也可以說是已經圓證了大覺的聖位。換句話說,這就是佛陀了,證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了。所以,供養千億位三世諸佛,還不如供養這么一位無心道人,這種功德是最大的!

現代譯文

佛說:“以飯食供養一百個世俗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
以飯食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以飯食供養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須陀洹者。以飯食供養一百萬個須陀洹者,不如供養一個斯陀含者。以飯食供養一千萬個斯陀含,不如供養一個阿那含者。以飯食供養一億個阿那含者,不如供養一個阿羅漢者。以飯食供養十億個阿羅漢者,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以飯食供養一百億個辟支佛,不如供養一尊佛。以飯食供養一千億的三世諸佛,還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又無修無證的人。

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翻譯佛經,同被尊為中國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