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濟美

施濟美

施濟美(1920~1968),小名梅子,曾用筆名方洋、梅寄詩,浙江紹興人。民國36年在上海出版了兩本小說集:《鳳儀園》和《鬼月》,《鳳儀園》在一年之內印了三版。接著,寫長篇小說《莫愁巷》,約20萬字,曾在香港出版,還改編為電影,由朱石麟導演,李清、陳娟娟任主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濟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0
  • 逝世日期:1968
簡介,文學創作,建國後,生平,抗日時期,“東吳系女作家”的領軍人物,知己,

簡介

童年到少女時代在揚州祖父故居度過。15歲來滬就讀於培明女中高中部。民國26年(1937年)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經濟系。施濟美,民國31年大學畢業,恰值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進入租界,家庭經濟困難,施濟美不願到待遇較優的日本人或漢奸投資的公司工作,寧願去當薪水菲薄的教師,曾先後任集英中學和正中女中教師。
由於施濟美的朋友中有一些愛國人士,施也一度成為日本憲兵隊捕捉對象。民國33年5月,日本憲兵到她執教的正中女中搜捕,她及早避到蘇州友人家,才免遭敵手。施濟美的戀人在上海淪陷後即去武漢,後到四川,一邊抗日,一邊讀書,不久遭敵機轟炸遇難。施濟美在滬聞訊,悲痛欲絕,從此終身未婚。抗戰勝利後,施濟美曾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學、進德女子中學任國文教員。

文學創作

施濟美還從事文學創作。東吳大學和東吳附中的畢業生中有不少女性寫作者,較為著名的有程育真(程小青之女)、鄭家璦、楊繡珍、湯雪華(胡山源之寄女)、俞昭明、施濟美等,當時有"東吳女作家"之稱。其中施濟美的作品最多,影響最大,在當時滬上文壇享有盛譽。共發表過數十萬字的小說和散文,刊登在《萬象》、《春秋》、《幸福》及《小說月報》等刊物上,受到廣大讀者喜愛。

建國後

建國後,施濟美一心從事教育工作,曾任七一中學語文教師兼語文教研組長。講課生動,解說中肯,曾多次舉行觀摩教學,被譽為"施濟美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施濟美被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為施濟美舉行了追悼會。

生平

施濟美(1920—1968),筆名梅子、方洋、梅寄詩、薛采蘩,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北京。其父施肇夔供職於北洋政府外交部,是顧維鈞的得力助手。1927年國民黨政府南遷後,全家隨父親搬到南京。1935年,施濟美考入上海培明女中就讀,與同窗俞昭明結為好友,由此結識時為上海浦東高中學生的俞昭明之弟俞允明,逐漸發展為知己的戀人。

抗日時期

1937年夏天,三人一同考入東吳大學經濟系。“八·一三”事變後,俞允明改入武漢大學就讀,隨校西遷四川樂山。而南京淪陷後,施、俞兩家在施濟美的機智指揮下,共同逃往上海。不幸的是,1939年8月19日,俞允明在慘無人道的日機轟炸中遇難。施濟美強忍悲痛,模仿俞允明的筆跡繼續為俞家二老寫家書,並且終身未嫁。
1942年大學畢業時,“孤島”全面淪陷,遠在巴黎駐法大使館任職的父親對家中的接濟完全中斷。即便如此,她仍然拒絕到待遇優厚卻有日資背景的保險公司任職,寧可做收入微薄的教師,甚至更因朋友中有地下黨員而一度受到日本人的搜捕,被迫到蘇州俞昭明的住所暫避。

“東吳系女作家”的領軍人物

施濟美是“東吳系女作家”的領軍人物,也是上海40年代在文學聲譽上僅次於張愛玲、蘇青的著名女作家。從1938年6月18日在《青年周報》上發表《死的滋味》開始,她的作品不斷見於《萬象》、《小說月報》、《紫羅蘭》、《春秋》、《萬歲》、《第二代》、《潮流》等刊物,《藍園之戀》、《紫色的罌粟花》等以自身愛情悲劇為情感依託的言情小說受到廣大青年讀者的歡迎,短篇小說《小不點兒》曾入選1944年12月譚正璧編選的《當代女作家小說選》。抗戰勝利後,《鳳儀園》、《群鶯亂飛》、《聖瓊娜的黃昏》、《井裡的故事》、《鬼月》等高質量的作品相繼問世,標誌著她文學道路的巨大拓展,長篇小說《莫愁巷》更代表了她創作生涯的高峰。
解放後,施濟美淡出文壇,獻身教育,一直在上海七一中學執教,是語文組的骨幹教師。“文革”中,她受到殘酷迫害,於1968年5月8日深夜,在家中和同住的上海育才中學教師林麗珍一同懸樑自盡。

知己

長得溫文爾雅,又多情,又講信義,施濟美著實是個好女孩子。和她最知己的女朋友叫俞昭明,前些日子就住在她的家裡,如今俞昭明小姐在蘇州鄉下教書,平素很喜歡寫作,她的作品,曾散見於各種雜誌上,《萬象》上的一篇《小茉莉》當是她的代表作。施濟美的大妹濟英,和她姊姊長得很相像,也是一位優等的“小姐作家”,《紫羅蘭》上曾發表過她的作品。濟珍是她們家的三小姐,施濟美有一篇得意傑作《小三的惆悵》,其中的主角就是她。她們三個都很來得,沒有傭人的時候,居然也能夠自己煮飯吃,自己收拾房間,可是要她們洗衣裳就都不能勝任了。大“小姐”到底不能和小“大姐”相提並論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