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森彬

施森彬

施森彬,1956年生於上海,1978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20餘年潛心致力於手工藝術的探索和研發,在銅、琺瑯及玻璃藝術領域不斷創新,力求將手工藝術與建築裝飾藝術相結合。在不斷探索中,施森彬成功開創建築琺瑯藝術和建築玻璃藝術先河,突破了原有手工藝局限,創新出前所未有的手工藝術“大之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森彬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56年
  • 畢業院校:上海工藝美術學校
個人簡介,藝術生涯,主要作品,藝術理念,

個人簡介

施森彬,1978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銅飾事業,並在此基礎上鑽研景泰藍藝術,開啟了大型景泰藍藝術融入建築裝飾的新篇章。同時,他還運用現代技術,發明了“熔焊工藝”,取得了突破現代琺瑯的不同表現手法等30餘項發明和專利,成功地將大型琺瑯、琉璃融入環境藝術、融入家居裝飾。本次藝術展萃取了施森彬在世博展中的精華,從“藝術融入口味生活、藝術傳承奢華生活態度”等角度詮釋了大件琺瑯、琉璃作品。
不懈突破和追求極致貫穿著施森彬的創作生涯,在其藝術作品中也無不體現著“獨創”和“第一”的精髓。在施森彬心中,“中國獨創”是其認為對自己作品最大的肯定,身為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諸多成就的驅力和意義乃是讓中國手工藝術走向世界,在當代世界手工藝術史上留下中國人的印記。

藝術生涯

1975至1978年施森彬就讀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主修工藝美術,是中國較早一批接受專業工藝美術教育的學員之一。在人生的早期便進入工藝美術的領域,接受正統而專業的培養,是奠定其一生藝術生涯的基礎和本源。
從80年代開始,施森彬便開啟了其對手工藝術“大之美”的探索之路。在創作生涯的早期,施森彬便參與了許多大型銅建築項目,代表作有人民大會堂銅門、新加坡佛牙寺舍利大金塔、印度玄奘紀念堂銅建築、威海環翠樓銅建築、上海中心126層銅穹頂。90年後,施森彬開始潛心於琺瑯藝術和琉璃藝術的研究。
面對琺瑯藝術在當代審美環境下的挑戰,如何賦予其順應時代的生命力是施森彬思考琺瑯藝術的核心課題。在幾百年承襲下來的精湛工藝之上,施森彬突破了工藝的局限,開創出琺瑯藝術的“大之美”境界。
2008年,施森彬創作的常州天寧寺琺瑯壁畫。長72米,該作品將琺瑯藝術從純粹的裝飾品領域引入了室內環境藝術領域,是琺瑯藝術“大之美”的突破性作品,是將工藝美術與環境裝飾完美結合的先鋒之作。
2013年,施森彬參與深化設計的山東兗州興隆文化園高達18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創世界最大立體雕塑琺瑯吉尼斯紀錄,是琺瑯歷史上前所未有巨型琺瑯雕塑藝術品。
淨透明澈、晶瑩潤澤,獨一無二的透明性和豐富的視覺感,使琉璃成為藝術家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媒介。然而,傳統琉璃藝術品的創作有眾多限制,由於工藝局限和材料特性,一是不易製作出體量較大的藝術品,二是易損壞且難修復,因此幾乎無法用於室外或大體量藝術品的製作。由於種種局限無法讓琉璃之美得到極致展現,實屬琉璃藝術的一大憾事。
於是,施森彬潛心研究,將技術創新和藝術創作融合,突破工藝、材料、設備和體量的限制,將琉璃藝術融入實用性的建築藝術裝飾和環境藝術裝飾中,創作了諸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大型琉璃作品。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無錫靈山梵宮琉璃巨畫《華藏世界》以及上海中心琉璃藝術竹簡長卷《心相山水》。
2008年,施森彬另一件作品也在世界建築玻璃界引起轟動——無錫靈山梵宮的鎮宮之寶80平方米琉璃巨畫《華藏世界》。該作品由156塊琉璃構成超大型佛事圖案,超大的尺寸和厚度使之成為中國佛教界首件同時也是最大的琉璃壁畫。該作品是運用被稱為“佛教七寶之一”的琉璃來呈現佛教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施森彬2015年的作品《心相山水》琉璃藝術竹簡長卷,總長達132m,高度達到4m,啟用了全世界唯一一條長度達到100m的專業琉璃隧道窯及世界最大的琉璃燒制爐進行燒制,是大型琉璃藝術作品的又一創舉。整幅作品通過中國傳統的竹簡形式呈現,以意境山水畫為本體,展現天地之間的和諧意境。所謂“心相山水”,“相”乃心之鏡也。行與其間,於不同觀者心境,則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山水景象,心中所思所想躍然琉璃畫卷之上。似觀山水,實觀心境,確是以琉璃之形、展人文情致的藝術妙作!

主要作品

銅:
2008年 人民大會堂銅門
2007年 新加坡佛牙寺舍利大金塔
2009年 威海環翠樓銅建築(塔)
2015年 上海中心大廈126層銅穹頂
琺瑯:
2006年 印度玄奘紀念堂銅和琺瑯牌樓
2008年 常州天寧寺琺瑯壁畫(72米)
2015年 世界最大立體雕塑琺瑯吉尼斯紀錄——山東兗州興隆文化園釋迦摩尼佛像(18米)
室內藝術琉璃:
2006年 上海西郊國際會議中心琉璃裝飾項目
2008年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琉璃藝術內裝飾
2008年 無錫靈山梵宮的鎮宮之寶——琉璃巨畫《華藏世界》(80平方米)
2015年 上海中心大廈世界第一幅琉璃藝術竹簡長卷《心相山水》(132米)
室外藝術玻璃
2012年 倫敦大英博物館新館玻璃外幕牆
2015年 南京報恩寺報恩新塔塔翼藝術琉璃玻璃
2014年 哈爾濱音樂廳《回音壁》玻璃外幕牆
琉璃藝術雕塑
2014年 山東兗州興隆文化園世界最大琉璃背光藝術佛龕(23米)
2015年 上海中心大廈126層玉琉璃雕塑《上海慧眼》(7.9米)
2015年 南京報恩寺報恩新塔地宮阿育王塔琉璃基座
2015年 南京報恩寺報恩新塔九層玉琉璃毗盧遮那佛像(2.5米)

藝術理念

手工藝術“大之美”
“這個時代的公眾需要大的空間和作品,來承載藝術之美。”在無數個“首創”和“世界第一”的作品背後,施森彬始終秉持著開創手工藝術“大之美”的藝術理念。
“大之美”的藝術理念首先乃“形”之大。觀施森彬的藝術作品時,總是為其“為前人所不能”的精神深感讚嘆,在其作品中總能看到手工藝術在空間和工藝上對極限的突破。銅、琺瑯和琉璃,在古時本不是大件之器,然而在施森彬的手中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美之境。其手工藝術品,不再是舊時行微體輕的文房器物,而是可以融於環境裝飾和建築裝飾的磅礴大氣之作;不再如舊時被高置案上供人把玩,而是以任何可能的形式、出現在任何可能的空間震撼著觀者視覺。
“大之美”的藝術理念更有“意”之大。不論其介質是銅、琺瑯、還是琉璃,不論其形是否世界之最或不可方物,施森彬藝術作品的價值精髓更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美學二者的奇妙碰撞與完美融合,並打破了這些概念的界限。他的藝術作品可以展現中國山水畫卷,也可以為世界頂級藝術殿堂增添國際藝術之韻;可以設於古塔梵宮詮釋佛教傳統文化,也可以在全球頂級現代摩登之所供世界賓客賞玩品鑑。
打破空間界限的“形”之大與融合多元文化的“意”之大,成就了施森彬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術“大之美”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