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

施杞

施杞(1937年-),男,漢族,江蘇省東台市人。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3年上海中醫學院醫療系畢業,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東台市
  • 出生日期:1937年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學院
  • 主要成就:1995年評選為上海市名中醫
    1993年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
人物簡介,個人成就,研究方向,學術觀點,用藥特色,黃芪,當歸,香附,鬱金,桔梗,枳殼,黃連,肉桂,杏仁,蔻仁,米仁,科研成果,頸椎病研究,骨質疏鬆研究,從醫醫案,行醫醫話,“治病求本”詮,“內外一體”論,經驗驗方,調氣通髓湯,地黃飲子加減方,

人物簡介

目前兼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醫骨傷科學會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科委中醫藥專業委員會主任、世界中醫骨傷科聯合會執行主席、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審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評審委員,全國中醫藥臨床醫學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新藥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九五”國家中醫藥科技攻關專家委員會委員等。1993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評選為上海市名中醫,1996年評為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被美國普林士頓大學、新加坡中醫學院、日本關西針灸大學、歐洲中醫學院等8個國外院校聘為客座教授。曾拜全國著名老中醫石筱山、石幼山教授為師,系統地學習研究中醫骨傷科理論和石氏傷科經驗,併兼收並蓄,吸收魏指薪、王子平等滬上名家的傷科特長,成為中醫骨傷科的新一代學科帶頭人。
施杞施杞

個人成就

他提倡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應取“一體二翼”的大鵬戰略,
即以堅持繼承中醫藥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主體,以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並積極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為二翼,實現在繼承中創新,推進中醫藥事業在新世紀的騰飛。他重視中醫骨傷科臨床與實驗研究,由他主持的《益氣化瘀法治療硬膜下血腫的臨床和實驗研究》1986年獲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痹症的實驗模型和現代病理基礎》1990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益氣化瘀促進骨折癒合的實驗研究》1990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65篇,參加二版、五版《中醫傷科學》編寫;擔任《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骨傷科分冊》編委,撰寫“內傷”篇;擔任《辭海》主要撰稿人,負責撰寫骨傷科條目。主編《病案學全書》、《實用中國養生全書》、《上海歷代名醫方技集成》、《臨床中醫腦病學》、《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歷代中醫學術論語通解》、《現代中醫藥套用與研究大系》、《骨傷科學》、《家庭實用中醫全書》、《中國食療大全》、《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中國骨傷科學》、《中醫骨傷科學》、《古醫籍選讀》等學術著作。主持召開12次全國骨傷科學術研討會,參加5次國際學術會議,指導博士後1名,培養博士生10名,碩士生9名,帶徒2名,帶上海市中醫希望之星2名。

研究方向

圍繞“脊柱慢性損傷”開展系列研究,先後中標10項課題,在建立3個頸椎病動物模型的基礎上,初步揭示了頸段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頸椎病發生和風寒濕加速頸椎退變的規律;證實咽喉部感染與頸椎病發生有一定相關性;中藥有延緩椎間盤退變的作用。研究發現椎體骨贅形成主要是軟骨終板軟骨細胞化生的結果;提出椎體骨質疏鬆可能加速椎間盤退變;運用益氣化瘀利水方藥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有良好療效,拓寬了該病的治療手段。臨床擅長醫治各類腦病和脊椎病,對腦外傷、腦瘤、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折不癒合、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及各類風濕痹證有較深入的研究。他崇尚易水學派,注重護養脾胃。治療顱腦損傷等內傷,主張“瘀阻經絡,從肝論治”;對於脊椎病及傷科內損病、雜病等主張“臨證三辨,衷中參西”;治療骨折,在分早、中、後三期基礎上,予以“摸、整、穩、運、治、調”六法;治療脫位,強調“一清、二巧、三穩定”的原則。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痰瘀同治、脾腎並養、內外兼顧、調治結合”的學術思想。
施杞施杞

學術觀點

一、崇尚易水學派,繼承石氏傷科特色
施氏崇尚易水學派,並成為其學術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臨床立方用藥,注重涵養脾胃,循守“以胃氣為本”。十分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務滋化源”之說,“化源即生化之源,人體後天生化之源,當屬脾胃之元氣,土為萬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惟土旺則萬物昌盛,人體諸髒方能得到滋養,生氣才能盎然勃發”,乃深刻闡明了化源之理。臨床上,施氏常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治癒因脾胃虛弱、又久而及腎、陰血不生之骨傷疾病,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一些病例,疊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絡而不效,乃至施行血管移植手術未能治癒,運用調補脾腎之法卻往往取得滿意療效。施氏臨證還十分重視氣、血、痰、瘀的辨證,提出傷損及氣有虛實,當以氣虛為主,治宜益氣行氣、補氣養氣之味中輔以消導之品,使氣益而不滯。他擅用黃芪、潞黨參,健脾胃以養氣之源;亦常以附桂、鹿角,溫腎以壯氣之本。溫補之中,佐以理氣消導,輔用青陳皮、延胡索、軟柴胡、炒枳殼之類,通調一身之氣機。臨證論治,他常說:治傷必先治血,即使失血病人亦不忘活血。他根據不同症候及病位,隨症變換,化裁運用古方,如復元活血湯加減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方、桃紅四物湯加減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方等。臨診他遵循“痰瘀兼治”的原則,認為痰為百病之源,五臟皆可有痰病,痰瘀每易互結,痰之所生亦責之脾胃,故治痰瘀亦以調脾胃為大法,於方中常配合運用半夏、白芥子、南星、白附子、僵蠶、葶藶子等祛痰散結,以大黃祛瘀滌腐,推陳致新。
二、精於辨證,善於調治
強調辨證仍當以把握四診八綱為基礎,達到證因脈治,有條不紊。望診應突出四點。其一,突出望“神”。通過望神來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面色的變化,以此來判明人的健康與否及患病的輕重、預後等。其二,突出望全身與望局部相結合。注重觀察分析全身虛實表現與局部症狀體徵輕重之關係。其三,突出望舌苔有助於辨證精確,如舌質偏紫者,屬血瘀;苔膩偏白者為寒濕,偏黃者為濕熱;苔薄少津質紅者屬陰虛;舌胖邊有齒紋屬氣虛等。其四,注意望咽喉,咽喉能反應出疾病的虛實及正氣的盛衰。聞診要注意聞氣味,尤以口氣為重要,口氣味較重,多屬肝胃不和,濕熱內蘊。重視聽聲音,是傷科臨床中的基本技能,不僅通過聽聲音,善於辨別損傷部位和性質,是骨折抑或筋傷,還要善於聞其聲知其病之輕重,體之盈虧。問診十問時,他尤其注意對二便、夜寐、胃納等的詢問。切診中,施氏突出了摸傷患局部及脈診。他常告誡學生:傷科臨診千萬不能因為應診病人多而疏漏傷患部和脈診,手摸方能心會,熟練方可生巧。骨折、筋傷、內傷的臨床診斷,離不開摸傷患部,這是中醫傷科的基本功,也是常規檢查。“治”是治其標;“調”是調人之陰陽氣血臟腑經絡,是調其本。故“調治”包括了扶正與祛邪兩個方面,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其基本思維邏輯是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方針來確立的。臨床上,就有了以“開路方”治“標”,“基本方”治“本”的調治方法。例如,損傷後急性期、脊柱骨折或其他脊柱病造成脊髓受壓的病人,初診時,多有內風陽亢、氣機阻滯;肢體水腫,多呈陽明經證或陽明腑實證的特點。“開路方”辯證而選用承氣湯、葶藶大棗湯、甘遂散、白虎湯等,待“標”症解除,再選用地黃飲子加減方等“基本方”來調“本”。調治,有快速調治與慢速調治,酌情掌握調治節律,也是調治成敗的關鍵。疾病的早期宜快調治,中後期宜慢調治。如摒傷或肋間神經炎等致胸脅痛,早期重用清熱解毒類藥,利水消腫,達到迅速鎮痛效果;後遺症期,則用柴胡疏肝散或金鈴子散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逐漸瘀祛氣行,通則不痛。調治方法可歸納為四大類:第一類,從病因而施調治,如骨折脫位患者因傷後氣滯血瘀,經隧不通擾亂神明,見疼痛腫脹,失眠,每用新傷續斷湯主之。第二類,從六經辨證而施調治,如頸椎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從太陽而治,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類風濕關節炎發作期,熱結在里,關節紅腫勢盛,表里俱熱,卻時時惡風、口渴者,乃陽明證兼氣陰虧虛,白虎加人參湯化裁而治。第三類,從三焦調治,如脊柱損傷,胸腹脹滿,苔膩脈滑,用三仁湯合活血之品從三焦而解濕濁瘀阻。第四類,結合科研成果而施調治。
相關作品相關作品

用藥特色

黃芪,當歸

“黃芪與當歸,有相須之理。”黃芪大補肺脾之氣,有固外之能;當歸益血和營,是血家氣藥,以辛升運行為用,以溫和辛潤為功。二味合之,便能陽生陰長,故調治外傷內損傷科疾病,無論氣虛血虧,有無發熱,多用歸、芪相配。其既能治瘀血而導致的致“吸收熱”,也能治氣虛發熱;既能合川芎、赤芍等活血之藥調治顱腦內外傷、截癱等外傷性疾病,也能合人參、黨參等補氣之品,調治氣不攝血之傷科雜病;既能合益中補氣湯、腎氣丸等調治骨質疏鬆症、急性骨萎縮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促進骨折癒合,也能配血府逐瘀湯、地黃飲子等調治脊椎病的痙證和痿證。
施杞施杞

香附,鬱金

施氏常以香附配鬱金治胸痹,是因為鬱金入血則散瘀,入氣則疏肝,入心則開竅;香附為氣病之總司,故兩者相配,既取之鬱金利血中之氣,也取之香附行氣中之血,兩者合為收肝寬胸、活血行氣,是解胸痹之佳乘之侶。

桔梗,枳殼

施氏利用兩藥一升一降之性,宣散胸中氣滯,在治頸椎病束胸症及胸椎骨折或胸背挫傷、岔氣等症中療效奇佳。這應了《赤水玄珠》中說的“枳殼得桔梗,能使胸中寬”。王好古也曾這樣評其配伍:“朱肱《活人書》言治痞,宣先用桔梗枳殼湯,……先之一字有謂也”。

黃連,肉桂

傷科雜病日久而見失寐者,多因心腎失交所致。黃連入心,肉桂入腎,寒熱相反。《本草新編》曰:“凡人日夜之間,必心腎兩交,而後水火始得既濟;水火兩交,而心腎不交矣。心不交於腎,則日不能寐;腎不交於心,則夜不能寐矣。黃連與肉桂同用,則心腎交於頃刻,又何夢之不安乎!”臨床施氏常以連、桂合阿膠用,補養腎陰,消煩清心,交通心腎,故寐安神擻也。

杏仁,蔻仁,米仁

施氏調治傷科疾病,注重痰瘀兼顧。常以杏仁、蔻仁、米仁相配合於活血之劑而用。杏仁,辛開苦降,宣通肺氣以利上焦;蔻仁,芳香苦辛,行氣化濁,化濕健脾,以宣中焦;米仁,甘淡滲濕利水,以疏導下焦。三仁配伍同用,共起宣通化濁,再合活血之劑,共奏化瘀祛痰之功。

科研成果

頸椎病研究

1、頸椎病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對某礦區進行的頸椎病病因對照調查中,對頸椎病的14類26項危險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經單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按相關度大小,證實與頸椎病有關的危險因素有十項:即工作環境的風寒濕、吸菸史、吸菸年齡大小和吸菸量、臥高硬枕史、急性和慢性咽喉部感染史、慢性咽喉部感染和時間與程度,每日平均低頭工作超過4小時(P<0.05-P<0.001)。結合臨床,首次提出“咽喉部急慢性感染亦是頸椎病一大致病因素”的學術觀點。
相關作品相關作品
2、實驗性頸椎病動物模型的建立:通過切除大鼠頸部肌群、切斷兔頸棘上和棘間韌帶及風寒濕刺激低頭位兔頸部肌肉,採用組織形態學、生物化學及血液流變學等觀察方法,分別建立頸椎動力性平衡失調、靜力性平衡失調以及風寒濕痹證型頸椎病動物模型。證實頸椎生物力學失衡是頸椎退變的主要機制,其中“動力失衡為先,靜力失衡為主”,風寒濕邪可加速、加重頸椎生物力學失衡過程,促進頸椎間盤的退變。
3、骨贅形成新說:對兔頸椎病實驗模型的動態攝片、病理切片觀察,證實了存在於纖維外層與軟骨交界處的軟骨組織是周邊軟骨終板的延伸,隨著椎間盤退變加重,椎體連線失穩,刺激這些軟骨組織的軟骨細胞增殖並向椎體邊緣凸出,從而形成骨贅。
4、人工麝香對退變椎間盤炎症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實驗選用15隻紐西蘭兔,分為3組,每組5隻,分別為頸椎病模型組,對照組及和頸椎病模型加人工麝香飼養組。在造模後8個月時處死動物。頸椎病模型加人工麝香飼養組動物在處死前餵以人工麝香2周。取動物頸椎組織,用生化方法測定其中組織胺、5-羥色胺、PGE2及6一酮-PGF1α水平。從實驗結果看到,人工麝香飼養的頸椎病模型動物,其頸椎間盤中的四種炎症介質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這清楚地表明人工麝香具有明顯地降低退變頸椎間盤中炎症介質的作用。由於人工麝香具有顯著降低退變頸椎間盤炎症介質的作用,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治療頸椎病等退變性疾病是有可靠理論基礎的。

骨質疏鬆研究

1、補腎填精法防治絕經後骨質疏鬆的臨床研究:根據中醫“腎主骨”理論和臨診實踐,發現腎虛是骨質疏鬆的一個重要因素,採用的補腎填精沖劑,由肉蓯蓉、何首鳥、白朮、紫河車、補骨脂、淮牛膝、菟絲子、煅龍骨、煅牡蠣、白菊花組成,治療30例,並採用雌激素治療20例及對症治療30例為對照組,治療6個月後,觀察比較三組腎虛症狀變化、腰背酸痛的緩解程度、前臂尺骨的骨密度值以及血清中PTH、CT、BGP、AKP的變化,結果表明該沖劑能有效地改善腎虛症候,緩解腰背疼痛,增加前臂骨密度,血生化指標也顯示該方具有抑制骨喪失作用。
2、補腎填精法防治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實驗研究:為了驗證補腎填精法防治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療效並探索其機理,將60隻雌性SD大鼠隨機分6組。分別對切除卵巢的大鼠予以雌激素和補腎填精中藥治療,並與末切除卵巢大鼠作對照,通過骨力學強度、股骨的骨礦物質的含量、脛骨組織超微結構等方面的觀察,初步證實本方有延緩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發展之效。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改善體內性激素水平,保留鈣磷在骨骼內沉積、抑制破骨細胞活性與數量,增加成骨細胞活性與數量完成的。
3、黃芪多糖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實驗研究:首先進行了黃芪多糖的提取,並對其進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用動物體外試驗觀察黃芪多糖對培養骨細胞的影響。在成骨細胞分離和培養後,用MTT法對成骨細胞增殖率的影響進行測定,結果顯示無論低劑量或高劑量,2天均能明顯使成骨細胞增殖,4天則有抑制成骨細胞的趨勢。ALP比活性測定結果表明:加藥後7天,高劑量組抑制細胞活性,呈顯著性差異(P<0.05)。初步顯示黃芪多糖短期低深度時就促進成骨細胞增殖,而長期高深度則抑制增殖且功能降低,推測黃芪多糖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作用於骨細胞,改善骨質疏鬆症。

從醫醫案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案
邵××,男,10歲。
初診:1994年12月24日。主訴:右髖疼痛、行走困難、跛行一年。1993年12月起感右髖疼痛、並逐漸加重,行走困難。同年12月底經上海醫科大學附屬兒科醫院X攝片及同位素掃描檢查,被診斷為“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並立即被施以減壓術治療。術後疼痛略緩解,三月後,疼痛又逐漸加重。一月前再度經X攝片及同位素掃描檢查,證實右股骨頭仍處於缺血壞死狀態。現胃納不適,便秘2~3日一行。檢查:行走困難,呈跛行。右大腿肌肉萎縮明顯。右髖扣擊痛(++),右腹股溝中點壓痛(++),右髖關節旋轉試驗(+),內收肌痙攣(+)。苔脈:苔薄白膩,脈細。
相關作品相關作品
辨證:氣滯血瘀、痰濕同結,生風化熱,熾傷元陰而致肝腎虧虛。
治則:行氣活血,祛風通絡,健脾化濕,補益肝腎。
處方:炙黃芪30g全當歸9g赤芍白芍各9g杜紅花9g姜半夏9g廣陳皮5g佛手片5g生米仁12g川牛膝9g肉蓯蓉12g大蜈蚣2條骨碎補12g雞血藤12g漢防己12g炙甘草5g大紅棗6隻。處28劑,每日1劑。
二診:1995年2月20日。右髖疼痛減輕,胃舒納佳,大便通暢,日行一次,苔薄脈細,仍擬益氣養血調中,補肝益腎養血。
處方:炙黃芪15g全當歸9g赤芍、白芍(各)9g川桂枝9g漢防己12g補骨脂12g生地、熟地(各)9g香谷芽9g炙甘草5g。
以該方加減藥味調攝一年後。再診於1996年2月5日:復片示右股骨頭缺血狀態改變。故再以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湯,調中益氣、補益肝腎。
8月26日復片示:骨骺已癒合,僅有局限性低密度陰影,局部無壓痛,旋轉試驗(-),再守上法調攝。
末診:1997年12月1日。右髖疼痛緩解,行走正常。再度復片,提示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已愈。體格檢查:右大腿肌肉較之健側略細,內收肌痙攣(-),腹股溝中點壓痛(-),髖扣擊痛(-),髖關節旋轉試驗(-)。
按: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為稚陽之體,易實易虛,若因先天不足,素體虛弱,髖關節受跌扑扭閃或活動過多,虛邪深入筋骨,寒凝於里,經脈受阻,而致氣血凝滯,營衛不通,從而引起股骨頭部失去正常的氣血溫煦和濡養。該病屬中醫“骨蝕”範疇。《靈樞·刺節真邪》中曰:“虛邪之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內傷骨為骨蝕”。故本案是由虛而致氣滯血瘀、痰濕內結,郁久生風化熱,耗傷元陰,加重腎虧之象。首診時,施氏以黃芪、當歸氣血雙補,當歸、赤芍、紅花、雞血藤活血養血,陳皮、佛手行氣消導,米仁、陳皮、半夏、佛手、白芍、甘草健中化痰利濕,牛膝、骨碎補、肉蓯蓉、白芍補益肝腎,蜈蚣、雞血藤祛風剔毒通絡,甘草、大棗調中和諸藥。施氏認為:該案中便秘,非腑實而致,而是腎虛陰虧液枯所為,故用肉蓯蓉養陰增液,潤腸通便。諸藥共作行氣活血、祛風通絡、健脾化濕、補益肝腎之功。待“標症”緩解,則以調本為主,用六味地黃湯合補中益氣湯,補中益元,緩固功效,二年後,病兒逐漸康復而未遺留諸殘之症。

行醫醫話

“治病求本”詮

“治病求本”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根本原則。施氏根據中醫傷科的特點,從氣、血、痰三方面予以精闢的詮釋。他的“氣分脾腎,血有瘀滯,痰阻三焦經絡“的論斷,是中醫臨床,尤其是骨傷學科中”治病必求於本“原則的高度體現。他不但重視攝導先天之本-腎氣,也十分崇尚涵養後天之源-脾氣,認為“護氣”是“求本”之首要。在臨診中,他常根據病人不同特點,採用了攝氣、補氣、調氣的方法,以達到補腎健脾、固本求源的目的。例如,有位因腫瘤而手術多次的老年女病人,首診時,咳嗽數月不止,往返於數家中西醫院診療未愈。施氏指要辨疑,理明法彰,治表以清斂止咳之品,固本以補腎健脾之味,一劑後,病人即刻安寧許多,三劑後,宿咳已止,七劑完,精神抖擻,無任何徵兆可查。“百病皆生於瘀”,故欲治百病,“化瘀”也是“求本”之徑。施氏認為雖虛、郁、寒、熱均可致瘀,但因氣滯而致瘀者,最為多見。《雜病源流犀燭·跌扑閃挫源流》曰:“氣運血乎,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夾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故治其諸變百出之病時,萬萬不可忘卻“血有瘀滯”之警祈。施氏對學生解釋《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血苑於上”一詞時,曾舉了中風的例子。他說:出血性中風是腦竅之絡傷後血溢,變生瘀血,阻礙元氣上達於髓海。“血苑於上”確立了中風病位在腦,雖有風、火、瘀、痰、虛等病因,實以痰瘀為其主要。在治療部分腦外傷後遺症、脊髓高位截癱、脊髓型頸椎病四肢痿軟的病人時,他也靈活選用了補陽還五湯加減方,從氣而治痰瘀,使一身血與津液隨氣而順矣。
施杞施杞

“內外一體”論

施氏學術思想中的“內外一體”論,實際上是對中醫整體觀念、病因學說、“標本”學說、治療學等的高度概括。他認為: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其機體內部各系統之間保持了完整的統一與和諧,同時人又與外界環境保持了完整的統一與和諧。所謂“天人相應”、治應“合人形以法四時”均是應合了這個道理。他指出:“外傷內損不可分”,治法可循“安內可以攘外”的原則,“調補虛損,可去實邪”。他的這些思想也是對《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等論斷的繼承和發揮。他常說,中醫診察疾病的過程,是一個“知外揣內”的推理過程。《內經》中的“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顯其症。”說明“有諸內必形諸外”的過程。診察疾病時,應遵循審證求因,澄源溯流的思想;臨床治療時,應守以治病求本,標本兼顧的原則。在他作為總主編的《現代中醫藥套用與研究大系》中,以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質量互變觀、局部與整體觀、現象與本質觀、內因與外因觀和歸納、演繹、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等邏輯方法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的思想方法來探討和研究中醫的經典著作。“內外一體”論是在這些研究基礎上形成的施氏學術體系中較為典型的醫學哲學思想。

經驗驗方

調氣通髓湯

炙黃芪30g當歸12g川芎12g白芍12g熟地12g桂枝9g柴胡9g黃芩9g生川大黃9g漢防己12g葶藶子12g大棗10枚、熟附子9g鹿角片12克,川牛膝12g炙甘草5g。
功效:調氣和營,活血通髓。
主治:頸椎病,以脊髓型為主及MRI示有椎間盤膨出或突出者。症見頸項強痛、肩背酸楚、久治不愈。面色少華,手足麻木,頭暈泛惡,胸悶不舒,便秘不暢,數日一行,咽喉疼痛,口乾少津,夜寐易醒,步履艱難乏力,苔薄白或薄膩少津,質紫或舌下靜脈瘀血呈蚓狀,體胖或有齒紋,脈細弦或弦滑。
方解:黃芪補脾胃之氣;當歸、川芎、熟地取四物之意養血活血;附子扶陽引虛火歸原,配鹿角、熟地、白芍,養肝腎調沖任;桂枝和營衛;柴胡疏肝;黃芩清上焦痰火;漢防己利水止痛;葶藶子、大棗瀉肺而通調水道;川大黃蕩滌暢中,推陳致新;川牛膝引藥下行;甘草和中。諸藥相配,共奏調氣和營,活血通髓之功。

地黃飲子加減方

生地12g熟地12g山萸肉12g巴戟天12g石斛12克,灸黃芪30g當歸12g桂枝9g制附子9g天冬、麥冬(各)9克,五味子9g遠志9克,石菖蒲30克,炙甘草5g。
功效:益氣養陰,補益肝腎
主治:頸椎病痿證。症見頸項酸楚疼痛,頭暈神疲,心悸自汗,腰膝酸軟,四肢不舉,肌力下降,肌肉萎縮,納呆便溏,苔薄或膩,質淡體胖,脈細或細滑等。
方解:方中以熟地、肉蓯蓉,山萸肉,巴戟天、附子益元固腎;五味子、天冬麥冬、生地、石斛滋陰斂液;石菖蒲、遠志清竅化痰;五味子、遠志、茯苓安神匡扶;黃芪、當歸、桂枝益氣活血,和營通絡,共奏益氣養陰,補益肝腎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