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歷程
2020年9月起,為配合遺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塊土地出讓建設,在先期勘探基礎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此區域古稻田分布範圍約8萬平方米。在古稻田分布區,共發掘約7000平方米。
2020年下半年,施岙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面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與良渚文化時期的古稻田,河姆渡文化晚期與良渚文化時期稻田均有比較清晰的道路系統,尤其良渚文化時期的道路呈“井”字形結構。
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時為了解道路延伸情況,考古隊對局部道路進行了解剖。2021年1月中旬工地收尾階段,在其中一條道路東端解剖溝中,除了發現十餘根散亂木頭外,還發現了一段長約1米的凹弧形木板,沿著弧形木板清理到探溝外,發現其延伸5米多,後將其整體清理出。
根據這段弧形木板的形態來看,其應是一殘獨木舟。因水稻田比較泥濘,往往在道路中鋪墊數量不等的木頭作為墊木,考古隊認為這一殘獨木舟廢棄後成為了道路的墊木。同層水稻田經碳十四測年樹輪校正後在公元前2900—前2700年。同時,這一解剖區域發現了一條更早階段的用竹子鋪墊的道路。
發掘成果
2020年度
2020年度發掘發現三個時期的塊狀水稻田:
第一期可能屬於
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後),發現田埂。
第二期屬於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當於
崧澤文化階段(BC3700-3300年左右),發現田埂三條。
第三期屬於
良渚文化時期(BC2900-2500),發現大面積的塊狀水稻田,由縱橫交錯的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田埂(有些為木頭鋪墊)明確的有近20條。明確的三塊田塊面積分別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東西向田埂數量較多,田埂寬約2-3米,間距約15-40米之間。水稻田堆積中出土極少量魚鰭形鼎足、泥質黑皮陶等,這正是良渚文化的典型陶器。
2021年度
2021年4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訊息,寧波餘姚施岙古稻田遺址發現一艘寧波地區最早的獨木舟。這也是繼蕭山跨湖橋、餘杭茅山遺址獨木舟之後浙江發現的第三艘史前獨木舟。
2021年11月,此次發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規模稻田遺存,年代距今約6700年至4500年。河姆渡文化時期稻田因發掘面積較小,僅發現少量稻田、田埂、河溝遺存。良渚文化時期稻田結構清晰,發現了凸起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的路網,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確定了面積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四塊田塊。出土陶釜口沿、魚鰭形鼎足、平底罐底和石刀、石錛、石犁殘片等器物,一條殘損的獨木舟被埋入田埂中。經檢測,稻田堆積中含有較多水稻小穗軸、穎殼、稻田伴生雜草等遺存,植矽體分析結果顯示,稻田堆積中水稻植矽體密度遠高於一般古代稻田的認定標準。
2021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會上通報了浙江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重要考古成果。
價值意義
如此大規模的“井”字形結構的水田,截至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僅見於浙江地區,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
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善的路網和灌溉系統,這種大規模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並一直延續發展。
此次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進一步深化了對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的認識。
保護等級
2023年7月,浙江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