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堯臣

施堯臣(1514—1606),字慶甫,號華江,明代青陽縣(今安徽青陽)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堯臣
  • :慶甫
  • :華江
  • 籍貫:青陽縣(今安徽青陽)
  • 特點:清廉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社會評價,施堯臣墓,

人物簡介

初任浙江蕭山知縣,明蕭山無城垣,屢遭倭寇竊掠。他竭力籌措築城,數月竣工,兵憑城守衛,民賴以安居。在任三年,廉政愛民,輕徭薄賦,獎勵農耕。晉升吏部尚書郎,後任開封禹州知州。時值旱災後疫病流行,奏請朝廷豁免減該州賦稅之半,並規勸富戶放賑,廣施藥物。在任吉安知府時,除弊興利,抑制打擊豪強。蕭山、禹州、吉安士民念其功德,為其建生祠,豎坊表。朝廷以其政績顯著,誥贈正二品服,升任順天府尹。他銳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訪民情,先後上書數千言,歷陳弊政惡習之害,建言裁削宮中冗員,減輕民間賦稅及徭役。他立身廉潔,正己率人。為官三十載,從未攜帶眷屬,從不接受私情請託,絲毫不染。時人贊曰:“歸無半文,心性與秋水同情”。

生平事跡

施堯臣祖籍江蘇宜興,從他的高祖兼善卜居池陽九華之麓(現安徽省青陽縣楊田鄉澗坦村)開始,歷經了唐、宋、元、明,到他這一代已有數十代的傳承了。
這位“天官”少年時便才情敏捷,相貌英姿俊爽,是明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的進士出生。他為官一生, 勤政恤民,廣施德政,稱得上是一個受老百姓愛戴的好官。如他在河南開封禹州做知州時,那年正值饑饉,天荒地災糧食欠收,面對饑荒,一方面他不忍心向老百姓催捐追稅,另一方面又不敢違背上制。為體恤百姓,於是,他以庫存貯銀替老百姓代納捐稅,而對老百姓是一半豁免,另一半則由老百姓“打白條”先欠著,等來年豐收時再補上。應該說,地方官吏能做到這分上是需要有一定的膽識和魄力的,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令人欽佩。
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 年,施堯臣任蕭山縣令。時逢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十分猖獗,侵占黃岩,襲擾上海,禍害百姓。濱海州縣人心惶惶,蕭山也隨時有被襲擊的危險。當時,蕭山縣就修建防禦城牆御倭一事,有的人主張修,有的人因考慮到修建城牆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而反對修建,一時兩派對立,群情各異,議論洶洶。為此,施堯臣以一個軍事家的眼光,慷慨直陳修建城牆御倭的重要性,面對反對者,他從蕭山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著手分析,以頗具遠瞻性的眼光,分析了蕭山防禦的重要。蕭山雖然偏處浙東一隅,但它是浙東的地理要害,地方藩省的門戶。是歐、明等州間的通道咽喉,如果不修建城牆,僅以現有的軍民是不能抵禦阻截倭寇的進犯。那么後果是不僅僅危害蕭山一縣之地,而是整個浙東及大陸內腹。至於數月之後倭寇侵襲蕭山,見城牆牢固,戒備森嚴便不戰而退這一事實,不僅證實了這一軍事防禦措施的正確,也確實有效地阻止了倭寇內侵。這也就是在那一特定的歷史時期蕭山百姓獨享“耕市不變,士民歌慶”的原由。而施堯臣也就因那段功績被當時朝庭征升為天官尚書郎的。
他一生仕途順坦,告老還鄉後,隅居村里,與人恂恂相親,也從未涉足當地官府一步。晚年以詩文翰墨自娛,對陰陽、卜筮、占相、醫方、山經、地記及九流百家皆有所考。一直身體硬朗的施堯臣於(1586)年仲秋無病而亡,享年93歲。

社會評價

作為地方官的施堯臣在抵禦倭寇入侵中不僅作過很大的貢獻,同時還體現了他身上所具有的軍事天分和戰略眼光。

施堯臣墓

天官墳在沉寂中沉睡了四百餘年之後的今天被驚醒,然而,最先造訪它的不是前來瞻仰和祭典它的人,而是前去挖掘和驚擾它寧靜的盜墓賊。也正是這些前來驚擾它寧靜的人把我們的目光又重新引到了它的身上,於是人們又看到它存留價值。作為一座文物,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方人物、歷史,同時,隨著現代城市人對自然的回歸與嚮往,它還可以帶動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從更深層次地說,它還可以像一面鏡子,讓更多的人可以能臨“鏡”自鑒,為官為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