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2月,施偉東出生於吉林公主嶺。
2002年5月,在東北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施偉東決定到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2003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無機化學專業學習,師從
張洪傑院士,畢業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2008年3月—2009年6月,獲得
英國皇家學會國際人才引進計畫資助,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0年7月—2011年5月,獲得德國
洪堡基金會資助,在
科隆大學(Universität zu Köln)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1年5月—2023年7月,在江蘇大學工作,歷任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師、副院長、院長。
2013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14年,獲得江蘇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0月,獲得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14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資助。
2015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7年,擔任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2018年,入選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
202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23年8月,被任命為江蘇科技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施偉東在低維功能納米材料合成與性能研究領域,特別是在低維碲化物熱電納米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次製備出單晶碲化銻納米帶,這是世界上首例單晶碲化物納米帶;首次設計並開發出了一條製備大規模高純碲化銻規則六邊形納米片易控的反應路線,同時將獲得的納米片構建在自行設計的熱電器件上製成超薄薄膜後,展示出了較高的Seebeck係數,約為其體相材料的1.6倍,是中國國內首例通過此種先進測試技術檢測並改善熱電性能的研究。
施偉東首次在真空條件下,利用氣—固(V-S)機制實現了金屬基片上鉭基碲化物納米線矩陣的可控生長,加速了納米熱電材料在功能器件方面的實際套用進程。
施偉東首次通過鋰離子化學插層法將碲化銻納米片剝離成為接近量子尺寸(10納米)厚的規則近單層薄片,並首次在該尺度下探索薄片熱電性能突變的臨界閾值,為設計與開發高性能熱電轉換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合適的研究體系。
施偉東選取“清潔能源與環境保護”為研究內容,將能源與環境研究中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圍繞新能源的“設計—獲取—研究—套用”這一主線開展系統深入的工作。
根據2024年3月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站數據,施偉東先後主編《能源化工前沿》等專著。在《化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國套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會刊(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化學工程科學(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化學化工領域SCI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代表論文如下:
Yuanyong Huang, Yaping Jian, Longhua Li, Di Li, Zhenyuan Fang, Weixuan Dong, Yahui Lu, Bifu Luo, Ruijie Chen, Yingchen Yang, Min Chen, Weidong Shi*. A NIR‐Responsive Phytic Acid Nickel Biomimetic Complex Anchored on Carbon Nitr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J].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5245 –5249.
Bifu Luo, Yan‐Zhai Wang, Di Li, Hongqiang Shen, Li‐Xia Xu, Zhen Fang, Zhenglong Xia, Jianlin Ren, Weidong Shi*, Yang‐Chun Yong*. A Periplasmic Photosensitized Biohybrid System for Solar Hydrogen Production [J]. Adv. Energy Mater. 2021, 2100256.
Yang-Yang Yu, Yan-Zhai Wang, Zhen Fang, Yu-Tong Shi, Qian-Wen Cheng, Yu-Xuan Chen, Weidong Shi*, Yang-Chun Yong*. Single cell electron collectors for highly efficient wiring-up electronic abiotic/biotic interfaces [J]. Nat. Commun. 2020, 11,4087.
Qingjun Yang, Qishun Wang, Yan Long, Fan Wang, Lanlan Wu, Jing Pan, Jie Han, Yong Lei, Weidong Shi*, Shuyan Song*. In Situ Formation of Co9S8 Quantum Dots in MOF‐Derived Ternary Met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arrays for High‐Performance Hybrid Supercapacitors [J]. 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3193.
Zhenyuan Fang, Yajie Bai, Longhua Li, Di Li, Yuanyong Huang, Ruijie Chen, Weiqiang Fan, Weidong Shi*. In situ constructing intramolecular ternary homojunction of carbon nitride for efficient photoinduced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J]. Nano Energy 2020, 75, 104865.
Zhengyuan Zhang, Jinhui Hao, Yahui Lu, Yuqi Xu, Longhua Li, Weidong Shi*. Ink‐Assisted Synthetic Strategy for Stable and Advanced Composite Electrocatalysts with Single Fe Sites [J]. Small 2020, 16, 2006113.
Lei Xing*, Yuanxiang Xu, Željko Penga, Qian Xu, Huaneng Su, Weidong Shi*, Frano Barbir. A novel flow field with controllable pressure gradient to enhance mass transport and water removal of PEM fuel cells [J]. AIChE J. 2020;66: e16957.
Biyi Chen, Baoxin Ge, Shimeng Fu, Qi Li, Xue Chen, Longhua Li, Jian Wang, Zhidong Yang, Jinrui Ding, Weiqiang Fan, Baodong Mao, Weidong Shi*. Ex-situ flame co-doping of tin and tungsten ions in TiO2 nanorod arrays for synergistic promotion of solar water splitting [J]. Chem. Eng. Sci. 2020, 226: 115843.
Jin-Rui Ding, Sang-Hyeok Yoon, Weidong Shi*, Kyo-Seon Kim*. Nanowire-based branched nanotrees prepared by flame vapor deposition system incorporated with double wire feeders [J], AIChE J. 2019, 65(4): 1138-1143.
Weidong Shi, Jian Wang, Siming You, Wei-Cheng Ya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cle focusing dynamics of DNA-laden fluids in a microtube [J], Chem. Eng. Sci., 2019, 209: 115213.
Jixiang Wang, Jiangdong Dai, Yeqing Xu, Xiaohui Dai, Yunlei Zhang, Weidong Shi*, Börje Sellergren, Guoqing Pan*. Molecularly Imprinted Fluorescent Test Strip for Direct, Rapid, and Visual Dopamine Detection in Tiny Amount of Biofluid [J], Small, 2019, 15(1): 1803913.
Lei Xing*, Yan Wang, Prodip K. Das, Keith Scott, Weidong Shi*. Homogenization of current density of PEM fuel cells by in-plane graded distributions of platinum loading and GDL porosity [J]. Chem. Eng. Sci. 2018, 192:699-713.
Lei Xing*, Weidong Shi*, Prodip K. Das, Keith Scott,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platinum and ionomer in the porous cathode to max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a PEM fuel cell [J], AIChE J. 2017, 63(11): 4895-4910.
根據2024年3月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站數據,施偉東先後主持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項目、中德科學中心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等10餘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擔任角色 |
---|
Bi2Te3/Sb2Te3核殼量子點的水相可控合成及其熱電性能 | | |
| | |
Bi2Te3/Sb2Te3核殼量子點的綠色可控合成及其熱電性能 | | |
| | |
|
根據2024年3月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網站數據,施偉東先後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
截至2022年9月,施偉東先後以第一完成人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人才培養
施偉東關注對學生的培養,注重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把學生當作朋友看待。碩士研究生剛入學時的思想工作,是他特別關注的重點。江蘇大學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三本院校,他們在入學後,常常會表現出科研自信心不足、人生方向感不強以及不良學習習慣等問題,嚴重製約他們對待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成果產出。施偉東認為,必須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耐心細緻的思想引導工作,反覆交流,直至將這些問題消除,只有思想上通了,才有可能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2011年,施偉東依託於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學科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組建新能源納米材料化工團隊,2016年被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批准為省雙創團隊,建設“新能源納米材料化工創新團隊”。通過制定目標、配置人員、協同聯動和培育共享文化等措施,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形成了“研究生團隊—導師團隊—黨小組團隊”共同聯動的團隊研究生培養模式,將課題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柔性結合,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科研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保障研究生的高質量培養。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施偉東正是科學研究中的良師,孜孜不倦地傳道授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江蘇省委員會評)
施偉東擁有高實力海外求學背景,他放棄海外的工作條件,回國從事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成為鎮江市科技創新領域傑出貢獻者。
(《華人時刊》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