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雪梅(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於雪梅(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於雪梅,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產業經濟學博士後、洪堡學者,碩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出國培訓學院院長,留德預備部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雪梅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主任
  • 性別:女
  • 學位: 博士(後)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論文,著作,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93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獲得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3年起在同濟大學德語系任教。1997年至1998年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歐洲處擔任項目官員。1999年在同濟大學德語系獲得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4年獲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獎學金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人文科學系攻博並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跨文化教育學,博士論文研究課題為德語作為外語的跨文化教育戰略及方法。2004年至2006年在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從事產業經濟學博士後研究。2005年起任碩導。2007年至2008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任教,主要從跨文化角度和教育學角度研究外國學生學習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培養。

學術兼職

2004年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2008年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2006-2008年度浦江學者。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聯誼會常務理事。同濟大學第六屆青年教師聯誼會副理事長。政協上海市楊浦區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德國學術雜誌“Interkulturell und Global. Forum für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Erziehung, Bildung und globales Lernen.”(《跨文化與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教育與全球化學習論壇》)唯一外國編委。2009年起為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獲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的PROFIN科研項目擔任科學顧問。

主講課程

《中德跨文化交際學》。

研究方向

跨文化交流學、教育學、德國語言與文化研究、經濟學。

主要貢獻

近五年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七項。在國內外著名刊物發表論文50篇。

論文

於雪梅(2009):《哈克庭院:布滿歷史印記的現代院落》,載於《創意世界》2009年第4期, 第58-59頁。
於雪梅(2009):《深圳躋身“設計之都”》,載於《創意產業》,2009年第1期,第35-38頁。
董波、何金輝、於雪梅(2009):《教育管理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載於《教育現代化:跨世紀的使命和選擇——上海教育現代化內涵及指標體系研究》,王奇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5-214頁。
於雪梅(2008):《慕尼黑郊區的創意農業》,載於《創意產業》,2008年第4期,第44-4頁。
於雪梅(2008):《柏林:活力四射的出版業之都》,載於《創意產業》,2008年第3期 第42-45頁。
於雪梅(2008):《埃森,從工業重鎮到歐洲文都》,載於《創意產業》,2008年第2期,第44-46頁。
於雪梅(2008):《施普雷河畔的東港:大手筆打造的媒體社區——柏林文化產業集聚區巡禮之四》,載於《創意產業》,2008年第1期,第42-45頁。
厲無畏、於雪梅(2008):《解放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大繁榮》,載於《文匯報》,2008年2月26日。
於雪梅(2007):《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載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姚勤華等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205-216頁。
於雪梅 (2007):《直言不諱”藝術之家:獨樹一幟的廢墟魅影——柏林文化產業集聚區巡禮之三》,載於《創意產業》,2007年第4期,第38-41頁。
於雪梅(2007):《波茨坦廣場:艷光四射的文化休閒中心——柏林文化產業集聚區巡禮之二》,載於《創意產業》,2007年第3期,第43-46頁。
於雪梅(2007):《哈克庭院:布滿歷史印記的現代院落——柏林文化產業集聚區巡禮之一》,載於《創意產業》,2007年第2期,第35-38頁。
於雪梅、顧士淵(2007):《論漢德動植物辭彙的吉祥語義》,載於《中德跨文化交流新論》,朱建華、顧士淵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91-100頁。
厲無畏、於雪梅(2007):《中國和歐洲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的比較研究》,載於《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二期,第51-56頁。
厲無畏、於雪梅(2007):《培育創意人才,完善創意產業鏈》,載於《戲劇藝術》2007年第一期,第23-29頁。
於雪梅、繆勇(2007):《創意產業——城市就業的驅動器》,載於《文匯報》,2007年1月15日。
厲無畏、於雪梅(2006):《創意產業促進城市發展》,載於《長江三角洲城市年鑑》,中國工商出版社,第527-530頁。
於雪梅(2006):《798的死與生》,載於《社會科學報》,2006年9月7日(第233期),第6版。
於雪梅(2006):《為都市繫上綠腰帶——慕尼黑郊區農村的發展及啟示》,載於《德國研究》,2006 年第三期,第29-33頁。
厲無畏、於雪梅(2006):《積極發展創意產業,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載於《城市評論》,2006年第七期,第1-5頁。
於雪梅(2006):《新時期大學德語教學的機遇和挑戰》,載於《現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一期,第19-21頁。
於雪梅(2006):《創意產業的生產組織》,載於《創意產業導論》,厲無畏編,上海林出版社,第54-94頁。
於雪梅、繆勇(2006):《創意產業的人才資源》,載於《創意產業導論》,厲無畏編,上海學林出版社,第218-262頁。
於雪梅(2006):《在傳統與時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載於《德國研究》,2006年第一期,第55-59 頁。
於雪梅(2005):《關於<同濟大學大學德語教學大綱及附表>修訂的思考》,載於《同濟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第23-25頁。
於雪梅、郭屹煒(2005):《關於大學德語教學的幾點思考》,載於《同濟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第38-40頁。
於雪梅(2005):《柏林與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載於《上海經濟》,2005年增刊,第72-76頁。
於雪梅(2005):《德國北威州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啟示》,載於《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厲無畏、王如忠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133-143頁。 .
於雪梅(2005):《文化創意產業與新一輪經濟成長》,載於《科學發展觀與新一輪經濟成長》,厲無畏、王振編,上海學林出版社,第262-283頁。
厲無畏、於雪梅(2005):《關於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發展的思考》,載於《上海經濟研究》,2005年第八期,第48-53頁。
於雪梅(2005):《新經濟時代下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之路》,載於《德國研究》,2005年第2期,第55-59頁。 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
於雪梅(2000):《論漢德熟語中數詞文化意義之異同》,載於《中德跨文化交際論叢》,朱建華、顧士淵編,同濟大學出版社,第49-60頁。
於雪梅 (1999):《同濟園中的“教育特區”——中德學院》,載於《德國研究》1999年第4期,第36-39頁。
於雪梅(1999):《談圖畫在德語基礎教學中的運用》,載於《同濟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0-33頁。
於雪梅(1999):《通過合理的練習來訓練德語閱讀方式》,載於《同濟教育研究》 1999年第2期,第39-41頁。
於雪梅、席茹(1999):《在德國留學變得更具魅力——德國吸引外國留學生的新舉措》,載於《德國研究》1999年第1期,第44-48頁。
於雪梅、劉立新、席茹(1998):《賽德爾基金會在華發展十五年綜述》,載於《德國研究》1998年第4期,第28-32頁。

著作

1.黃克琴、張克芸、於雪梅、王雪英(2008):德語綜合教程(第二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黃克琴、王雪英、張克芸、於雪梅(2010):《德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練習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