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初為陳邑,名圉城。
魯昭公五年(前537年),入閒聊。
戰國時為魏邑。
西漢置圉縣,屬準陽國。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圉縣,改屬陳留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復置圉城縣,屬陳留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縣入雍丘,改稱團鎮。
宋、元、明、清稱園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為水東杞南辦事處。
民國三十五年(1944年),改稱芝圃縣。
1955年,第五、第六、第七3個區合併,稱圖鎮中心鄉。
1958年11月,改稱水簡公社。
1963年,稱南鎮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圉鎮鄉。
1992年8月,撒鄉建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1年末,圉鎮鎮轄圉北、圉南、後城、吳莊、常莊、莊王、舒窪、王李下、魯莊、袁莊、程莊、白木崗、江莊、田堂、劉新莊、喬廟、趙集、後喬、焦莊、鐵底河、荊崗、梁莊、孟大莊、蔡丘屯、郎智崗、孫莊、前屯、前劉伶崗、後劉伶崗、天池窪、董那、大夫李3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7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圉鎮鎮轄3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圉北村。
圉南村 | 圉北村 | 吳莊村 | 後城村 | 常莊村 | 魯莊村 |
王里夏村 | 莊王村 | 舒窪村 | 前劉村 | 荊崗村 | 董那村 |
天池窪村 | 後劉村 | 趙集村 | 喬廟村 | 焦莊村 | 鐵底河村 |
梁莊村 | 孫莊村 | 郎智崗村 | 孟大莊村 | 蔡丘屯村 | 白木崗村 |
新莊村 | 程莊村 | 袁莊村 | 江莊村 | 田堂村 | 後喬村 |
大夫李村 | 孟莊村 | —— | —— | —— |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圉鎮鎮
地形地貌
圉鎮鎮地處古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最高峰位於中部圍北,海拔58.9米;最低點位於東南部田堂,海拔56.8米。
水文
圉鎮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城,流城面積62.9平方千米,占100%。主要河道有三級河2條,總長10千米;四級河3條,總長25千米。河流總長度35千米,河網密度0.6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12億立方米,年排澇量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9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鐵底河,境內長5.5千米,流城面積40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圉鎮鎮轄區總人口632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600人,城鎮化率27.9%。另有流動人口3000人。總人口中,男性32232人,占51%;女性30968人,占49%;14歲以下12008人,占19%;15-64歲45504人,占72%;65歲以上5688人,占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1700人,占97.6%;回族1500人,占2.4%。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長率5.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04.77人。
截至2018年末,圉鎮鎮戶籍人口為6990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圉鎮鎮財政總收入180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2018年,圉鎮鎮有工業企業42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0個。
農業
截至2011年末,圉鎮鎮耕地面積8萬畝,人均1.4畝。是國家(省級)重要的小麥、玉米生產基地。農業總產值達到4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7%,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生產糧食3.1萬噸,其中小麥2.5萬噸,玉米4089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山櫻桃、油料作物、蔬菜,山櫻桃種植面積1.4萬畝,產量3.8萬噸:油料作物種植而積0.5萬畝,產量1643噸,其中花生1589噸;蔬菜種植面積1.9萬畝,產量3.9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5.6萬頭,年末存欄5.6萬頭;羊飼養量3.8萬隻,年末存欄3.1萬隻;牛飼養量9368頭,年末存欄3500頭;家禽飼養量4.5萬羽,上市家禽3.5萬羽。生產肉類6714噸,其中豬肉4417噸,牛肉1285噸,羊肉461噸;禽蛋3683噸。畜牧業總產值1.1億元。累計造林1.3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20.6萬株,林木覆蓋率15%,活立木蓄積量4萬立方米。全年水果種植面積0.2萬畝,產量300噸。大型農業機械300台(輛)。
工業
2011年,圉鎮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比上年增長25%,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職工60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億元,比上年增長25%。
商業
2011年末,圉鎮鎮有商業網點501個,職工200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億元,比上年增長3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億元,比上年增長7%。
金融
2011年末,圉鎮鎮境內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銀行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銀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各項貸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9%。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圉鎮鎮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個,演職人員120人;電影放映單位6個,年放映350場次,觀眾達5萬人次;文化館站1個,建築面積108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5個,建築面積900平方米,藏書20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50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3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嗩吶、盤鼓、腰鼓、豫劇演唱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紙紮、木刻等。是“河南省文化先進鄉鎮"、“省級文化鎮"。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圉鎮鎮有幼稚園(所)5所,在園幼兒850人,專任教師30人;國小22所,在校生4200人,專任教師23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3所,在校生2800人,專任教師10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8%;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5000人,專任教師320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10所。主要學校有圉鎮中學。杞縣第一高級中學位於轄區內。教育經費達1.3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8億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圉鎮鎮各類科技人才15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0人,經營管理人才220人,技能人才300人,農村實用人才95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圉鎮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個,鎮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32個;病床114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固定資產總值1.5億元。專業衛生人員220人,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48人,註冊護士2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0.3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9.80萬人次,住院手術320台次,出院病人3000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1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4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80萬人,參合率99%。
社會保障
2011年,圉鎮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戶,人數11人,支出2.3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15戶,人數2719人,支出234.9萬元,比上年增長36.5%;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供養310人,支出57萬元,比上年增長22%。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圉鎮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08千米,投遞點280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36000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300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6000件,征訂報紙1000份、期刊500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9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110門,固定電話用戶1100戶,比上年增加5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2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行動電話3萬戶,比上年增加200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4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70千米,主幹電纜達7000對千米,網際網路連線埠總數3000個,其中已占用連線埠總數1500個,寬頻接入用戶1500戶,比上年增加1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50萬元。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圉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
- 供電
2011年末,圉鎮鎮區擁有11萬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2台,總容量135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116千米,用電負荷1960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96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
交通運輸
2011年,圉鎮鎮境內213省道過境,境內長10千米,雙向4車道。有縣鄉(鎮)級公路7條,總長56千米。鎮客運站1座,客運總量56萬人次,貨運總量120萬噸。日均傳送50輛客車,日客運量1500人次。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3條,運營總里程達250千米,公交運營車輛42輛,年客運量11.8萬人次;計程車32輛,萬人擁有5台,年客運量10.20萬人次。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陳留風俗傳》載:“春秋陳地,鄭取之。苦楚之難,修干戈於境,以虞其患,故日圉(做'御‘解)。”西漢圉縣治此,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縣,稱圉鎮至今。
榮譽稱號
圉鎮鎮為河南省城鎮建設重點鎮、文化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