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

於都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傳統醫藥,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都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
  • 申報地區:贛州市于都縣
簡要介紹,歷史淵源,

簡要介紹

於都,客家聚居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蘊藏了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外出謀生人口流動大,流行病也時有發生。由此,適應當地需要的民間中醫應運而生,形成了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於都敦本堂熊氏家族,早年由江陵來到南昌。明朝時,經吉安、遂川,於成化年間到達於都定居。明朝末年,清江名醫金本貴先生躲避戰亂,來到於都行醫、放花,寄住熊家招待甚周。晚年,金先生收熊奉吾之子熊應初為徒,傳授醫道,於都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從此誕生。
此後,經數個朝代,歷時370多年,連續十二代,敦本堂熊氏名醫輩出,執著敬業,矢志不渝,建樹了家喻戶曉的於都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尤以“放花”而聞名鄉里。數百年來,繼承和發展了中華醫藥理念,在醫學傳承教育方面,保持了中華民族私塾文化的原生態,歷史文化價值突出。
其服務理念具有明顯的民眾觀點和鮮明的民間特色;在醫療實踐中彰顯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中醫特性,掌握了一套獨門絕技和施治的祖傳絕招,顯現出優異的醫療效果。藉此獨特的看家本領,維繫了長盛不衰的傳承,在地方上社會影響深遠,在民間傳統醫藥界有明顯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歷代傳承中,敦本堂民間中醫的大型醫著《敦本堂熊氏醫鑒》,其理、法、方、藥諸方面的獨特見解,尤其秘、驗方,是十幾代人寶貴學識的歷史積澱,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科研價值。文革中雖遭焚毀,但經我縣“非遺保護中心”積極搶救,有望其重獲新生,因此具有較高的發掘保護價值。

歷史淵源

明朝末年,戰亂頻仍,社會動盪。名醫金本貴先生為躲避戰亂,從祖籍清江來到於都。於都地處偏僻的贛州東部,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缺醫少藥。史料記載,當年世界上天花病肆虐人間,死亡率高達30%,倖存者20%的人留下麻臉。金先生醫術高超,對婦、兒、內、外各科都有所專長,尤擅放花(種天花),人稱“花童先生”。對各種常見、多發病的治療,技高一籌,享有很高聲望,後來常年往來於清江、於都,倍受民眾歡迎。
放花是一種預防醫學文化,又是一種治療醫學文化,金先生放花,身懷絕技,痊癒率高達99%以上,極少出現麻臉,效果超群,幾百年一直傳頌至今。熊家弟子除每次在放花仙壇告文上表外,每年清明、冬至,還堅持到河邊焚燒冥紙錢包,遙祭其父子,敬仰其醫風醫術。
放花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放花時必須請神、裝壇、養仙壇,歷時一個多月,以村寨為單位,每三年一運,期間有諸多清規戒律和民俗風情。熊家系當地望族,敦本堂熊氏二十六世奉吾是地方上的頭人(首領),放花時職司裝壇祭祀事宜。金先生來於都行醫和放花,寄住熊家招待甚周,相互交情篤厚。至晚年,金先生收奉吾之子二十七世應初為徒,傳授醫道。
於都敦本堂民間中醫,從此誕生。
到了清初,第三代,二十八世如祖,半醫半農,醫術平平。於是,再度延請先師之子金乃成先生常住熊家,對第四代、二十九世少年雲山,從小一帶一、手把手親授醫術,從而得其真傳。自後,其傳承模式代代連續,直至如今。後來,金乃成先生將於都放花事宜逐步移交給熊家料理,告老還鄉時,醫療、放花事務即悉交熊氏繼承。雲山從此棄農而專事醫業兼放花,名聲鵲起。
第五代,值清朝盛世,熊氏三十世鳳羽,脫穎而出,名噪一時。五修族譜撰寫長篇傳略,讚揚其醫德醫術,尤贊其“善種天花”“生丈夫子一乃克家令器儒與醫兼擅其長”,也足見其傳承卓有成效。
至第六代三十一世熊允吉,敦本堂民間中醫的傳承日趨規範。除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祖傳秘方為每位學醫者必定抄誦外,祖孫父子還時時對典型病案進行研討並予記錄,同時收集記錄了不少民間秘驗方。大量手抄本,裝裱精細,直至文革才被焚毀。其醫術也至爐火純青,廣受讚譽,現存的六修族譜盛讚其醫德醫術。“博古能文,技藝遠揚,活死回生,扁鵲義方,心存仁義,志秉忠良。”
第七代,三十二世熊貴享,恩授登仕郎,仍然矢志醫業兼放花,並將先師所傳授的、先輩所積累的及廣泛收集的秘方、驗方、民間偏方編輯成冊。
在此之前,其繼承皆為單傳,此後,傳承人數增加,敦本堂民間中醫發揚光大,進入鼎盛時期。
晚清時期,第八代,三十三世熊任才,族譜記載:“國學生(載縣誌)”。祠堂前為其樹立高大麾桿石;三十三世熊通顯,除事醫放花外,兼開辦“同濟堂藥號”(該藥號一直傳承至第十代,於1958年合作化聯營,第十代傳人熊兆鴻歷任聯營國藥店經理)。
敦本堂民間中醫從而更加名聲大振,享譽四方。
第九代,三十四世熊朋蘭、子祥,晚清秀才、進士。近代人對其高尚醫德、高超醫術至今還記憶猶新,在民間傳為佳話。熊氏中醫不僅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醫學理論亦有提高。秘方秘訣經過歷代的千錘百鍊,更趨完善規範和理論化、系統化。由朋蘭執筆的集體著述《敦本堂熊氏醫鍳》,可惜於蘇區時在躲藏中遺失。
第十代,三十五世熊玉冰,清末秀才,為一代名醫,名振於都及其周邊縣域,聲望至今猶存。曾將前輩的秘方、著述等資料回憶整理,系統成冊。《敦本堂熊氏醫鑒》重編即將完稿時突然中風辭世,其殘稿可惜在文革時連同大量珍貴醫案、醫藉被付之一炬。
三十五世熊仲南,地、縣、鄉三級地方志及縣文史資料、衛生志為其撰寫傳略。新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于都縣志》載:“(熊仲南)對兒科天花、麻疹造詣頗深,在牛痘疫苗未問世以前,兒童難闖天花關,仲南繼承和發展祖傳秘方,救活不少垂危兒童,跡遍寧都、興國、贛縣、會昌、瑞金等鄰縣邊界地區。……50年代,縣城及郊區一帶麻疹流行,併發症較多,死亡率高,仲南坐鎮縣城,療效顯著,死亡率銳減。60年代,全縣幾次麻疹大流行,他先後到寬田、靖石、禾豐、盤古山等地巡醫,所到之處,疫情頓見緩和。民眾贊他是“兒科神醫”,治麻疹的專家。……熊仲南系熊家9代名醫,為後繼有人,他堅貞不渝,傳教子孫醫病濟民,至1967年82 歲逝世時,已傳至11代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贛州地區志記述:“家系祖傳中醫,仲南系第九代名醫。……通曉中醫,專長兒科,尤對天花、麻疹造詣頗深,名噪附近數縣,……仲南所有醫術傳授不吝,1958年無私獻方,江西日報曾報導表彰”。
第十一代雖建樹不大,但承前啟後,延續了敦本堂熊氏民間中醫的數百年傳承。
文革中,於都敦本堂民間中醫慘遭十年浩劫,醫案資料及醫藥典籍幾乎焚毀殆盡。
十二代,三十七世熊瑞祥,將屆古稀,自幼隨祖父熊仲南先生習醫。曾精心研讀過《敦本堂熊氏醫鑒》文稿,並由祖父親授,在臨床中廣泛運用其秘驗方,成名較早。近年來他將熊氏祖傳秘方等資料回憶記述,形成了三十餘本近百萬字的筆記,積累原始資料,準備重新整理編寫《敦本堂熊氏醫鍳》,以完成祖父臨終遺願,挽回敦本堂民間中醫的繼續傳承。
至今,敦本堂民間中醫已傳至第十三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