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中石練兵習俗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流傳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起源於清朝,一般持續7至10天,從“上刀山”開始,以“長襟”收尾,中間有“下火海”“滾簕床”“過火焰山”“水上漂”和“下油鍋”,整個活動過程奇特、驚險,氣氛濃烈。

2017年11月10日,於都中石練兵習俗入選江西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5-Ⅹ-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都中石練兵習俗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
  • 批准時間:2017年11月10日
  • 遺產編號:5-Ⅹ-3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資料記載,于都縣地處贛州東部,曾隸屬吳、楚境域,始建縣於西漢高祖六年,是贛南建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素有“六縣之母”之稱。于都縣中石村信奉著龍王公、七太公、楊太公、廣東公、護國仙姐“五神”,於都中石練兵習俗起源於清朝,是為敬奉“五神菩薩”而開展的,也是祭拜龍母的內容之一。

民俗內容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是為敬奉“五神菩薩”而開展的,一般持續7至10天,是祭拜龍母的內容之一。祭拜活動先由掌師請神,把村里信奉的“五神菩薩”從廟裡抬到村裡的空坪上,爾後民眾在台前祭拜。接下來,由掌師請菩薩“閱兵”,故當地又稱“練兵”,參與“練兵”的民眾稱之為“陽兵”。“練兵”就是練出菩薩的“陽兵”。把村里供奉的五神菩薩從廟裡抬到村里大空坪上,讓菩薩“閱兵”,一些民眾抬著菩薩的轎子,在鑼鼓喧天、鞭炮陣陣中來回奔跑、跳躍。在奔跑、跳躍中練出“陽兵”。“陽兵”的主要標誌是能用嘴巴咬碎本來完好無損的瓷碗,並且一連咬碎多個瓷碗而不傷嘴。於都中石練兵習俗主要的活動以“上刀山”開始,以“長襟”收尾,中間有“下火海”“滾簕床”“過火焰山”“水上漂”和“下油鍋”。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先將36把長刀綁在18米高的杉樹圓木上,刀口朝上。活動開始前,先進行“練陽兵”儀式。之後,掌師備好“符水”,一些普通民眾手腳都沾上“符水”,由“陽兵”領頭,在“陽兵”的授意下登上刀梯。其目的是寄託保平安的願望。
“滾簕床”,用布或草蓆,在上面鋪滿鄉間野生帶硬刺的植物,形成一張簕床。被練出的“陽兵”在“淨場”儀式之後,光著膀子在簕床上滾圈,在他的影響下,在場的普通百姓,一個接一個的在簕床上打滾。
“過火焰山”,又叫“下火海”,活動開始前,掌師點燃由36塊土磚圍成長方形的大火坑裡的木炭,待其燒得通紅,一旁的“陽兵”腳沾“符水”,跑過火坑。接著,村民中的男子也赤著雙腳沾上“符水”,跑過火坑,無一燙傷者。
“水上漂”,在一個數米水深的大魚塘水面上,拉一條約50厘米寬的紅布,表演者從幾十米長紅布條的一端徒步至另一端,險象環生卻有驚無險。
“下油鍋”,也稱“撈油鍋”。在火爐上架著裝著食用油的大鍋頭,待油徹底沸騰、豆腐煎熟後,一個“陽兵”赤手從沸騰的油里撈起豆腐,放到嘴裡吃下去。隨即,在場圍觀的民眾都爭先恐後地將手伸進油鍋里撈豆腐吃。

文化特徵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中的“上刀山”“過火焰山”“滾簕床”“下油鍋”等活動的相關數字都與“6”有關。“上刀山”的刀是36把;“過火焰山”用的磚是36塊、“滾簕床”的“床”是長18尺、寬6尺;“下油鍋”用的豆腐是36塊。這些都寓意著順風順水、順心順意、事事順意。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
上刀山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是為敬奉“五神菩薩”而開展的,是祭拜龍母的內容之一,主要目的是驅邪祈福。
傳承狀況
於都中石練兵習俗起源於清朝,從清朝傳承至今。2018年10月,于都縣再現於都中石練兵習俗。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8年10月,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橋頭中石坊舉行了於都中石練兵習俗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