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藝術風格,藝術履歷,個人展覽,群體展覽,獲獎經歷,公共收藏,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藝術風格
於軼文的創作作品,在選材和表現內容上,選擇自己經歷過,或者身邊曾發生的人或事,這些生命個體既是他自己生命出發的源頭,也是創作靈感源頭。
“真實即美,有力則美,在真實的基礎上誇大形的力量”,這是藝術家對於“形是一切”的追求。“形不是手段,神不是目的”;所追求的畫面精神或者內心關照“是形的運動感,是形的活的反映”;畫面描繪的過程和最後呈現的狀態既是作品本身,也是內心與作品的互證。
藝術履歷
個人展覽
年份 | 展覽名稱及地點 | 地理位置 |
2021年 | “村容村貌:一個鄉村文本的備忘”尚榕美術館 | 廣州,中國 |
2017年 | “光陰—龍昇平”於軼文個人作品展,今日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2014年 | “弄離—於軼文在涼燈個人作品展” ,聖之空間藝術中心 |
群體展覽
年份 | 展覽名稱及地點 | 地理位置 |
2021年 | 《大路西行——第二屆中國油畫作品展》,全國巡展 | / |
《壯麗航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湖北優秀作品展》,湖北美術館 | 武漢,中國 | |
湖美校慶100年, 中國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2019年 | 《江漢繁星計畫第六回》,武漢美術館 | 武漢,中國 |
2016年 | 《媒體提名展·青年藝術家特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 重慶,中國 |
《2016全國素描藝術大展》,中國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首屆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 ||
《2016年中國美術館賀歲大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 ||
2015年 | “第三屆湖南青年藝術家提名展” ,湖南省油畫學會 | 長沙,中國 |
2014年 | 《第四屆“挖掘·發現”油畫新人展》並獲優秀作品獎 ,中國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湖南優秀作品展 | 長沙,中國 | |
2013年 | 《陽光下的日子》組畫獲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獎 | 北京,中國 |
2012年 | 《可見之詩—中國第二屆油畫寫生展》,中國美術館 |
獲獎經歷
年份 | 獎項 | 地點 |
2021年 | 《壯麗航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湖北優秀作品展》,湖北美術館 | 武漢,中國 |
2020年 | 靳尚誼第四屆青年教師扶植基金 | 北京,中國 |
2014年 | 《第四屆“挖掘·發現”油畫新人展》並獲優秀作品獎 中國美術館 | |
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湖南優秀作品展 | 長沙,中國 | |
2013年 | 《陽光下的日子》組畫獲中央美術學院優秀畢業創作獎 | 北京,中國 |
公共收藏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圖 | 作品信息 |
《出神》 | 布面油畫,50cmX60cm,2011年 | |
《歌王》 | 布面油畫,240cmX150cm,2012年 | |
《窗》 | 布面油畫,130cm×130cm, 2015年 | |
《蚊帳》 | 綜合材料,150cmX190cm, 2017年 | |
《床》 | 布面油畫,140cmX120cm, 2019年 | |
《兒時的記憶》 | 布面油畫,150cmX130cm, 2021年 | |
《父輩》 | 布面油畫,120cmX100cm ,2021年 | |
《歡聲笑語》 | 布面油畫,50cmX60cm,2021年 | |
《凝視》 | 布面油畫,50cmX60cm,2021年 | |
《談笑風聲》 | 布面油畫,50cmX60cm,2021年 |
人物評價
銀小賓(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學報主編):
於軼文藝術創作的本質是顯而易見的,他以一種背棄潮流和世俗世界的藝術方式,來試圖重建一個真實的、非異化的、無功利的、超驗的藝術世界,以此來抵禦和抨擊虛偽的社會現實。
他的藝術思考和藝術實踐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價值態度和文化批判精神,以企使藝術從先驗的裹挾中復歸自由和主動。在我看來,於軼文藝術道途中對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堅持,猶如一個文化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他堅守的姿態固然孤獨,但較之當下社會過多的文化“熱點”和世俗文化的洪流則顯出一種罕見的高貴。
王春辰(美術批評家及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教授):
藝術最終指向的是人性,這些作品的描繪源出於於軼文對鄉村生活的懷念,也是對生產力高速發展之後,所有人都在追求效率和速度,卻再難得回歸事物最本源的狀態的隱憂。
於軼文的作品給人們提示了一種新的看鄉村問題和現狀的角度。
鄧鋒(中央美術學院博士、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我並不認為於軼文僅僅是一個描繪鄉村、刻畫農民的畫家;時下流行的鄉土現實主義要么仍是沿襲五六十年代以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與浪漫主義及英雄頌歌的合謀中滑向空洞的集體觀照和國家意識;要么演化為具有符號化審美的庸俗鄉土情趣,在形式語言的美化中流於淺表的視覺愉悅。
於軼文顯然不屬於上述兩種,當其以個人的生命感悟與鄉土同呼吸、與村民共命運時,他已使現實主義跳出了各種陳詞濫調的概念闡釋,當一種深摯的愛與生活的苦難和抗爭相交織時,生活才回到了生命的本源,那便是對於人性的禮讚和呼喚。
孫曉楓(廣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
歷史視覺中的於軼文排除萬難,戰勝了貧困生活以及惡劣的學習環境,一路咬牙切齒走入了中國最高藝術學府中央美術學院的大門的時候,便有了一種勵志的光環,他無愧於養育他的父母和土地,即使他經常受到毗鄰城市永州毒蛇(邵陽其實也盛產毒蛇)的威脅和窺伺,然而,他的無畏終於戰勝了唐朝的毒蛇和傳說,把陰毒的蛇踩在腳下——一個神話中人首蛇身的人物形象投射到於軼文身上——伏羲氏或是美杜莎。
一個人的誕生就是一次創世,一個人的離鄉就是一次出埃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