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趙社區

於趙社區

德州市德城區天衢街道於趙社區是由原前趙村、後趙村、於莊村三個自然村落合併而成的。09年12月份選舉產生於趙社區居委會成員並掛牌。社區轄土地三千餘畝,近三平方公里。人口2084人,670餘戶,現有黨員75名,7個黨小組,一個黨支部。兩委全部交叉任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於趙社區
  • 外文名稱:YUZHAOSHEQU
  • 別名:宜居社區
  • 行政區類別:社區
  • 所屬地區:德州市德城區天衢街道
  • 下轄地區:前趙村、後趙村、於莊村
  • 政府駐地:天衢街道於趙社區居委會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30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北部德城區北
  • 面積:三平方公里
  • 人口:2084
  • 方言:冀魯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魯N
概述,經濟發展,舊村改造,地理交通,社會事業,便民服務,教育,

概述

前趙莊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朝初期“靖難之役”後,先民們就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德州城北,在戰爭的廢墟上開始了創建家園的艱苦勞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前趙莊已置於城市之中,周邊建成國家機關、工廠企業和城市道路。與鄰近的後趙村、於莊村合併後成立於趙社區居委會,現在的於趙正走在由“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前列。

經濟發展


天衢街道於趙社區,隨著城市的擴展,工業園的發展,招商引資工作的大力開展,先後有德州克代爾啤酒廠、山東格瑞德集團、台灣元茂紡織、新加坡益海嘉里、台灣糧全齊美、天宇化工、國家糧食儲備庫、國家棉花儲備庫、國家化肥儲備庫等10幾家大型企業落戶,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大力招商引資放項目的同時,社區兩委也開動腦筋想辦法謀發展,利用廢棄邊角地、坑塘澇窪地,集中整理建設出4萬餘平方米的廠房、車間對外出租,年租金在200萬元左右。
於趙社區

舊村改造

2010年5月份開始,我們回響上級政府號召,啟動舊村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三和竹園小區樓房51棟,計23萬平米,三和梅園小區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2011年11月份,第一批108戶居民已喜遷新居;2013年6月29日,第二批300餘戶居民又搬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同時,舊居住區拆遷工作也同時進行,11月份第三批100餘戶居民也已搬上新居。2014年8月底,最後一批居民樓房進行分配並全部結算完畢。下一步計畫用3年左右的時間,分批分期的落實後趙、於莊兩個村的安置計畫。
通過舊村改造工程及各項事業發展,兩委一班人有決心、有信心保證讓社區全體居民老有所養,少有所學,青壯有所為,幫助全體居民過上小康生活。

地理交通

於趙社區位於德州市德城區北部魯冀交界處以南,地跨東經116°18′—116°22′,北緯37°30′—37°32′之間,面積近3平方公里。距德州古城6公里,離河北省吳橋縣桑園鎮15公里,京滬鐵路、104國道在社區西南北穿過,京杭大運河在社區以西三公里奔流北上,德濱高速及京滬高速北連線線東西傍村而行。近幾年城區建設飛速發展,德興北大道在社區東、湖濱北大道在社區西平行與北連線線相通。距天衢街道辦事處僅3.5公里。10路、4路公車繞社區而行,交通十分方便。優越的地理位置標誌著於趙社區有今日之興旺,更有其明日之輝煌。

社會事業

便民服務

於趙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順利完成遷建,並正式啟用。該服務中心新樓的啟用,是集便民服務、計畫生育、物業管理、老年人日間照料、文體活動為一體的綜合型服務中心,它將有效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動社區服務事業的發展。
為進一步方便居民,從2013年起社區居委會決定遷建新的便民服務中心。新落成的服務中心位於三和竹園小區東南角,乾兆商務中心西側附樓共四層,建築面積4000平米。新服務中心一樓為便民服務大廳,服務場所面積擴大一倍,近1200平方米,辦事職能更加細化;二樓為辦公會議區,是社區主要職能部門辦公及會議地點;三樓為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軟硬體設施較原址得到極大提高,更好的為社區老年人服務,讓老年人深深體會到社區發展帶來的成果,晚年更加幸福。為了豐富居民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心四樓建成了集電影放映、召開會議、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會議室,達到一室多用的目的,節約了空間,杜絕了浪費。

教育

為保證社區孩子上國小之路“平坦”,能夠就近入學,經有關部門審批,社區居委會決定整合三和社區梅、蘭、竹、菊四園中心地段土地面積12畝,建設了一座建築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6年制國小,共分為24個班,可容納1200餘名學生。納入公立學校管理辦學,教學水平得到有效保障。2014年9月1日即可開學,從而解決孩子上學遠、私立學校門檻高、收費貴等問題,使社區居民無後顧之憂。
隨著社區的發展,孩子的幼兒教育是一件大事。社區便將2400餘平米的原便民服務中心舊址改造為社區中心幼稚園,旨為滿足社區及周邊企業職工孩子的幼兒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