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浣非

於浣非,男,黑龍江省賓縣人,曾任《大光報》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浣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黑龍江省賓縣
  • 出生日期:1894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1927年國民黨朱霽青到哈爾濱籌建國民黨市黨部,他加入國民黨,並籌建賓縣縣黨部。1925年2月7日,與鄧西元等發起成立賓縣國民議會促進會,被推選為常務委員。孫中山先生病故後,他在《哈爾濱晨光》報上發表悼念文章.鼓動人們繼承孫中山先生意志,將革命進行到底。1928年前後,離開賓縣醫院,到哈爾濱大羅新百貨商店任廣告部主任。1929年初,孔羅蓀、陳紀瀅等創辦文學社團"蓓蕾社"。並在《國際協報》出版《蓓蕾》周刊,他為"蓓蕾社"主要成員之一。發表了許多文學作品。"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捐款支援馬占山江橋抗戰和李杜等哈爾濱保衛戰。1932年2月5日,哈爾濱淪陷,他與趙惜夢、關吉罡等離開哈爾濱去北平,繼續從事抗幾宣傳工作,曾以"於宇飛"筆名發表著名劇本《土龍山》。1935年3月1日由張學良出資,趙惜夢在武漢創刊《大光報》。應邀任該報經理。1937年9月報紙停刊,離開武漢去重慶,在東北抗日救亡總會工作。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吉林省接收大員,從重慶返回東北。1947年又被選為"國大代表",後逃往北平,北平解放後又逃往南京。南京解放前夕,隨國民黨政府逃往台灣。此後,開始古籍整理研究,曾先後出版《屈賦正義》、《詩經新解》等著作。1978年逝世。

人物生平

於浣非,1894年生,賓州(今黑龍江省賓縣)人。自幼喜愛繪畫。因憂於家鄉生活貧困落後,缺醫少藥,人們靠封建迷信去病除災,中學畢業後捨棄繪畫的愛好,考入哈爾濱醫專學醫。醫專畢業後返回家鄉,與友人張正元等創辦賓縣醫院。
“五四”運動後,受反帝反封建新思潮的影響,開始熱衷於社會活動,經常奔走於賓縣、哈爾濱、瀋陽之間,聯絡同志,傳播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思想,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成為賓縣有影響的新潮人物。
1923年2月21日,韓慶昌、於芳洲張樹屏等愛國進步青年,為了喚醒民眾,開通民智,反對軍閥賣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倡導新文化運動,在哈爾濱創辦《哈爾濱晨光》報。於浣非是該報的主要策劃者與撰稿人。他以浣非的署名,在副刊《光之波動》上發表了大量的新文學作品,如新詩《寄濤光》、《醉後》、《漫畫》、《殘碣》、《生命的花紋》、《在逃》、《懼》、《心潮》、《立了誓罷》,散文詩《我怎能不消瘦如此》,小說《風雨窗前》、《歸去罷》、《月下》,散文《淚》,雜文《劍下寒光》等。並與哈爾濱的趙惜夢、陳凝秋、張末元、濤光,瀋陽的李笛晨、王蓮友、趙鮮文、周東郊等組建了黑龍江省文壇上的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春潮社”,在《哈爾濱晨光》報上出刊《文學》、《文藝》兩個周刊,為黑龍江新文學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朱霽青被派到哈爾濱發展組織,籌建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於浣非在朱霽青的贊同下,在賓縣積極發展組織,籌建國民黨賓縣縣黨部。1925年2月7日,他與鄧西元等發起成立賓縣國民會議促成會。會上推舉鄧西元為主席,於浣非、鄧西元、呂樹聲、鄭香谷、王振華、李蔭南、徐錦亭、崇尚志等8人為常務委員。於浣非在會上作報告,講解召開國民會議的重要性,並指出這是“千載難遇之機會,萬勿失去”。會後通電段祺瑞、孫中山和全國各省法團要人,要求以縣為單位,迅速召開國民會議,並譴責軍閥政客專權,內戰不休,禍國殃民。
孫中山病故後,於浣非深感悲痛,他在《哈爾濱晨光》報上接連發表文章,悼念孫中山先生的逝世。他在短篇小說《淚》中,借主人公的話讚頌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人格和功績。
1928年前後,於浣非離開賓縣醫院,到哈爾濱大羅新百貨商店任廣告部主任。同年12月12日,《哈爾濱晨光》報復刊,於浣非不僅是該報的主要撰稿人,而且成為哈爾濱文壇上有影響的頭面人物。
1929年初,孔羅蓀、陳紀瀅在《國際協報》副刊主筆趙惜夢的支持下,成立了新文學社團“蓓蕾社”,出刊大型新文學社刊《蓓蕾》,於浣非、張末元、關吉罡、芮道一、許躋青和剛從上海歸來的陳凝秋等哈爾濱第一代新文學作家,幾乎全都接納至“蓓蕾文學社”,使“蓓蕾文學社”成為20年代末,東北文壇上最大的新文學社團之一。《蓓蕾》文學周刊,不僅發行全東北,也發行到平、津、滬等大城市,對東北,特別是黑龍江地區新文學的發展繁榮,做出了很大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於浣非積極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發動工商界抵制日貨,捐款捐物支持馬占山、蘇炳文、丁超、李杜抗擊日本侵略軍,保衛黑龍江和哈爾濱。
1932年2月5日,哈爾濱被日偽軍攻陷,日本憲兵隊到處搜捕哈爾濱抗日愛國人士,於浣非匆匆逃離哈爾濱,與趙惜夢、關吉罡等一起到北平,從事抗日宣傳工作。他曾以於宇飛的名字,發表著名劇本《土龍山》。
1935年3月1日,由張學良出資,趙惜夢在武漢創辦《大光報》。趙惜夢請於浣非當經理,負責報館的財政和經營,使《大光報》的廣告業務非常興盛。
因為《大光報》是由張學良出資,東北流亡者辦的報紙,抗日色彩濃厚,被視為張學良派的報紙。“西安事變”後,《大光報》被國民黨軍管。後來雖然撤走軍隊,卻被置於特務的嚴密監視之下,無人再敢訂閱。加之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沒有資金來源,《大光報》勉強維持到1937年9月被迫停刊。停刊後,於浣非隨東北抗日救亡總會兒童救濟會去重慶,在東北抗日救亡總會工作。
1945年“九·三”抗戰勝利後,於浣非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吉林省接收大員,從重慶返回東北。1947年被選為國民黨“國大”代表。後因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逃往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又逃往南京。於南京解放前夕,隨國民黨政府逃往台灣。到台灣後,開始古籍整理研究,曾先後出版《屈賦正義》、《詩經新解》等著作,最後又轉向他少年時代喜愛的繪畫和文學上面。
1978年,在台中市乘坐公共汽車時,同一個乘務員小姐發生口角,遭到乘務員小姐的辱罵,氣得心臟病發作,當即暈倒,送往醫院搶救無效,不幸身亡。終年8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