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姑庵是山東省青島市僅有的一座尼姑廟。該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該庵原名黃德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姑庵
- 原名:黃德庵
- 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
- 地址:青島市
據史記載,該廟原名“黃德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
(公元627年—649年)。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剛坐江山時,由於連年戰亂,百姓顛沛流離,田地荒蕪,
經濟蕭條。他開始了中華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在全國施行減徭賦,養生息,行節約,開言路,虛
心納諫,在位23年,以農為本,很快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男耕女織,人民富裕
安康,唐朝很快就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迎來了唐朝的開元盛世。李世民居安思危,他為了
自家的世襲王朝,找來朝廷謀士李淳風,袁天罡兄弟倆尋太平天下四大擎天柱:即皇,儒,佛,道
四柱。
兄弟倆人恭奉聖命,將皇、儒兩柱設在內宮;佛柱設在五台山,道柱則設在嶗山。李淳風,
兄弟倆人恭奉聖命,將皇、儒兩柱設在內宮;佛柱設在五台山,道柱則設在嶗山。李淳風,
袁天罡倆為測風水來到嶗山後,並沒有找到天眼和地眼。後又用八卦羅盤繼續尋找,結果在錯埠嶺
這塊寶地東南方向,找到了嶗山的天眼和地眼,倆兄弟馬上回京復命,皇上很高興,下令擇吉日在
此蓋廟,並御賜寺名:“黃德庵”。
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膠東登州府(今山東文登)大水泊村的于姓遷移青島錯埠嶺
村安家落戶。明代成化年間,于姓三世有大戶人家一位姑娘從小經常和家人去廟裡燒香拜佛,從小
聞佛法,長大後,不思兒女之事,一心向佛。到了成年,家人給她定了一門親事,她也不從,婆家
強行娶親,結婚這天,家人強行把她塞進轎子裡,花轎抬到黃德庵北邊時,於姑娘趁轎夫上坡前落
轎喘歇之際,用剪刀剪斷頭髮,跑到庵前靜坐一天一夜,矢志皈依佛祖。黃德庵時任住持認為她有
神靈附身,答應其歸入佛門,落髮為尼。此後,於姑娘除每日燒香、念經、拜佛外,還幫助附近農
戶做了不少善事,深得鄉親們的敬重。
黃德庵附近有個河馬石村。當時,村中有個狀師叫馬金懷,很受當地人的尊重。經常去浮山
黃德庵附近有個河馬石村。當時,村中有個狀師叫馬金懷,很受當地人的尊重。經常去浮山
所趕集,他每次路過黃德庵都要進來歇息、喝茶,與和尚聊天。初時廟裡和尚熱情接待,躬逢相
迎,每次都是讓座,喝茶,但馬金懷從來都不施捨,連個香火錢都不給。時間一長,和尚對他逐漸
冷淡。馬金懷惱怒使壞,就收集了許多豬、羊骨頭,埋在廟宇四周,然後到即墨縣狀告,說黃道庵
和尚整天不務正業,喝酒吃葷。縣官帶人到庵查驗,果然在庵牆的四周挖出許多豬、羊骨頭。官府
責問,和尚們驚得目瞪口呆,縣官不分青紅皂白,下令和尚全部搬出廟宇,又依百姓請求僅留下了
於尼姑。
和尚被逐後,於尼姑看到庵小、神像少,發願要進行修繕、擴建。她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
和尚被逐後,於尼姑看到庵小、神像少,發願要進行修繕、擴建。她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
就到處化緣集資。有天當她化緣到嶗山棗園村時,見到一棵參天大棗樹,她就在樹下念經3天3夜。
此舉感動了當地百姓,當大家得知她的用意是募化棗樹建庵,於是就組織眾人將棗樹伐倒,送到黃
德庵。她的行為也感動了周圍居民,大家紛紛捐款資助。於尼姑備齊了錢、材料,擇吉日動工,將
原來的黃道庵進行拆除。新庵址選在原黃道庵址向南6米處(此庵址沿用至今),建好後取名為“於姑
庵”。庵內共有正殿、東廊房、西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閣殿5個殿。自此,於姑娘在庵內收徒,一
代接一代,庵內香火旺盛。以後幾經滄桑,寺廟逐步衰落。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末期遭到了嚴重破
壞,尼僧遣返,佛像被砸,廟宇坍塌。
有史記載,於姑庵建成後,曾先後在1908年至1909年、1915年、1935年、1945年、1965和
有史記載,於姑庵建成後,曾先後在1908年至1909年、1915年、1935年、1945年、1965和
1994年6次進行重修與擴修。2000年殿宇被推倒重建,計畫修復建造山門、鐘樓、鼓樓、觀音殿、
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講堂、念佛堂、齋堂、寮房、主持樓等,總建築面積近5200多平方
米。2008己建成天王殿、觀音閣、放生池、地藏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山門主持樓、寮房等正在
建造中。於姑庵現已初具規模,再造後的於姑庵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古建面積5375平方米,是
集古代建築風格與現代佛教雕塑藝術於一體的佛教文化叢林。全新的於姑庵將會是金碧輝煌,威武
壯觀,佛像威儀,道場威嚴;平中見齊,古樹新綠,檀香裊繞,佛菩薩玉身豪光四射。置身其中,
使人頓悟佛法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