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長春(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長春,2007年於南京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學系主任,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業領域專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社會分層與流動、勞動就業、社會治理以及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議題。先後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目、省級課題2項,主持政府部門委託的決策諮詢項目三十餘項。出版專著和編著3本,在《社會學研究》《教育研究》等中英文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長春
  • 外文名:FANG Changchun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代表作品: 《地位差異及其再生產:轉型中國社會分層過程研究》 
  • 職稱:教授
  • 職務: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社會分層與流動、勞動就業、社會治理及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議題研究

科研成果

專著、編著
1. 《地位差異及其再生產:轉型中國社會分層過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 《向善?向惡?中國公益觀察2013》(與陳友華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 《向死?向生:中國公益觀察2012》(與陳友華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 《江蘇省就業質量藍皮書2019》,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9;
主要學術論文
1. “利益分化視角下大學生中‘非常態’社會行為和精神樣態分析”,《社會科學輯刊》,2022年第4期;
2. “‘第三類勞動’及其權益保障:問題與挑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年第8期;
3. “利益分化、地位焦慮與教育競爭”,《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
4. “Does Education Expansion Affect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In: Deng, Y., Gao, B. (eds)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Springer, Singapore. April 2021;
5. “黨政關聯與雙重‘經紀人‘:城市基層治理中的居委會”,《人文雜誌》,2021年第11期;
6. “新經濟形態下的‘兩棲青年‘’斜槓青年‘——兼論新就業形態“,《人民論壇》,2021年第24期刊;
7. “Social origi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China: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70 birth cohorts”,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2020,7(1);
8. “中國城市移民的住房——基於社會排斥的視角”,《社會學研究》,2020年第4期;
9. “地理空間與住房不平等:基於CFPS2016的經驗分析”,《社會》,2020年第4期(與劉欣合作);
10. “新就業形態的類型特徵與發展趨勢”,《人民論壇》,2020年第26期;
11. “‘98房改’的歷史與社會影響:基於利益分化的視角”,《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12. “新就業形態及其潛能釋放”,《民眾》,2020年第4期;
13. “教育擴張是否影響了教育收益率——基於中國城鎮數據的HLM分析”,《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14. “住房不平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弱關聯性”,《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
15. “生源效應:居住空間階層化與教育不平等”,《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16. “社會組織形成與發展中的政府角色”,《江漢學術》,2019年第2期;
17. “Housing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the heritage of socialis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2018 5:12.
18. “義務教育資本化:成因與社會影響“,《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19. “城鎮青年住房狀況的變動及其影響因素:2003-2013“,《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2期。
20. “社會出身與教育獲得——基於CGSS 70個年齡組數據的歷史考察”,《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與風笑天合作);
21. 大城市住房功能的偏移與階層結構的重塑.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22. “青年準市民的居住城鎮化:政策趨向與可能的困境”,《中國青年研究》,2017年第1期;
23. “收入不平等的公眾感知與態度:國際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4. “收入結構對消費支出影響的階層差異”,《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5. “Social disparities in body mass index (BMI) trajectories among Chinese adults in 1991–20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2017.vol16 (1).
26. 生育率的階層差異將形塑M型社會,《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期(與陳友華合作);
27. “殘疾人福利與殘疾人慈善——兼論政府、社會、市場關係”,西安:《人文雜誌》,2014年第8期;
28. “中國城市居住空間的變遷及其內在邏輯”,《學術月刊》,2014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社會學》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
29. “體制分割與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差異”,上海:《社會》,2014年第3期;
30. “想像與事實:調查研究中的文化障礙”,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3期;
31. “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與出路: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模式研究”,北京:《人口與發展》,2014年第1期(與陳芳合作);
32. “當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測算方法述評”,南寧:《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與魯翠花合作);
33. “從家庭照料到生活自理:欠發達地區農村老年照料方式研究”,臨汾:《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與陳芳合作);
34. “組織化的權力和資本與碎片化的多元利益主體——舊城改造中的公眾參與及其本質缺陷”,南京:《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35. “戶籍制度下的教育不平等研究綜述”,貴州:《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與蔣萌合作);
36. “吃人的嘴軟嗎?基於審計師餐旅費與審計質量關係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會計評論》,2011年第1期(與王兵、蘇文兵合作);
37. “教育收益率的部門差異及其引發的思考——以東部一個發達城市為例”,貴州:《貴州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
38. “家庭背景如何影響教育獲得:基於居住空間分異的視角”,北京:《教育學報》,2011年第6期;
39. “從住區內過濾到住區間過濾:單位制消解與城市居住空間變遷”,西安:《人文雜誌》,2011年第6期;
40. “地位獲得的資本理論:轉型社會分層過程的一個研究視角”,貴州:《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41. “分層過程中的權力與市場——對當代中國分層過程研究的反思”,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2. “趨於隱蔽的再生產 ——從職業地位獲得看階層結構的生成機制”,廣州:《開放時代》,2009年第7期;
43. “從GPI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性別差異”,北京:《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第1期;
44. “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義務教育階段的階層差異研究”,杭州:《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
45. “論市場轉型與中國社會精英的生成機制”,南京:《江海學刊》,2008年第1期(與萬聞華合作);
46. “斷裂、碎片抑或結構化:對當前中國階層分化的再認識”,西安:《人文雜誌》,2008年第3期;
47. “社會分層與教育分流——一項對義務教育階段‘劃區就近入學’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實證研究”,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與陳友華合作);
48. “教育分流意向——差異與影響因素”,南京:《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6年第3輯,(與風笑天合作);
49. “從方法論到中國實踐:調查研究的局限性分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10期全文轉載;
50. “從‘再分配’到‘市場’——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研究綜述”,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
51. “階層差異與教育獲得——一項關於教育分流的實證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52. “家庭背景與教育分流:教育分流過程中的非學業性因素分析”,上海:《社會》,2005年第4期;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