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域分布不同,在特定的地域環境或社會環境中會形成不同語言的變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言故鄉親
- 禁忌:別在一定獨特環境中發展
- 性質: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
- 定義:方言是語言的變體
綜述
異同
二者的相同點:第一,都是語言分化的結果,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體現;第二,都沒有全民性特點,社會方言通行於某個階層,地域方言通行於某個地域,當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範圍內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語言的材料構成。
在我國現代幾大漢語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漢語經過數千年在廣大北方地區發展起來的,而其餘方言卻是北方居民在歷史上不斷南遷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廣大江南地區,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們使用古越語,與古漢語相差很遠,不能通話。後來,北方的漢人曾有幾次大規模的南下,帶來不同時期的北方古漢語,分散到江南各地區,於是逐步形成現在彼此明顯不同的六大方言。現各方言之間差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漢語與南方古越語在彼此接觸之前,其內部就有各自的地區性方言;二是北方漢語南下的時間不同,自然漢語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
方言故鄉親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辭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官話分布
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內部一致性較強。在漢語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占漢族總人口的73%,分布在北南文化線(通州縣東—南通市東—長江—靖江縣北—長江—鎮江市東—丹陽縣西—金壇縣西—溧陽縣西—溧水縣南—高淳縣北—廣德縣—郎溪縣—宣城市—蕪湖縣北—繁昌縣—南陵縣東—銅陵縣—銅陵市東—青陽縣東南—石台縣北—彭澤縣—湖口縣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長江—黃石市—武漢市南—長江—臨湘縣—常德市—沅江—懷化市—靖州縣—通道縣—永州—郴州—桂林東—賀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漢族居住區。
北方方言可分為四個次方言:⑴華北、東北方言,分布在京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還有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陝西、甘肅等省和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東南角鹹寧地區除外),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徐州、蚌埠一帶屬華北、東北方言,除外)、鎮江以西九江以東的長江南岸沿江一帶。
使用這一方言的人約占中國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話的聲調較少。(這是因為北方話中只有平聲區分陰陽。)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官話一般分為六大區,即北方官話、秦晉方言、蘭銀官話、中原官話(中部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
北方官話內部又分為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 膠遼官話分布在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冀魯官話分布在河北省、山東省西部、內蒙古寧城縣;北京官話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赤峰市;東北官話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
秦晉方言分布在山西省、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張家口西北、河南省新鄉安陽以西。秦晉方言分布區交通閉塞,十里不同音,對古音的保留相對頑固一些,比如保留了入聲。由於該方言區歷史上一直漢族與阿爾泰民族雜居的地方,所以秦晉方言裡也留下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痕跡。戰國時期,該方言占領了今河南省黃河以北西部地區,1722年該方言又占領了內蒙古的河套地區。
蘭銀官話細分為8片:銀川市,石嘴山市—平羅—陶樂—賀蘭—永寧—青銅峽—靈武—吳忠市—中寧—同心—中衛,寧夏鹽池縣,蘭州市—榆中—民勤,永登—皋蘭,古浪—天祝,河西走廊(除敦煌和景泰),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博爾塔拉州—阿勒泰市與青河縣—塔城(除托里、布克賽爾)—哈密。
中原官話分布在遠古華夏族的傳統居住區,今隴海線南北。蘇州市吳江縣菀坪鎮、宣城市以東部分鄉村、皖南廣德縣、浙江長興縣屬於中原官話孤島。 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方言、關中方言東府話、關中方言西府話、秦隴方言、隴中方言、南疆方言。
西南官話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西部十九縣市、湖南省西北部、陝西省南部的留壩—佛坪—寧陝—鎮坪—嵐皋—紫陽—石泉—鎮巴—寧強、甘肅省文縣碧口鎮;瀘州市—宜賓市—樂山市—西昌市、貴州省銅梓—仁懷—沿河—印江、雲南省大關—綏江—水富,內江市—自貢市—仁壽縣—富順縣,雅安市—石棉縣,雲南省西北部下關—劍川—賓川—洱源—雲龍—麗江市;雲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雲南省東中部的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箇舊—開遠、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四川省寧南縣;貴州省北部以遵義—六盤水—畢節為中心的二十七縣市、雲南省威信—彝良—鎮雄、重慶市秀山縣、湖南省芷江—懷化—鳳凰—新晃—吉首;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湖南省靖州—通道;貴州省南部凱里—都勻—貴定縣;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隨州;武漢、湖南省臨湘縣;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廣西省以柳州—桂林—百色—河池為中心的五十六個縣市;海南省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三亞市的部分地區所講的軍話。西南官話與江淮官話的分界線在廣水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黃岡市—鄂州市—蘄春縣一線以西以南。
商周秦漢時期,洞庭湖還屬於原始漢語與藏緬語、苗瑤語、融合而形成的楚語,永嘉亂後,遷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陝西甘肅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萬,出現了西南官話的最初雛形。安史之亂後,十倍於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衝擊、涵化並最終取代了當地的楚語,奠定了西南官話的基礎。
江淮官話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線之間,福建南平城關、長樂縣洋嶼村屬於江淮官話孤島。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方言分界線如下:連雲港臨洪河口—東海縣浦南鎮—東海黃川—東海白塔埠—東海平明—東海房山—東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陽陰平(潼陽)—沭陽顏集鎮方圩村—沭陽悅來—宿遷關廟—宿遷丁嘴—泗陽倉集—泗陽屠園—泗洪曹廟—泗洪金鎖—泗洪重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鳳陽縣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縣東—金寨縣南。
吳方言
在江蘇南部、浙江絕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使用人數大約為總人口的8.4%。吳語內部分為太湖片(北部吳語,包括蘇南、上海及浙江湖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一帶,以上海話、蘇州話或紹興話為代表)、台州片(浙江台州一帶)、婺州片(浙江金華一帶)、處衢片(浙江衢州、麗水一帶)、甌江片(浙江溫州一帶)、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區)。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贛方言影響,浙江南部保留了較多古代百越話特徵,以至不能和作為典型吳語的太湖片吳語通話。其主要特點為:
古全清、次清、全濁聲母三分,其中全濁聲母一般讀作濁音,如大多數地點古端透定三母讀/t/、/th/、/d/。
大多數地點古三個鼻音韻尾合併為一個(一般為-ng)、三個入聲韻尾亦合併為一個(-?)。
雙元音多單元音化,不少鼻音韻變為鼻化元音,甚至不帶鼻化。
聲調按清濁分為兩組,一般有七到八個,但上海市區只有五個。
客家方言
在中國南方的客家人中廣泛使用,主要包括廣東東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台灣桃園、新竹、苖粟三縣、四川等地,以梅州話為代表。雖然是一種南方方言,但客家話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話的特點。梅州客家話不僅限於漢族客家人使用,在畲族中也廣泛使用。使用梅州客家話的人口大約占總人口的4%。
閩方言 在福建、台灣、海南、菲律賓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北方言(以建甌話為代表)、閩東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方言、閩中方言、和閩南方言(以廈門話或台灣通行腔為代表)。閩語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閩語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南語,共有“-p,-t,-k,-?,-n,-m,-ng”七種輔音韻尾;保留中古漢語聲調“平、上、去、入”分陰陽的特徵。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大約為總數的4.5%。
方言故鄉親粵方言
以廣州話為代表,主要用於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澳門和海外華人中間。粵語聲調非常複雜,廣州話有9個聲調。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特徵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種輔音韻尾。粵語內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站漢族總人口的5%。
粵方言內部分為:粵海方言片(內含廣州方言(廣東廣州一帶)、南番順方言(廣東南海、番禺、順德一帶)、羅廣方言(廣東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一帶,以肇慶話為代表)、香港方言(香港一帶))、四邑方言片(廣東新會、恩平、開平、台山一帶,以台山話為代表)、高陽方言片(廣東陽江、雷州半島一帶)、桂南方言片(內含邕潯粵語(廣西南寧市、邕寧、崇左、寧明、橫縣、平南一帶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話為代表)、梧州粵語(廣西梧州、大安、丹竹、武林、桂平、金田、蒼梧、賀州一帶,以梧州話作代表)、勾漏粵語(廣西玉林及貴港兩市13個縣市一帶(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欽廉粵語(廣西欽州、合浦、浦北、防城、靈山、北海一帶))
湘方言
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為老和新兩類。新湘語更接近於北方話。湘方言以長沙話(新)及婁邵片(老)為代表,使用者約占總人口的5%。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特點為方言舌音,後鼻音丟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長沙話,岳陽話,益陽話,株洲話,湘潭話等。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如湘鄉話分布在湘鄉、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整體發音基本一致。
贛方言
贛語,又稱贛方言,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5148萬(詳情見圖,早先3000萬的數據是不夠準確的),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
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乾、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波陽、餘干、 萬年、鷹潭、 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鹹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了解,也和贛方言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
其他方言
下面的幾種方言是否構成獨立的大方言區,現在尚有爭議。
晉語: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陝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以太原話為代表。通常被認為是北方方言的一種。
平話:在廣西的部分地區使用.相傳為宋朝時駐守廣西的平南軍講的山東話。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語:又稱徽州話,或認為屬於吳語。
方言著作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揚雄著)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著作,全書共13卷。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軒使者”(乘坐輕車的使者)到各地蒐集方言,並記錄整理。這些材料由於戰亂而散失。揚雄的老師嚴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揚雄的親戚也有了解。揚雄對此很感興趣,自己有蒐集整理了很長時間,經過27年,寫成了這部9000字的書(今本為12000字,為後人增補)。
羅常培評價揚雄的工作說“這簡直是現代語言工作者在田野調查是記錄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當時人讚嘆說《方言》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
因為北方經常被外族統治,而且經常戰爭,戰爭使百姓逃難很普遍,所以北方的方言覆蓋範圍大,而且是各地區方言混合,並和外族語言混合的產物。
但廣東方言和福建方言區由於很少戰爭,而且人口流動不大,使用反留下了很多古音,而且亞方言也多。由於唐末和五代十國後,很多北方人逃到了廣東,北宋後廣東很少戰爭(廣東其實遠離中國戰爭的主戰場),所以保留了很多唐音。
但北方就不同了,是金國(曾統治中國北方100多年),蒙古,清朝等改朝換代戰爭的主戰場。所以現在的北方方言(以國語為標準)覆蓋範圍大,使用漢語70%是用北方方言,四個亞方言間的區別也不大,而且語音和古代非常不同。
土語故鄉親
南方人的家鄉話具有天然的加密功能,外人很難聽得懂。而東北人卻沒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獨特語言。那個性化的東北口音非但沒有成為這種語言的加密狗,反倒將我們東北人的身份暴露無遺。所以,在軍校和連隊里不管打電話的隊伍排得有多長,輪到東北人時,多半不敢說些纏綿的話,更別說煲電話粥了,大多都是老三句:“家裡咋樣啊?”“我挺好的,嗯哪,放心吧!”“掛啦 ?!”而且這三句均是喊出來的,東北人天生的大嗓門,或許是因為人說話時音量的高低就如同人們見面時握手的力量,皆與一個人的熱情和激情成正比。
無論是在用詞上,還是在語氣間,東北人的語言好像格外強調程度。“好”,這個詞太不夠份兒,得說“賊好”,汽車轉彎咱不說“左拐”“右拐”,得說“大回”“小回”。咱那兒不興說“關燈”,而說“閉燈”。我當班長時讓住在門口的同學把燈“斃了”,她竟覺得我太狠了。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嘛,“關閉”本身就是一個並列式的合成詞,“閉燈”即關燈,比起陝西的“肉夾饃”,咱這應該沒有違反漢語言的語法規則吧。
其實,與其說東北話強調程度,不如說它更形象化。就拿東北人的小名來說吧,小名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但恕我武斷,還是我們東北人的小名最大氣,最有創意。“劉老根兒”、“大辣椒”、“藥匣子”,聽了這些名字,再對照他們本人,你真的不得不佩服民眾的眼力、智慧和創造力。還有幾個名字也是蠻經典的,他們是“大長條子”,“小屎盔”和“發麵兒”,都是我的親戚,大都已年過半百了,要問其大號我還真的說不上,因為在民間那些只在戶口簿上用過一次的名字基本上不被使用和流通。
透過這些綽號,我們除了能品味出東北人語言的形象化外,還能感到那么一點點幽默色彩。東北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幽默感。趙本山和何慶魁等人的出現絕非偶然現象。對幽默審美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可能知道,幽默效果的產生根源於矛盾。東北人這點幽默感也恰恰是緣於骨子裡的那點兒矛盾性聚在一起就愛嘮嗑,嘮完嗑後又嫌人磨嘰,總愛笑話別人,卻也經常喜歡自嘲,都說東北人能白話(huo),但卻也常常成為戰友們調侃的對象。幽默之於東北人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內在品質。因為東北人質樸,人性矛盾的體現也就更直接一些,這種幽默也就更原始、更通俗。當然,正是由於這種幽默不加粉飾,缺少技術含量,也就不會成為藝術層面上的幽默。如同東北二人轉的發展一樣,東北人在由俗到雅的升華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東北人的優點是實在,缺點是太實在。實在就是崇尚自然狀態,不愛矯揉造作。太實在就是出語多無惡意,卻總難免傷人。
剛考軍校時.家裡人都特別支持我,說部隊是“旱澇保收”。“早澇保收”是那個年代裡東北這個農業主產區里人們生活的至高追求,也是大伙兒對某一行業的最好評價。但是現在回家探親時再沒有人用那種羨慕的語氣對我說這個詞了,或許是因為現如今在東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已經代替了原來單一的農業繁榮,“旱澇保收”這個帶有濃郁的農業色彩的詞已經不流行了,而對於部隊新的帶有時代特色和東北特色的評價性詞語還沒有創造出來吧。
方言故鄉親
歷史上,尤其是闖關東時,有山東等地的大量外埠人口遷入東北,所以東北可以說是個移民眾多的地區,這就決定了它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必將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來接納一切,向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學習,在今天恢復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熱潮中乘風破浪,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