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舉贊

方舉贊(1820年—1906年),廣東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南蓢左步村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上海發昌電器廠的創辦人。這些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經濟的解體過程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舉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廣州府香山縣
  • 主要成就: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的創辦人
簡介,民族資本企業的出現,歷史背景,中國近代的實業救國思潮,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簡介

方舉贊,廣東廣州府香山縣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的創辦人。
著名企業:1866年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1873年陳啟源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創辦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民族資本企業的出現

上海第一家機器廠發昌廠的創辦人方舉贊,原是流動的打鐵匠。但他不滿於此,而去“跑單幫”,從上海販雜貨到廣東,從廣東販鹹魚到上海,賺了些錢。又因與英商老船塢的頭腦是同鄉,得到買賣老船塢舊銅皮、銅釘等機會,賺了錢。於是同別人合夥開打鐵小作坊,以後發展為機器廠。
產生條件:一是外商企業的刺激;二是洋務企業的誘導。
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地域:東南沿海(歷史地理因素)
代表: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經營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歷史背景

中國近代的實業救國思潮

其代表人物:奕忻、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其方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洋務活動的軸心:一個是以求強為目的的軍事活動,一個是以求富為目的的經濟活動。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附屬的。但在洋務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隨著形勢的推移,洋務的重點也在不斷的調整,因而形成了洋務活動的兩個階段。
當時在許多省份都相繼建立了軍事工業,其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建船政局和天津機器局。

第一階段

19世紀60——70年代。重點集中在軍事工業方面。
1862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安慶軍械所,成為當時修造槍炮的第一個洋務工廠。接著李鴻章在上海設立上海洋炮局,僱傭外國的洋匠,製造軍火。1863年,淮軍從上海開往蘇州,洋炮局也隨之開往蘇州,改為蘇州炮製局。左宗棠在杭州試造輪船,但沒有成功。
1865年,李鴻章買了外國人在上海開設的旗記鐵廠,並將蘇州制炮局一部分機器併入該廠,添上曾國藩派容閎由美國購回的機器,在上海成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它是當時清政府最大的軍工廠,主要生產槍炮子彈,也能製造輪船,這個局由湘淮系所辦,但主要由淮系把持。
1865年,李鴻章升任兩江總督,他將蘇州制炮局遷到南京,改為金陵製造局,規模雖較江南機器製造局小,但時常的槍炮種類較多,受李鴻章直接控制。
1866年,湘系軍閥左宗棠在寧波稅務司法人日格和法國洋槍隊將領德克碑慫恿下,購買法國陳舊造船機器,在福建馬尾設立福建船政局,是清政府最大的輪船修造廠和湘系的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基地。
當上述三局成立後,清政府擔心軍事工業完全操縱在漢族官僚軍閥之手,於是命令滿族貴族,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於1867年成立天津機器局。後因崇厚管理無方,經辦三、四年毫無起色,清政府於1870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讓其接辦該局,成為僅次於江南製造局的兵工廠。
清政府除設立上述四大兵工廠外,還陸續在西安、蘭州、濟南、成都、昆明等地,在湖南、廣東、吉林、山西、浙江、台灣等省設立機器局,但規模較小。

第二階段

19世紀70——90年代,圍繞軍事工業而建立民用企業。
洋務派所辦民用工業企業的形式有:官辦、官督商辦、官商結合三種。官辦,即由清政府撥款籌辦。官督商辦,是清政府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吸收私人(主要是與洋務派有聯繫的官僚、地主和買辦商人)投資舉辦企業,開辦時清政府墊撥一批官款,但規定必須分年由企業盈利中抽還,因此企業的資本等官款抽完後才屬私人資本;另外,還規定企業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官商合辦,即規定政府、私人共同出資(官款不再從盈利中抽回),共同經營管理,但實際上仍由洋務派官僚控制。
洋務派所半的工業企業中規模較大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漢陽鐵礦、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官局等。
輪船招商局是洋務派所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1872年,李鴻章命浙江漕運局總辦海雲委員朱其昂擬定輪船招商章程,並夥同熟悉商業的道員胡光墉李振玉在上海設局招商,集得私人資本73萬多兩,再由海關撥款190多萬兩,購買外國輪船成立了輪船招商局,屬官督商辦。招商局也曾經營海外航運,以幾條購自外國的舊船駛往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後都因競爭不過外輪而中止。1879年又派合眾號試航美國,這次又受到美國海關的敲詐勒索,虧折不少,從此不敢在海外經營航運。1876年李鴻章任命招商局總董(事)唐廷樞,在直隸開平鎮的唐山設“官督商辦”開平煤礦。由於集資緩慢,1881年才開始產煤,首先供應招商局輪船及天津機器局使用,但也大量供應市場,獲利較多。開平煤礦蘊藏豐富,煤質優良,但在1900年被英國侵略者奪走。
1881年清政府成立黑龍江漠河金礦局,招私股幾萬兩,借官款13萬兩,為“官督商辦”企業。但規定贏利30%歸清政府。1889年初在漠河正式開採,工人約2000人,由於礦藏豐富,當年即產金19000餘兩,並且產量逐年增加。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沙俄乘機出兵占東北,霸占該礦,幾經交涉後,1901年由清政府贖回。
1889年張之洞奏請撥款200萬兩在湖北官辦漢陽鐵廠。德國技師司維禮在外出勘察的過程中,發現大冶縣的鐵礦不僅蘊藏量豐富,而且礦質極佳,他獲得情報後先密告德國政府,企圖占有開採權。幾經交涉,才得以僱工開採,但規定採掘、鐵道敷設、車輛機器均向德國購買,技師向德國聘請。鐵廠在1893年完工。到1895年共費資金580多萬兩。甲午戰後清政府財政困難無力繼續投資,由買辦官僚盛宣懷經手改為“官督商辦”。
1882年設立的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是洋務派籌辦的第一個紡織工業。開始是上海官僚商人彭某等人集資申請興辦,李鴻章硬要插入,奏請撥給官款,並派鄭觀應主持,成為“官督商辦”企業。1890年開始生產,1893年車間起火,租界救火會坐視不救該廠幾乎燒光,損失701萬兩。當年李鴻章派盛宣懷負責重建,改名華盛紡織總廠。
洋務派所辦的民用工業企業還有: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開辦電報總局;同年左宗棠在西北開設蘭州機器織呢局;1893年張之洞在武昌設紡紗局、織布局,後來又辦絲局、織麻局。
此外,在1880年,開平礦務局由於雲煤的需要,,用一年的時間修成了從唐山至胥各莊一條11公里的鐵路,這是中國有鐵路的開始。但可笑的是清朝統治者害怕機車行使震壞了皇陵,只準用騾馬拉機車,使火車變成了馬車。經過一番波折,才重新使用機車。直到1894年,洋務派所建的鐵路不過400公里。
19世紀60年代後,各國相繼在華設立了輪船公司,其中主要的有:1861年美國開辦的旗昌輪船公司,1866年德國開辦的美最時洋行,1864年英國開辦的大沽駁船公司,1867年開辦的太古洋行和1882年開辦的怡和輪船公司。他們還在中國設立商行,到80年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商行已有500多家。外國資本還在中國建工廠,開礦山。甲午戰前,外國在華開設的工廠大致可分四類。第一類是為適應航運需要開設的船舶修理廠。如1864年英國在香港開設的黃埔船塢公司,1865年在上海開設的祥生和耶松船廠。第二類是為便利掠奪原料而開設的加工工廠。如沙俄1863年、1866年先後在漢口開設的順風和新泰磚茶廠,後又在九江上海天津設立分廠,壟斷機器磚茶業。隨著生絲掠奪的增加,英、法、德、美先後在上海設立機器絲廠,其中以美國1878年開辦的旗昌絲廠和英國1882年開辦的怡和絲廠為最大。第三類在租界開辦公用企業,如英國在上海辦的自來水公司、電氣公司等。第四類是外資開辦的輕工業,如火柴、造紙、肥皂、玻璃、捲菸廠等。外國還在中國設立了銀行。1848年英國東方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1854年又設有利銀行,1857年再射麥加利銀行,1864年資本雄厚的滙豐銀行在香港成立,第二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法國的法蘭西銀行1863年在香港、上海設立分行,東方匯理銀行也在1894年和1898年在香港、航海設立分行。1893年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德國1898年在上海設立德華銀行。
民族資本近代工業,是在60年代出現的。在70年代裡,只有20個左右。80年代裡逐漸增多,絕大部分是小型企業。甲午戰前數年更多。規模較大的企業已陸續出現。到1894,民族資本前後一共創辦過100個大小不同的企業。這些企業的種類有:
機器工業。1866年方舉贊、孫英德合夥設立的上海發昌機器廠。絲工業。1872年商人陳啟源在廣東南海開辦繼昌隆機器絲廠。90年代初,新式絲工廠以廣州為中心發展到五、六十家,上海方面也先後開設12個新式絲廠。
紡織軋花業。1891年官僚唐松岩在上海建立華新紡織新局,1894年朱鴻度又辦裕源紗廠。1886年嚴信厚在寧波開辦通源軌花廠,以後上海也成立了幾家軋花廠。
麵粉、火柴、造紙、印刷等業,1878年後,天津、上海、福州太原等地建立火柴廠,其中以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為最大。1889年光後成立宏遠堂機器製造紙公司,1891年上海成立倫章造紙廠,1882年上海成立同文書局。其他尚有制茶、製糖、製藥、碾米、玻璃等近代工業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