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燮生

老人本名方燮生,解放前曾在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讀書,解放後在上海當中學語文老師。1957年,方老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又被打成“反革命”,整整坐了20年的牢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個人生活,

人物生平

老人本名方燮生,解放前曾在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讀書,解放後在上海當中學語文老師。1957年,方老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又被打成“反革命”,整整坐了20年的牢,1979年平反,1980年回到上海就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

主要成就

據方老介紹,這裡的玩具至少有40種可以申請專利,但暫時只申請了5個,因為沒錢。“連這5個,我也已經放棄專利權了,誰願意生產隨便拿去,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玩上我設計的玩具,我就心滿意足了。不然放在這裡,我還得掏錢‘養’著它們……”

個人生活

說起和玩具的淵源,老人立刻興奮起來:“我小的時候家庭條件很好,家裡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我還記憶猶新。我尤其對智力玩具感興趣,像九連環、華容道、七巧板、六疙瘩等等,百玩不厭!”說到天賦,方老自豪地說:“雖然我是學文的,但學生時代我的‘立體幾何’就特別好!”
方老回憶說,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迷上了智力玩具,業餘時間幾乎全用在了這上面,而且“頗有成就”。20年的牢獄生涯,無所事事的方不圓理所當然地把精力全部傾注在智力玩具的研究上。
“那時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體力勞動可以活動筋骨,可腦子閒得發慌,總得找個釋放的地方吧,但監獄裡什麼工具和材料也沒有。一閒下來我的手就痒痒,什麼辦法都想到了,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我甚至琢磨自己的手指頭能不能當成智力玩具來玩!”
“最後還是被我找到了一件寶貝,你猜是什麼?”老人說到這兒,眼睛眯成了一道兒縫,詭秘地笑著,“你絕對想不到,就是手紙!”
“當時還是用廢報紙做手紙,我每次都多要一些,積攢下來,用報紙疊成各種形狀,設計成智力玩具。”回憶起當時發現這個“寶貝”時的情景,方老說,他高興得幾乎發了狂。
方老稱這是關乎生死的發現,否則,他不可能熬過20年的牢獄生活。說著,老人噌地從搖椅上跳起來,變戲法似地拿出一個用紙疊成的球體玩具:“這就是當年我在牢里設計的,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智球(囚)’,真實的意思是說‘我是一個聰明的囚犯’。”
出獄以後,方不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在“文革”中被燒掉的所有玩具的圖紙和模型,但因為時隔20年,許多有價值的玩具再也不可能恢復了。歷經磨難,“玩”心不改。退休以後,方老依然痴迷於智力玩具的研究,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破解了寇克曼難題,並引起了國際趣味數學界的關注。某年2月,方老應邀參加了在美國舉行的“加德那集會”。“加德那集會”以馳名世界的趣味數學家馬丁·加德那的名字命名,每兩年舉辦一次,研討與趣味數學有關的話題。在這次集會上,方不圓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他第一次公開展示了“寇克曼女生拼盤”,並發表了關於用玩具解開寇克曼難題的論文,使與會的世界級趣味數學家們嘆為觀止。更讓這些數學家們大開眼界的是方老的代表作——20世紀50年代就設計完成的智力玩具“傷腦筋的12塊”。得意之作:“傷腦筋的12塊”
方老說,“傷腦筋的12塊”是他設計的所有玩具中最有價值的,也是他的成名作。他邊說邊給記者演示:他把12塊形狀各不相同,但體積相等的小木塊兒放進許多形狀各不相同,但容積相等的匣子裡,每隻匣子都正好容納。原來12塊木塊的體積之和等於每個匣子的容積,所以每個匣子都能精密地、不多不少地容納12塊木塊。就好比把定量的水倒進等量的各種器皿中,水正好齊口,不淺也不溢。聽起來似乎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可不是那么好玩的。記者嘗試好大一會兒,也沒能放進去。
其實這再正常不過了,即使當年在美國當著眾多趣味數學家的面,方老也敢說,誰能當場將這12塊木塊放進其中任何一隻匣子裡(當時有130多隻匣子),就把全套的玩具送給他,結果沒一個人能占到方老的便宜。
“傷腦筋的12塊”的精妙之處在於,從理論上講,把12塊木塊裝在一個立體的匣子裡,有3000多種裝法,但即使是方不圓,到當時為止也只是“玩”出了300多種方法,所以方老說:“我敢說,我這‘12塊’比魔方好玩,我比匈牙利的魯比克(魔方的發明人)厲害!玩魔方的興趣在於會與不會之間,一旦玩會了,就沒有一點意思了,而我的‘12塊’不同,越玩越有趣,玩無止境啊!”
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教授錢端壯曾評價“12塊”說:從數學“圖論”的觀點看,木塊只能有這12種,方不圓能從實踐中摸索出以這些形狀的木塊作為拼搭的基件,是難能可貴的。他把這些基件拼成立方體或其他的立體圖形,從數學的觀點看,涉及到“空間鋪地錦”問題,這是數學中尚待開拓的領域。
著名畫家豐子愷對“12塊”也頗有興趣,20世紀50年代就曾撰文夸其“已經超乎玩具之上,與象棋、圍棋相頡頏”。“誰願意生產誰拿去”
“傷腦筋的12塊”的價值已經被專家認可,然而,與其價值極不相稱的是它始終也沒有被市場認可,真正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也是讓方不圓老人最傷腦筋的事情。
“這個名字起得也不好,如果當初叫‘動腦筋的12塊’也許它的命運會好些。”老人幽默地說,“‘12塊’剛問世的時候,社會反響大得很哩!大家寫信誇我,我自己也感覺受之無愧;可也有人批評,‘你搞什麼嗎?!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怎么能傷他們的腦筋呢?’”
“當時上海一家玩具廠找到我,說想生產‘12塊’,給我500元報酬,我說一分錢不要,只要給我幾套產品就行了。結果真的生產出來了,拿到‘上海一百’的櫃檯上賣,不到一個星期就脫銷了。可後來就慘了,我被打成了‘反革命’。‘反革命’研究的玩具誰還敢賣!從此‘12塊’就銷聲匿跡了。”
改革開放以後,上海郊區一家鄉鎮企業也計畫生產方老的玩具,甚至玩具廠的名字就叫“方不圓玩具廠”,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就關張散夥了。
“玩具帶給我無窮盡的快樂,陪我過了大半生,可我設計的玩具基本上可以說是我一個人在玩。你說這究竟是不是我的悲哀?”說到這兒,老人眼裡沒了神采,默不作聲了。
在方不圓老人家裡,記者見到了各式各樣的玩具,從外形看,大多都很粗糙,問方老這些玩具都是怎么個玩法,老人不耐煩地說:“知道給你看,你就要問怎么個玩法,那是我幾十年才研究出來的,一句話、兩句話能給你說清楚嗎?”房間一個角落裡的小桌上,放著鑿子、刀子、錘子、小斧子等幾十種工具。方老說,這就是他的玩具車間,所有玩具都是他自己手工生產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