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銀鱗蛛

方格銀鱗蛛

方格銀鱗蛛,Leucauge tessellata (Thorell,1877),肖蛸科銀鱗蛛屬的一種蜘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方格銀鱗蛛
  • 拉丁學名:Leucauge tessellata (Thorell,1877)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銀鱗蛛亞科
  • :銀鱗蛛屬
  • :方格銀鱗蛛
  • 分布區域:福建,湖北,海南,貴州,雲南,台灣。
  • 原始文獻:Ann. Mus. civ. stor. 
  • 總科:圓蛛總科
  • 定名人:Thorell
  • 年代:1877
  • 國外分布:印度到印度尼西亞
原始文獻,生境,資料來源,形態描述,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原始文獻

Ann. Mus. civ. stor.

生境

生活在山間灌木叢間,結大型水平圓網。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44-247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6.43~8.64。一雌蛛體長8.64:頭胸部長3.06,寬2.43;腹部長6.75,寬3.51。背甲黃褐色,頭部和胸部兩側淺黑褐色。頸溝明顯,放射溝一般。中窩三角形,左右各有一橫向的小坑。前眼列強烈後凹,前側眼幾乎和後中眼排成一條直線;後眼列稍後凹。兩眼列等寬。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38:0.10);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38:0.13);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 41,前邊寬0.38,後邊寬0.41。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14:0.14:0.13:0.13)。
方格銀鱗蛛
額高0.18。螯肢淺黑褐色,前齒堤具3齒,後齒堤具4齒。下唇和顎葉淺黑褐色。顎葉端部較寬。下唇寬大於長,全長約為顎葉長度的一半。胸板橙黃色,具較寬的淺褐色邊。步足淺黑褐色,各腿節的基半部顏色較淺。各足具少量相對短、細的刺,其中腿節I前面有6~7根刺。腿節Ⅳ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的1/2。脛節Ⅳ具瓶刷狀黑色長毛。步足測量:Ⅰ21.06(6.03+6.93+6.48+1.62),Ⅱ16.38(4.86+5.22+4.95+1.35), Ⅲ8.46(2.79+2.34+2.34+0.99), Ⅳ14.85(4.95+4.50+4.32+1.08)。
足式: 1, 2, 4,3。腹部長卵形,銀白色。肩部隆起,其上各有一黑色斑點,後端向後上方伸展,超越紡器,並形成一短尾。背面和左右兩側面布有網狀黑色條紋,末端黑色。腹部腹面中央有一較寬的淺黑褐色縱帶,縱帶內沒有淺色鱗斑。紡器淺黑褐色。外雌器黑褐色,前緣有一弧形兜,稍靠前方有一近“M”形的黑色陰影,兜的後方為一盾狀中隔,一對插入孔位於中隔的頂部內側,卵圓形。

雄蛛

體長3.78~5.94。一雄蛛體長5.94:頭胸部長2.61,寬1,98;腹部長3.51,寬1.71。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步足均呈黃褐色。螯肢的頂部以及步足各節的末端均為黑褐色。步足較細長,脛節I、Ⅱ和後跗節I、Ⅱ的腹面有成排的齒狀短刺。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76(1.26+0.27+0.41+0.82);步足Ⅰ 26.28(7.11+8.37+9.00+1.80), Ⅱ 19.80 (5.76+6.30+6.30+1.44), Ⅲ8.50 (2.88+2.43+2.34+0.85),Ⅳ14.67(4.86+4.23+4.50+1.08)。
方格銀鱗蛛
足式同雌蛛。腹部較雌蛛的短小,土黃色。背面僅中線的兩側各有一條銀白色縱條紋,末端有3個黑色斑點,前2個斑點成對,後一個位於腹部末端。腹面亦在中線的兩側各有一銀白色縱條紋。觸肢的脛節短,約為跗舟長的1/2;盾板寬,亞盾板小;腹面觀引導器具2個柳葉狀導片;跗舟背面基部的距狀突起在頂部呈鉤狀。

鑑別特徵

本種雌蛛脛節Ⅳ有瓶刷狀毛,而近似於武陵銀鱗蛛 L.wulingensis和擬方格銀鱗蛛 L.subtessellata,但腹部背面的黑褐色條紋呈方格狀,以及脛節Ⅳ僅有1根前側刺而不同於後兩種。本種雄蛛觸肢的跗舟長約為脛節長的2倍,而不像武陵銀鱗蛛那樣,觸肢脛節遠較跗舟長。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印度印度尼西亞
國內分布:福建、湖北海南、貴州、雲南、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