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方格獸紋錦(方格獸紋錦)

北朝方格獸紋錦

方格獸紋錦一般指本詞條

北朝方格獸紋錦,為北朝時期絲綢,於1968年出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北朝方格獸紋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此錦是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錦,經線分區牽入,每區僅三色,其中綠、黃經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織出一隻獸紋。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區別於漢代織錦的特點是圖案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長方格構成織物圖案框架,格內填飾牛、獅、象、人物和傘蓋,給人以規矩大方的美感。

2013年8月19日,北朝方格獸紋錦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朝方格獸紋錦
  • 出土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 館藏地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朝
  • 出土年代:1968年
  • 類別:絲綢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鑑賞,出土環境,文物價值,文化寓意,保護措施,

流傳歷史

北朝方格獸紋錦與高昌延壽八年(631年)的文書共同出土,所以斷定北朝方格獸紋錦製造於高昌延壽八年(631年)之前。
1968年,北朝方格獸紋錦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現北朝方格獸紋錦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特徵

北朝方格獸紋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此錦是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錦,經線分區牽入,每區僅三色,其中綠、黃經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織出一隻獸紋。

文物鑑賞

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的配色是:靠近幅邊的黃白色方格內顯出藍色塊狀的牛紋,形態逼真,憨態可掬。在綠白色方格內顯紅色線條狀的臥獅紋,在另一側的黃白色方格內顯出藍色線條狀的象紋。象背上有寶座,座上置一法輪,上張傘蓋,象的肩脊騎一象奴,手持馴象鉤。獅、象紋造形誇張。獅子自在逍遙,愜意輕吼。大象的象牙高翹,象鼻長垂,個矮身長,穩步前行。牛、獅、象神態各異,各得其所。
北朝方格獸紋錦花紋區別於漢代織錦的特點是圖案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長方格構成織物圖案框架,格內填飾牛、獅、象、人物和傘蓋,給人以規矩大方的美感。織造時將幾色分別組成彩帶,顯得整幅圖案豐富多彩。此件為二重經錦,織造工藝精湛,是北朝之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織錦。

出土環境

北朝方格獸紋錦出土於阿斯塔那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約40千米處,距高昌故城6千米,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約形成於3-8世紀,已有1700多年歷史。整個墓群從古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2千米,占地10平方千米。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從夾有戈壁石的黃土層中掏挖而成。由於這裡地勢高敞,氣候炎熱乾燥,墓穴內形成天然無菌環境;墓中古屍及隨葬物品歷經千年都不腐爛,從而保存了大量文物。

文物價值

北朝方格獸紋錦的緯線亦採用不同的彩線,使方格、線條和塊面紋三者相結合,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花紋圖案,這種圖案寫實配色顯花的技藝是漢錦的一個發展。這幅方格獸紋錦是中國絲織工藝汲取中亞、西亞常見的圖案,並賦予新的含意的結果。
北朝方格獸紋錦裝飾獨特,同時集北朝時外來的三種典型紋樣題材於一身,被研究者當作介紹南北朝時期織物發展狀況的範例。

文化寓意

北朝方格獸紋錦牛、獅、象寫實紋樣是富貴、吉祥和地位的象徵。在佛教盛行的時代,它可能作為教徒的一件信物。獅為百獸之王,是人世中權勢、富貴的象徵。古代宮殿衡署門外兩旁大多蹲有石獅,皇家官殿蹲有銅獅,這種鎮門獅是皇家、官府威勢的象徵。在佛教文化中,有“佛為人中獅子”之說,比喻佛出類拔萃,猶如獅子為獸中之王。牛是中國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商周天子祭祀時,用牛、羊、豬三牲放在鼎內,曰“大牢”,而三牲之首就是牛。但諸侯以下是不能用牛祭祀的,可見牛是區分等級的標誌之一。象也是富貴和地位的象徵。相傳古代聖王舜、禹葬時,象為耕田,鳥為耘地。後來,象耕或象輿被視為君主賢明,太平盛世的吉樣瑞應。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北朝方格獸紋錦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