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明

方延明

方延明,1951年5月26日生於山東萊蕪,筆名魯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延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萊蕪
  • 出生日期:1951年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數學系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貢獻,學術成果,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科研項目,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77年1月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留校工作,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1988年任南京大學校報主編,1990年任副編審,1995年任編審、教授。2003年4月,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2003年10月,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首任院長。
現任南京大學政府新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聞獎、長江獎、韜奮獎評審,全國記協特邀理事。
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我國藏語新聞媒體影響力問題研究》首席專家。

研究方向

新聞理論和新聞實務、新聞文化、數學文化。

主講課程

《新聞實務方法論》、《新聞文化研究》。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專長於新聞理論、新聞實務和新聞文化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主編10餘部,其中有9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自1982年以來廣泛涉獵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等。1990年開始,專注於新聞文化研究,並有多篇論文和《新聞文化外延論》(1997版)、《新聞文化外延論》(修訂本)等三本專著出版。1999年出版專著《數學文化導論》,在全國頗受好評,《自然》等多家報刊雜誌專文介紹。 近年來共有130餘篇論文發表,其中核心期刊論文41篇,其中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5篇,刊發內容提要7篇。 20多年來,共發表新聞作品千餘篇,其中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新華日報等50餘個頭版頭條和多篇重要報導。

出版著作

  • 1、《新聞文化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 2、《新聞文化外延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 3、《數學文化導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 4、《新聞文化外延論(修訂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 5、《新聞實務方法論》,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年12月。
  • 6、《新聞與文化研究》,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 7、《數學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 8、《數學文化》(修訂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 9、《新聞文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發表論文

1、“試談孔子的理想人格”,《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2、“簡述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中的貢獻”,《馬克思逝世100周年文集》,1983年。
3、“孔子思想民主性源流之我見”,《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4期。
4、“從中國古代大同思想源流”,《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5、“從方法論看孔子‘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晉陽學刊》,1984年第6期。
6、“‘名’、‘利’與知識分子——兼為‘名’、‘利’正名”,《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85年第2期。
7、“儒家的傳統思想與日本的經濟發展”,《社會科學》(滬),1985年第2期。
8、“‘仁’與‘禮’不等於孔子思想的‘內容’與‘形式’”,《社會科學研究》(川),1985年第2期。
9、“孔子與‘君子’”,《東嶽論叢》,1985年第2期。
10、“‘鄭聲’非《詩經》鄭風辨”,《文獻》,1985年第3期。
11、“孔子思想的四個來源與四個組成部分”,《求索》,1985年第5期。
12、“對仁禮之於孔子的再思索——兼論孔子思想的來源與組成部分之一”,《揚師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13、“‘三分法’之我見”,《文匯報》,1987年04月14日。
14、“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倫理觀之檢討”,《道德與文明》,1988年第1期。
15、“近年來關於孔子研究問題的綜述”,《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16、“當代傳統文化面臨的六個轉變”,《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17、“人的塑造是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的結合點”,《東嶽論叢》,1988年第4期。
18、“近年來中西文化比較研究情況述評”,《史學理論》,1989年第2期。
19、“關於我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兼談中國文化的第四次重構問題”,《中州學刊》,1989年第1期。
20、論世界高等教育的“九化”態勢(上),《科學學與科技術管理》,1990年第5期。
21、論世界高等教育的“九化”態勢(下),《科學學與科技術管理》,1990年第6期。
22、我的寫稿“三境界”,《中國記者》,1991第1期。
23、“關於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24、“要成為被訪者的知音”,《新聞三味》,1992年第3期。
25、“新技術革命賦予高校的使命”,《江蘇高教》,1991年第6期。
26、“我國文化現代化的未來趨勢”,《科學學研究》,1992年第4期。
27、“作為一門嶄新學科的新聞文化”,《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28、“鄧小平思想與社會主義的命運――兼論鄧小平思想的時代性”,《學術界》,1993年第3期。
29、“從‘人、信息、價值整合’看新聞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4期。
30、“我與‘柯望’――關於組織南大學生‘重塑理想’討論的體會”,《新聞戰線》,1993年第8期。
31、“新聞文化的學科觀――兼談新聞文化的定義、框架結構及特徵”,《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32、“一個偉大科學家的良知與責任――紀念愛因斯坦逝世40周年”,《現代化》,1995年第10期。
33、“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思考與設計”,《未來與發展》,1995年第1期。
34、“我國文化發展戰略的思考與設計”,《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年第1期。
35、“做好培養跨世紀人才這篇大文章──兼談造就一支跨世紀的宏大科技隊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36、“正確處理精神文明建設的八個關係”,《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第5期。
37、“新聞普遍規律界說”,《新聞知識》,1997年第1期。
38、“論精神文明建設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39、“論精神文明的支柱建設、方法論和價值觀”,《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1期。
40、“傳播文化的發展觀檢討――兼論我國傳播文化的發展戰略問題”,《中國軟科學》,1997年第6期。
41、“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三期。
42、“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觀’”,《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
43、“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關於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經濟體系”,《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年第6期。
44、“從創新意識談新聞工作思維方法的十個關係”,《新聞知識》,1999年第5期。
45、“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未來與發展》,1999年第6期。
46、“千年等一回 報章競爭輝──京、津、滬、粵新千年報紙掃描”,《新聞記者》,2000年第2期。
47、“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48、“關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思考與實踐意義”,《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49、“關於我國西部大開發中諸多關係的巨觀思考”,《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年第4期。
50、“中國古代吏治思想之檢討”,《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51、“試論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特點”,《理論與現代化》,2001年第1期。
52、“試論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國特點――兼論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53、“關於數學文化的學術思考”,《自然雜誌》,2001年第1期。
54、“提拔腐敗官員應予追究”,《四川監察》,2001年第3期。
55、“以人為本是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新聞思想的靈魂”,《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56、“非事件性新聞是大學校報出精品的沃土”,《新聞愛好者》,2001年11期。
57、“政治文明建設與公眾輿論監督”,《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58、“媒體與政府形象的關係研究”,《江海學刊》,2004年第5期。
59、“解讀新聞文化的價值觀意義”,《南開學報》,2004年第6期。
60、“媒介公共性問題研究三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61、“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傳媒的功能、使命與作用”,《江海學刊》,2006年第1期。
62、“關於新聞理論體系的思考”,《新聞戰線》,2007年第4期。
63、“新聞文化的數學觀”,《新聞界》,2007年第4期。
64、“理論新聞學學科體系論綱”,《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65、“對我國新聞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66、“今天,我們應構建什麼樣的媒介文化”,《新聞界》,2008年第4期。
6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照下的媒介品格研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68、“新聞文化的學科觀檢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69、“體制轉型-結構轉化:中國傳媒發展的‘異質性’研究”,《新聞記者》,2009年第3期。
70、“關於新聞價值的學術思考”,《當代傳播》,2009年第2期。
71、“新聞學是一門‘間性’學科”,《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72、“新聞文學化與文學新聞化的異化現象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73、“馬克思主義新聞實踐觀的比較研究”,《江海學刊》,2009年第4期。
74、“當代中國傳媒的價值取向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09年第6期。
75、“我國媒介傳播中的悖論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76、“新聞記者的使命、角色與特點芻議”,《新聞記者》,2010年第2期。
77、“論新聞輿論的新境界”,《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年3期。
78、“中國新聞傳播60年的‘規律自覺’與‘實踐境界’”,《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79、“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傳媒天地》,2011年第7期。
80、“中國共產黨90年新聞思想自覺與實踐新境界”,《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6期。
81、新媒體輿論引導:方法與藝術―論輿論引導模型《新聞前哨》2011年第10期。
82、新聞文化的價值整合功能《新聞前哨》2011年第11期。
83、“領導幹部要學會用網路提高工作品質”,《人民論壇》,2012第5期。

科研項目

1、2004—2009;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新聞傳媒的角色、功能與使命,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4Bxw013;
2、2011—2016年,我國藏語新聞媒體影響力問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特別委託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 編號:11@ZH013。

獲獎記錄

130餘件作品獲教育部、江蘇省等好論文、好作品獎100餘項,連續三屆獲得“江蘇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獎、江蘇省第二屆戈公振新聞獎獲得者。
曾獲江蘇新聞最高獎-戈公振新聞獎、教育部教育新聞論文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