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市鄉 位於高密市區西南部, 總面積32.65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總人口1.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方市鄉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高密市
- 地理位置:山東省高密市
- 面積:32.65平方公里
- 人口:1.2萬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經濟概況,發展方針,發展策略,
經濟概況
1995年,全鄉實現國民生產總值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47.5%;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比上年增加361元。 農業方面,確立了糧、棉、煙、林果、養殖五大主導產業,作為全鄉農村經濟的重點,加快發展。1995年,全鄉農業總收入達7000萬元。工業方面,主要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勞力優勢,圍繞石料、紙品加工、礦泉水開發大做文章,加大了開發力度。石料生產,到1995年底,個體礦區已發展到20個,從業人員達到1000餘人。
方市鄉1996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486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 比上年增長38%;農村經濟總收入31039萬元,比上年增長47.3%;人均存款1186元, 比上年增加112元;花生總產12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0%;糧食總產1497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0.3%;大牲畜存欄0.415萬頭,比上年增長148.5%;豬存欄0.45萬頭,比上年增長6%;肉類生產174.2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7.2%;果品、蔬菜總產321萬公斤, 比上年增長4.6%;鄉鎮企業總產值510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20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8.6%。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0.6萬千瓦, 比上年增長43%;農村用電量達到2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1996年底, 全鄉總人口為11283人,比上年減少205人,其中農業人口11000人,非農業人口283人,人口出生率為14.01‰,自然增長率為7.62‰。 在農業生產上,全鄉以生產小麥、棉花、玉米、黃煙為主。為了搞好農業生產, 自1986年以來,全鄉始終抓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共打方塘、梅花井400多座、 眼。1995年,方市鄉“引馬入方”調水工程竣工,擴大水澆面積2.2萬畝,為改變落後生產條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鄉鎮企業在挖潛改造的基礎上,建成了劉墉家泉礦泉水公司、石料開發礦管站、水泥製品廠、化建廠等骨幹企業。到1996年底,鄉鎮企業總產值5102萬元。其中, 工業產值4205萬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18%、8.6%。
發展方針
方市鄉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大力發展林果生產、養殖業和工藝品生產,出現了多種經營遍地開花的局面。同時,強化管理,文教、衛生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也取得明顯成效。方市鄉在發展黃煙生產上,走過了一段由不認識到認識的歷程,為在旱薄地上創高產高效農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尤其是1995年,全鄉抓住黃煙市場供不應求的有利時機,把黃煙生產當作“一優雙高”農業的重點,加快了區域化發展。按照“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思路,擴大了種植面積。在建設村、 劉戈莊村培育起兩個600畝黃煙示範基地,在後方市、西溝、西屯、劉順莊、馬家莊、白家莊等村建立了黃煙示範方,培植了60個黃煙生產大戶,在全鄉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在黃煙生產的科學化管理上,狠抓了育苗、栽植、採收、烘烤四個關鍵環節。在強化服務上,實行了起壠、施肥、供應農藥、烤菸煤“四個統一”,並落實了技術人員責任制。同時邀請了濰坊菸草公司的專家傳授技術,組織幹部和種煙大戶到諸城、安丘參觀學習,提高了菸農的科技種煙水平。通過加強科學化管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96年,全鄉2000畝黃煙喜獲豐收, 總產達100萬斤,畝均收入1300元。僅此一項每年上交利稅40多萬元,黃煙生產成為鄉興民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發展策略
方市鄉地處丘陵,土地瘠薄,水源貧乏,歷史上靠天吃飯。十一年來,鄉黨委、政府從治窮先治水入手,引導發動全鄉民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本著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在南部利用溝多、嶺多的優勢,採取“攔、蓄、截”的方法開嶺堵溝,打成了近百座方塘、蓄水池,充分利用了天然客水。在北部較平原地帶, 採取扶持優惠政策,鼓勵民眾打梅花井200多眼,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資源。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000多畝,糧食產量連年遞增。1995年、1996年連續兩年夏糧入庫列全市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揚。 為了加大水利建設的力度,擴大水澆面積,鄉黨委、政府經過科學論證和充分醞釀,在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水利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全鄉人民上陣,投資120多萬元,投工3.5萬個,鋪設了一條長3000米的管道,建成了二級泵站1座,安裝了100千瓦變壓器1台,在3個月內完成了“引馬入方”的輻射工程。 工程的建成,初步解決了16個村的抗旱、人畜用水,擴大了水澆面積2.5萬畝,增強了全鄉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發展後勁。1996年全鄉實現糧食產量1497.4萬公斤, 增加效益350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此項工程的建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1995年4月10日,市五大班子、市直涉農部門負責人、各鄉鎮黨委書記到方市鄉參加了剪彩儀式。“引馬入方”工程的建成使用,標誌著方市鄉告別了貧水的歷史,是方市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昭示了全鄉的農業生產必將再上新台階。 生產條件的改善, 使農業連年取得新進展。1994年方市鄉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調水工程先進單位,1995年被市政府評為農業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同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棉花工作先進鄉鎮和植棉先進鄉鎮稱號。林業生產,1995年一步到位達省標,並不斷鞏固和提高了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成果。
按照“南栽煙,北植棉,中部石料開發掙大錢”的思路,依靠政策的牽引力,鼓勵全鄉集體、個體、聯合體一齊上,形成了石料開發的規模生產。到1996年,全鄉已發展到石料廠32家,石料深加工企業2家。 石料開發為全鄉經濟發展增添了較強的經濟實力,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十大開發基地之一。面對這一機遇,鄉政府成立了礦管站,為礦區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修訂並完善了《石料開展加工管理辦法》,對礦區實行了“六統一”嚴格管理,從增加經濟收入入手,調動各礦區的生產積極性。近兩年,年產值都在1000多萬元左右,為發展方市鄉加大了經濟後勁。 石料開發為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經濟收入。全鄉共有近千人剩餘勞動力到各礦區務工,既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力的就業問題,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僅此一項,每個礦工年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 石料開發為建築業提供了大量建築材料。 據管理部門計算, 年運出石料近300萬方,銷往諸城、安丘、高密等地,為建築業注入了活力,增加了經濟收入。工藝品生產形成了多門類、多渠道、廣增收的發展勢頭。前曹村的剪紙業,在國內外享有盛名,1996年底,齊秀花的作品“金牛奮蹄”被郵電部定為“‘97生肖郵票圖案”,提高了方市的知名度;東屯村的小米加工販運象“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成為村興民富的重要支柱;機繡、抽紗等業以傳統優勢遍布各村戶。據統計, 從事機繡、抽紗的人員達2500人,年收入達250萬元。另外,各具特色的村級多種經營項目異彩紛呈,劉戈莊、前曹、後曹等村的編席遠銷省內外,後方市村的小玩具製作積極與青島聯姻,在省內外小有名氣。多種經營的路子越走越寬廣,逐步形成全鄉特色經濟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