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方崗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龍崗區,南至三峰山,西抵伏牛山。東、北分別與
梁北鎮、
火龍鎮毗鄰,南、西與
鴻暢鎮、
文殊鎮接壤。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34208人(2017年)。轄方東、方南、方北、呂溝、楊南、西李莊、徐家門、楊北、黃莊、西薛莊、朱莊、朱溝、劉崗、韓崗、段、楊莊、貼溝、和溝、劉屯、昌王、東爐、西爐、石灰趙、石坑24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
形以山崗為主,在南部和西部分別有三峰山、角子山和大禹山,山下藍河環繞,在西爐村形成禹山湖。境內交通便利,禹神快速通道和禹亳鐵路、禹登鐵路橫穿全境
地名由來
據史料記載,神農氏十世孫、帝榆罔之長子雷助黃帝伐蚩尤,因功受賞封邑方山始得方姓,其部分後人從封地方山遷至下方山崗上聚族定居,取名方家崗,簡稱方崗。
歷史沿革
方崗鎮歷史悠久,是世界華人方雷鄺氏宗親地。據史料記載,神農氏十世孫、帝榆罔之長子雷助黃帝伐蚩尤,因功受賞封邑方山始得方姓,後人在下方山崗上聚族定居,取名方家崗,簡稱方崗。該轄區明代屬玲瓏都富城裡,清朝屬義讓里,民國置方崗。1948年新中國成立後設第二區,1958年屬(火龍)三八人民公社,1968年分屬文殊人民公社和火龍人民公社,1977年設方崗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方崗鄉,2012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
名勝古蹟
方崗鎮歷史文化資源底蘊豐厚。相傳境內西部的大禹山是“大禹治水”時的帥部所在地,大禹山因此得名。據史料記載,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早在漢文帝甲子年間(公元前177年)就在山上建廟供奉,歷代重修,宋代碑文記載為“禹王廟”。
“禹王廟”又叫“拉王廟”,相傳遠古時期,這裡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濫成災,大禹搬來此山,區住海眼,制服水患,為紀念大禹治水有力,上神從別處拉來一座大殿,說時夜清晨,家家牛都累得倒地不起,大汗淋淋,主人以為牛病了,用手摸嘴,取出一個大元寶,乃上帝用牛拉廟所賜,後才發現,山上平地升起一座廟宇,故又叫“拉王廟”。老人都記得,在禹王廟東側過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噴發,傳說是海眼從山縫裡嘣出的清泉。西爐村東頭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從來未乾涸過。傳說打通了海眼細脈。後經世人不斷擴建建成氣勢宏大的禹王廟。文化革命前曾為西爐村中學校地。文化革命“禹王廟”已被毀於一旦。現經崔光濤等人重建,仿照原樣建成“禹王廟”。新建前後、正、中三座大殿,供有禹王、藥王、菩薩、祖母等神,每月初一、十五,香菸繚繞,香客不斷。
2010年5月4日,方崗鎮舉辦了首屆公祭大禹儀式;2012年4月29日,方崗鎮在大禹山禹王廟再次舉辦了公祭大禹儀式,並為禹王塑像落成揭幕。
傳承方氏尋根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知名企業家方潤華先生到方崗尋根開始,迅速形成了全球性的方氏尋根問祖熱。方崗鎮每兩年舉辦一次方氏宗親聯誼會。
經濟建設
充分利用毗鄰龍崗電廠,電力能源、供熱供氣充足的優勢,依託規劃在方崗的禹州市鑄造、陶瓷工業園區,在北部昌王、劉屯及鎮區等6個村建設一座龍崗新城,發展商貿物流、餐飲酒店、電子商務等各種服務業,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在西部依託大禹山和藍河及東爐水庫禹山湖的自然山水,積極鼓勵民眾流轉土地,發展乾雜果、蔬菜等生態綠色農業,實施蘭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藍河濕地公園,發展土窯洞山村別墅和原生態農家樂,打造“一山一水一湖”的觀光遊覽區,在南部禹神快速通道沿線12個村,利用國家儲備林優惠政策,積極發展木本中藥材,建成集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儲運於一體的經濟區,並突出中醫藥文化,在林區建設休閒度假別墅小區,把方崗南部建成一個具有濃郁中藥材文化氛圍的休閒度假“世外桃源”。
鎮區建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大電廠建設的有利機遇。鎮黨委把小城鎮建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以鎮政府所在地建設管理為軸線,以龍崗電廠開發為主,建成方崗商貿一條街,高標準地進行水、電、路綠化、美化工程,全面啟動小城鎮建設規劃的框架。現已規劃建設了幾十戶商品房,一條高起點、高標準的商貿街已初步形成,使之成為方崗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的閃光點。
全市鄉鎮中規模最大的文化廣場在方崗鎮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該廣場位於方崗鎮政府對面,工程從2011年6月開始,以“大禹治水”為主題,包括廣場中央的“禹王和諧鼎”雕塑、四周的花壇、綠化苗木和人行道,北部的活動廣場,南部的標準燈光球場、桌球活動區和健身活動區等,廣場外東側是鎮文化站辦公樓和圖書館。整個廣場設施完備、配套齊全,為全鎮民眾提供了一個高標準的學習、遊玩、健身、鍛鍊、 體育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