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照,字潛夫,號仁植,桐城人。萬曆丙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為楊嗣昌劾罷逮治,謫戍,久之釋歸。崇禎末起故官,屯田山東、河北,兼理軍務。事跡附見《明史·鄭崇儉傳》。是書即其罷官後所著。凡《圖象幾表》八卷、《上、下經》、《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十五卷。其立說以時為主,故名《時論》。蓋孔照初筮仕,即攖璫禍。及膺封疆之任,值時事孔棘,又遭齮齕。有所憂患而發於言,類多證據史事,感慨激烈。其講象數,窮極幽渺,與當時黃道周、董說諸家相近。孔照自著《凡例》,稱少侍先廷尉,教以三陳九卦。案孔照父大鎮,字君靜,萬曆己丑進士,官大理寺少卿,著有《易意》四卷,載朱彝尊《經義考》。則《易》固其家學也。是編刊於順治庚子,前有李世洽《序》。《經義考》作十五卷,或朱彝尊所見之本無《圖象幾表》。
基本介紹
- 本名:方孔照
- 別稱:貞述先生
- 字號:字潛夫,號仁植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時間:1590
- 去世時間:1655
- 主要作品:《尚書世論》、《禮節論》、《春秋竊論》、《全邊紀略》等
人物生平,易學思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重洗仙顏,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方孔照(1590--1655),字潛夫,號仁植。今桐城市區鳳儀里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嘉定州知州。調任福寧知州、兵部主事。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孔照由員外郎提升職方司郎中。但不久,太監魏忠賢等當政,原來反對他的官員先後被罷免;同時,東北邊境,戰事頻繁,武將競把邊防看作畏途,凡選任邊帥的,大都賄賂魏忠賢求取免役,孔照對此進行了揭發檢舉。另外,魏忠賢準備進封侄兒良卿為伯爵,孔照堅決反對,忠賢大怒,設法罷免了孔照官職。
崇禎帝即位後,誅魏忠賢,恢復孔照官職,又升任尚寶司卿。崇禎二年(1629年),孔照因父喪回鄉。其時,縣城內富家貴族魚肉人民,黃文鼎、汪國華等為首殺富濟貧,燒毀富家房屋。孔照認為他們是犯上作亂,設計誘殺了黃、汪等人。服喪期滿,孔照到京復職。不久,升任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剛到任,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已率軍由鄖陽渡河,孔照所部萬人,但因多面部署,兵力分散,其中快速部隊一騎兵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他激勵將士英勇作戰,連戰連勝。由於張獻忠勢力強大,總兵熊文燦主張招降,張獻忠藉機假投降,被封為副將;後詐稱受撫的陸續而來。孔照認為張獻忠投降不是誠意,力陳招撫策略的錯誤,8次上書,上司均未採納。不久,張獻忠再度起兵造反,知道孔照有準備,不敢南下,遂引兵西進,孔照在荊門、當陽一線阻擊,在來家河神通堡打敗了張獻忠。張獻忠退兵屯興山。時朝廷派楊嗣昌代替熊文燦為總兵,傳令楚、川、沅3路會師夾攻張獻忠;獻忠於夜間拔營逃走。孔照料他"狡詐",下令原地駐防,不可移動;但已有二位將官迫於嗣昌命令,率兵出發,行至香油坪,中計,遭圍攻潰敗。嗣昌在命令軍隊進擊的同時,令孔照進駐襄陽。襄陽距香油坪800里,當聽到軍隊被圍訊息,孔照約沅、川兩軍赴援,兩軍又被嗣昌調往他處,只得率部1000餘人兼程往救,趕至竹山,官軍已在6天前潰敗。由於孤軍深入,被張獻忠圍攻受創。本來嗣昌與文燦都主撫,只有孔照與其意見分歧,這次孔照戰敗,實由嗣昌調度失宜所致,但嗣昌反藉此劾孔照貽誤軍機,逮捕下獄。由於孔照長子以智以血書訴冤,才得以從輕處理,遣戍紹興。過了很久,孔照才因他人薦舉復職,命他督理山東軍事;沒有到職,李自成已攻北京,崇禎帝自縊;孔照遂護送老母歸隱白鹿山莊(今桐城縣楊橋鎮)終老。孔照死後,門人私謚貞述先生。
易學思想
第一部分
導論章,在本章中,首先要從其生平切入,分析當時的政治社會之現實情形,以及從思想史等角度,分析孔照的論學背景。其次則對方氏易學的形塑、方孔照學思發展的進程,以及《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形式結構予以探究。最後,則說明本文的研撰動機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第二章,透過其所極力批判的問題切入,以發抉其易學之基源問題,藉以揭示方孔照時用易學之方向。
第三部分
三至九章,方孔照易學的易學內涵之解析與詮釋,此部份本文大抵上採取三段式的探討方式,首先以易學史的角度予以考辨;其次再就相關的理論問題予以析論;最後則說明孔照對此問題的看法。
1,第三章從經傳參合的問題切入,說明在易學史上的演變過程,以及朱子「《易》本卜筮之書」的觀點及影響,並舉李光地為例說明;繼而以說明方孔照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進而展示其易學立場;最後則闡明他對《周易》本質的看法為何。
2,第四、五兩章論太極,首先透過思想史的省察,厘析相關問題。繼而從理論層面,展示周子太極觀的內涵;繼而探究造成諸家爭論不休的原因;最後再申明方孔照貫一不落有無的太極學說,對於相關問題的看法,以及此一看法背後所隱涵之意義。
3,第六、七兩章論河洛之學,這兩章先自河洛源流切入,進而說明河洛之學的的意涵,以及河洛所引發之問題。繼而自孔照對於相關問題的看法切入,說明他如何透過太極分化的角度,以「密衍」與「互藏」等主張解決此中的問題。
4,第八、九兩章討論先後天易學,首先就先後天易學之內容異同及其關係,予以探究。繼而進一步闡釋方孔照對於相關問題的看法,以及如何透過先天蘊於後天之見解,回應其基源問題。
第四部份則為結論,綜合說明方孔照易學之歸趨,繼而說明其貢獻與局限,最後則從易學史的角度,說明其價值與定位。
重洗仙顏
出回回洞,迎面一塊巨石斜立如屏,因石下是通向雲窩的必經小徑,故名雲路石。石上有兩方摩崖石刻,一方為景點名題刻"雲路",一方是明末學者方孔照勒崖的"重洗仙顏"。方孔照為明代理學家,字潛夫,安徽桐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累官右僉都御史,明亡後歸隱故鄉。許多人把"重洗仙顏"解釋為道家用語,其實這是方孔照的一方抒懷題刻。方孔照尊儒學,貶釋道,武夷山當時儒釋道同山,難分主次,因此,他主張以儒學來肅清(重洗)人們思想中的儒釋道混雜現象,將"重洗仙顏"勒於雲窩入口處,寓意深刻。方孔照有一首題為《武夷》的詩作,後幾句峰表鏗翁二子能,曾孫有術多憑陵。雞犬白云何縹緲,應是玄黃怪未了。獨有考亭數字存,其間"重洗五百仙人顏",可做"重洗仙顏"的註腳。詩中"鏗翁二子"指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孫"指武夷山鄉民;:憑陵"為欺凌之意;"玄黃"為天地的代稱,"考亭"指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學派。
主要著作
著有《周易時論》22卷、《尚書世論》2卷、《禮節論》若干卷、《春秋竊論》2卷、《全邊紀略》12卷、《撫楚疏稿》4卷、《環中堂集》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