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四朱舊稱“砝碼錢”,“小圜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圓四朱
- 舊稱:舊稱“砝碼錢”
- 形制:形制上亦多屬外方內圓
- 錢文:錢文記重為“四朱”
方圓四朱舊稱“砝碼錢”,“小圜金”等。今因其錢有方有圓,形制上亦多屬外方內圓,加之名目繁多,遂統稱之為“方圓四朱”。錢文記重為“四朱”,或記重並記地如“宜陽四朱”,“臨菑四朱”等。四字錢文有同書一面者,然多為面記重、背記地。除少數圓錢如“下蔡四朱”、“臨朐四朱”為陽文外,餘外方內圓者均為陰文。已發現所記地名有:濮陽、陳、丞相、安平、呂、東阿、姑幕、定襄、高柳、菑、淳于、陽丘等十餘種。錢體大小厚薄,或方或圓盡有不同,但多“重如其文”,實測約2.5克左右。一般錢體厚實,面大背小,字跡方整,個別如“定襄四朱”底部尚有一小鈕環。所記地名多屬魯地,出土亦多在山東及鄰近的安徽、河南部分地區。成錢時代說法不一,大致三種:一、戰國中期齊國所造,以作齊刀輔幣之用,二、西漢文帝行四銖半兩時造,作為“法碼錢”以衡“半兩”錢重,三、北魏至北齊間因幣制混亂、虛值錢泛濫,淮北、淮西地方民間鑄行以作交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