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方召麐其父方壽頤為江蘇紡絲廠的實業家,母為王淑英;13歲起跟隨老師陶伯芳努力學習中英文並學國畫,1933年隨國畫大師錢松喦、陳舊村學習山水畫,同年其作品入選白浪畫會之“無錫各團體書畫聯展”。
1937年,方召麐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歐洲近代史。
方在
香港經營出入口公司同時跟隨國畫大師趙少昂習書畫,1951年與國畫大師趙少昂到日本舉辦畫展,於東京出版《方召麐近作集》。
1953年她拜國畫大師張大千為師。
1954年入讀香港大學,隨國學大師饒宗頤、劉百閔等研讀中國哲學及文學,1955年在港大舉辦辦個人畫展,1956年到英國牛津大學修讀文學博士學位。
1970年在張大千美國之“可以居”隨侍聆教一年,創繪山水作品。
她的作品包括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等,國畫成就備受各界肯定。她的作品保留老師的風格,作品色彩濃烈,用筆豪放;“書則剛毅沉厚,畫則古樸渾拙,且多年鍥而不捨,力求創新,三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劉唯邁評),晚年作品多反映世局現況,如《船民圖》、《祈求世界和平頌》、《平穩過渡長卷》。作品風格在中國藝術史上尚屬罕見。筆挾風雨雷霆,石破天驚;稚拙樸茂,畫格清雄,袒露童心。在繼承傳統和融合現代的方面,她出入傳統,引書入畫,骨氣洞達,墨香流衍。小畫不纖弱,大畫不空泛。凌厲激揚,散藻漓華。山舞海歌,奇崛深質。由於留洋的經歷,她的藝術也吸收了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神韻之美,大膽構圖,主動創新,開創了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種全新美學面貌。
方召麐由1999年起由於體力退化未能如往常般每天練習7-8小時書畫,2001年出席中央圖書館舉辦《書畫緣─方召麐的藝術》個人書畫展時需坐輪椅並由子女代答問題。
2006年2月20日上午心臟病發入院,下午5時半因心臟衰竭在其子方津生為院長的聖保祿醫院病逝,享年92歲。其後在香港殯儀館設靈,並於跑馬地天主教墳場與其夫方心誥合葬。
創作歷程
幼時學畫 少年喪父
方召麐的父親是實業家,在無錫經營紗廠,家境殷實。七歲之前,她的童年無憂無慮,學習書法繪畫,並且隨家庭教師學習英文。
七歲那年,戰爭爆發,方召麐的父親帶著妻女逃難。儘管已經坐上小船,還是沒有躲過劫難,幼小的召麐親眼看見父親中彈身亡。
孤兒寡母重返無錫時,家裡的工廠、財產都已消失殆盡。所幸她有一個堅強開明的母親,堅持要她和妹妹上學。方召麐先後就讀無錫競志女中、上海啟明女校、青島德女中級學校和上海學華大學。同時拜師著名國畫大家錢松喦、陳舊村學習書法繪畫,還和老師一起辦畫展。錢松喦贊她“必有大成”。
留學倫敦 抗戰逃難
22歲那年,方召麐留學倫敦。方召麐幼時曾跟家庭教師學英文,這在當時的無錫非常鮮見,成為了她留學海外的良好準備。於是她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歐洲近代史。並在那裡結識了未來的丈夫方心誥。
二戰爆發,他們從英國回到上海,上海也在打仗。輾轉到香港,不久,香港淪陷。這時她已經是六個孩子的母親了。十年里,拖兒帶女地逃難,先後經過了桂林、貴陽、重慶、天津。雖然逃難萬分辛苦,但生性樂觀的方召麐還是給每一個孩子取了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在天津生下的孩子,叫“津生”;桂林生下的,叫“林生”;安寧時期生下的雙胞胎,叫“安生”和“寧生”。後來,這個叫方安生的女孩兒,成為了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
安家香港 中年喪夫
逃難數十年,他們終於在香港安頓下來。方心誥開了一間進出口貿易公司,生活好轉,方召麐也開始重拾畫筆。
平靜的生活下布滿暗涌。突如其來的一場醫療事故,奪走了丈夫的生命。
方召麐像瘋了一樣抓著醫生的白大褂要人。但丈夫終究是回不來了。八個孩子圍著母親一起哭,而此時,年紀最小的孩子也許並不明白父親到底怎么了。
她沒有哭,像失去了哭泣的力氣。她不明白為什麼經歷了這么多的磨難,生活剛剛燃起一點希望,就被命運無情的掐滅。
重拾畫筆 拜師趙少昂、張大千
方召麐與一般女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她不會垮掉。料理完後事,她打理丈夫的進出口貿易公司供給家用,撫養孩子;並且真的重拾畫筆,拜師嶺南名家趙少昂。
方召麐十幾歲時,蒙國畫大師錢松喦對她進行傳統方法的嚴格訓練,具有了紮實的古典書畫基礎。但不幸的是,因為戰亂逃難,她輟筆十年。拜師嶺南名家趙少昂,是她十年後二度拿起畫筆。
沒過幾年,方召麐的嶺南派花鳥畫已經爐火純青,“換個款就是趙少昂”。然而方召麐卻卻隱隱感到,這不是自己喜歡的藝術。
蘇州籍女畫家顧青瑤,是方召麐的朋友。顧青瑤曾在上海和張大千“生平第一知己”李秋君在上海同辦“中國女子書畫會”,於是也與張大千交好。1953年,張大千正好旅居香港,顧青瑤看到方召麐在藝術上欲尋求突破,遂介紹她拜師張大千。
不久,張大千收方召麐為大風堂門人。
方召麐在四十歲時,又做出一項驚人的事,入香港大學讀博士,四十二歲入牛津大學研究《楚辭》。
遍游海外 改造國畫
中國數千年的繪畫史,被記住的女畫家不足百位。民國女畫家一部分是“玩票”性質,一部分是因為性別原因而被當做故事傳播。
但方召麐不是這樣,她在思考的問題是“怎么樣才能畫出具有新面貌的、讓世界認可的中國畫?”“怎么樣能夠為美術界吹送新風?”
這是一個站在藝術史角度上的思考,而並非只考慮到自己的藝術生涯。這樣的工作本不應該交給一個女子,而是需要眾多藝術家共同完成。但是,也只有她,有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來邁出這樣的一步。雖然婚後棄筆十年,但從幼時嚴格按照傳統規矩進行的書法繪畫訓練,讓她擁有了深厚的傳統底子;而她留學倫敦時,遊歷歐洲,後來又曾在美國隨侍老師張大千一年,接觸到大量頂級的西方文化和現代藝術,因而,方召麐非常自覺的開始了在美術上中西結合的探索。她的日記和題款里經常寫道“在倫敦畫室試製新畫”、“倫敦畫室寬暢,試製新畫,更能盡興”等。
這個過程漫長而深入,絕非在國內看一些畫冊,或者是短短几天的觀光所能達到。她在自身深厚的中西美術基礎上,將傳統筆墨、西畫的抽象精神、以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非常自然地融進了畫裡。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子,以及中國傳統大寫意山水的精神;有唐代高古山水的造型,更有漢代墓室壁畫的人物,以及她自己天然稚拙的美學趣味。種種因素在一起作用,形成一種全新的,但又的的確確脫胎換骨於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風格。
千筆只一筆 驚破畫人膽
方召麐的大寫意山水風格一出世,就震驚畫壇。筆墨勢如雷霆閃電,大寫意精神淋漓盡致。融匯西方抽象精神和中國傳統繪畫韻致。
歷年來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
書畫展覽並獲獎,為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出版《方召麐花鳥畫集》(東京版)、《方召麐作品集》(倫敦版)、《方召麐書畫集》(上海版)、《召麐畫藝》(香港版)等。書法以楷、行,古拙樸厚,氣勢磅礴,自具風貌。
晚年變法
方召麐一生勤奮,在藝術上用力尤甚,並在晚年試圖變法,畫面更加乾淨清淡,將拙重大的風格,提高到一種新的境界。
但時間是殘酷的,即便是精力充沛,四點就起床作畫的方召麐也過了花甲,走近耄耋。晚年的方召麐,身體不濟,畫畫越來越輕描淡寫了。但蒼勁的筆墨線條還在,只是顏色越發純淨。水開始波瀾不驚。人仍然是開心的,但不再熱鬧,山仍然雄壯,卻少了咄咄逼人的味道。
一天,年逾九旬的方召麐畫了一幅輕輕淡淡、乾淨無比的山水,被一直追隨她的學生李典看到。李典心裡咯噔一下,先生這是要去了,她畫的是天堂啊。
2006年,方召麐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92歲。
也許我們不該流淚,因為她去到真正的天堂了呀。
藝術成就
方召麐開創的書畫風格,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名字,勉強被後人稱為“融合抽象精神的大寫意山水“,特點是“稚拙”、“天然”、“大寫意”。
“拙”與“生”是最高境界
方召麐拜師張大千時,曾隨他遊歷歐美,並在“可以居”隨侍一年,看到了畢卡索、波洛克等西方現代主義大師的繪畫作品。張大千看不明白畢卡索的作品,但卻曉得此翁的好處是幾年一變,有“生”的特點。他同方召麐講,藝術最高的境界便是“拙”與“生”。
方召麐卻從波洛克等人的抽象線條中看出拙的氣質,她把這種感覺用在中國畫的山中,她的山很有“山舞銀蛇”的味道,那些酣暢的線條,並不在表達著具體山石,而在渲染著一種氣勢。或宏大、或靜穆、或開闊,或陡峭。山上樹林茂密,但絕不是人跡罕至之處,她總要在山中辟出一條路,讓人們可以登攀,而那條路盡頭的廟宇,就是她心中的天堂。也許,當年她的命運行到絕望處時,也期望有這樣一條路。
方召麐曾多次回到大陸,遊歷名山大川。祖國山河的雄壯讓她不由自主地以厚重大筆來描摹。她的山非常明顯的體現出“拙”、“重”、“大”的風範。不僅造型厚重,線條蒼勁,山勢豪壯,在設色上也多次渲染,在一個色調中造出深淺濃淡和獨特的皴法。她或以赭石和朱紅染出蒼勁的秋山,或以淺花青畫出皚皚的冬山,或以綠色夾雜紅黃寫出春山夏山,製造出青銅器銅綠般的效果,顏色厚重複雜,然而毫無媚俗之氣。
入世的慈母情懷
同為無錫籍畫家,明代的倪雲林不肯在畫中畫人。有人問他原因,他翻了一個白眼說:“當世安復有人?”或許士大夫的生活,讓他瞧不上世間俗人。但方召麐卻在畫中畫很多人,這些人有高士,有挑夫,有婦女,有娃娃,有青年人在耕地,也有老年人在行舟。船上一定是堆滿蔬果,房間裡一定有饃饃。就連她的桃花樹,也是那樣遮天蔽日,開滿了嫣紅的花朵,籠罩著人們,讓人覺得無比美好。
方召麐的人物來自漢磚上的畫像,造型頗有古風,樂觀可愛。漢代墓葬塑像最感染人的,就是他們無邪的笑容。不知是大漢國力昌盛所致,還是當時流行的時尚,那些造型都能讓人捧腹,感受到“正能量”。方召麐的人物也是這樣,總是讓人面帶微笑,或者忍俊不禁。即便是畫吹簫的隱士,也讓人感覺是“隱於市”,而非“隱於山林”。
她不光畫古代人,還畫現代人,畫他們穿著泳衣泳褲在下雨的海里游泳,題曰“不怕風雨”。她以時事入畫,畫一大船人乘風破浪,題曰“平穩過渡”——這是為了香港回歸而作。她還書寫了香港回歸紀念碑,由政府立在黃帝陵中。
方召麐的畫裡不僅是人物其樂融融,連房子都個個帶有不同的表情。這種房子造型脫胎於黃土高原上的守田屋,以及無錫水鄉的百姓居所,通常有一個門,兩個窗戶——在方召麐的線條中,被設計成了嘴巴和眼睛。她畫的《家園》,僅僅看這些帶有不同表情的房子,就可以捧腹許久。
桃花源情結
她還畫了很多窯洞。這些畫來自於她的陝北之行。窯洞這種居住方式,是無比自然的。黃土高原上的人們依地勢而挖出土洞,仿佛回到人類最早的穴居時代。但與山洞不同的是,窯洞住起來非常舒服,厚厚的黃土形成隔熱層,冬暖夏涼。整面牆的窗戶,也保證了採光。
方召麐喜歡這樣的居住方式。她畫窯洞,畫窯洞裡的人們,給他們的桌上畫出一盤盤饃饃,門戶上寫著“豐年”和“國泰民安”。她給缺水的黃土高原引來溪流湖泊,再造出一條向上登攀的路,成為世界上根本不會存在的一處場景。
這是她的夢。她夢想世界能有一個桃花源,在那裡人們安居樂業,沒有戰爭,沒有逃難,沒有物質的貧乏,沒有失去的痛苦。
晚年變法
方召麐一生勤奮,在藝術上用力尤甚,並在晚年試圖變法,畫面更加乾淨清淡,將拙重大的風格,提高到一種新的境界。
但時間是殘酷的,即便是精力充沛,四點就起床作畫的方召麐也過了花甲,走近耄耋。晚年的方召麐,身體不濟,畫畫越來越輕描淡寫了。但蒼勁的筆墨線條還在,只是顏色越發純淨。水開始波瀾不驚。人仍然是開心的,但不再熱鬧,山仍然雄壯,卻少了咄咄逼人的味道。
一天,年逾九旬的方召麐畫了一幅輕輕淡淡、乾淨無比的山水,被一直追隨她的學生李典看到。李典心裡咯噔一下,先生這是要去了,她畫的是天堂啊。
2006年,方召麐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92歲。
也許我們不該流淚,因為她去到真正的天堂了呀。
所獲榮譽
方召麐創造的桃花源般的畫境受到了無數稱頌。香港政府給她許多獎勵,包括銅紫荊獎章,在捷運票上也印上她的畫。海內外博物館為她辦了許多的展覽,出版了幾十本不同語言的畫集,她還成為不同大學的名譽教授。無錫市政府成立了方召麐藝術研究會,在無錫博物館開闢了方召麐書畫陳列館。她的畫在拍賣行價格僅次於齊白石和張大千。書畫家林散之為方召麐賦詩:今觀方老眼界開,奇奇怪怪出人才。從今始識書畫裡,無法之中有法來。
1992年獲香港
藝術家聯盟頒發“1991年畫家年獎”;
199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0年獲東京富士美術館最高榮譽獎;
2003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方先後捐出3幅作品給恒生銀行;
2000年2月獲東京富士美術館頒贈最高榮譽獎;
2005年6月把其42幅1953至1990年間之作品贈予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
名家評語
林散之
“守法不是法,問君敢不敢,千筆只一筆,驚破畫人膽”。
錢松喦
“筆墨雄厚質樸、渾成大方,點染全從造化及書卷中來。”
馮其庸
“以她的功力,要做一名傳統山水畫家,而且大成,是不難的。但方先生卻放棄了這條輕車熟路,卻選擇了崎嶇之路,藝術上容易被誤解的路,可以看出她堅強的藝術個性和拔山扛鼎的勇氣。”
張大千
他在美國卡米爾畫室看過方召麐凌晨畫好的潑彩山水,揮筆為她寫下一副名聯:“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
饒宗頤
召麐嘗從余問業,而年長於余。其在大學時,畫展非一度,余屢為文張之矣。記1957 年秋,同赴德京漢學會。君展畫並作演講,論者謂其源出嶺南派,是時構圖敷色,悉依隔山一脈榘矱,未敢稍逾越也。召麐復轉益多師,而目迭變,廿載以來,旅歐美,寫字作畫益勤。書已一洗兒女嫵媚態,日趨朴茂。畫則由潑墨而施重筆,作簡單勾勒,益以拙且大。余不常見,偶於報刊見一二,訝其膽之壯而羨其筆之肆,不意其造詣果至於斯也。頃者出示近制,海涵地負,令人驚嘆。余尤喜其寫三峽諸幅,沈厚而渾穆,盡風雨晦明之狀,信可上泣真宰,自古女中畫家之所未有者也。邇歲風格彌變,尤以愛國情緒,輸入山水畫,構圖奇偉,如黃土高原、
黃河頌諸巨製,一新人之耳目。不計較一草一木,而牢籠山川,吐納江海,空所依傍,迅筆所至,挾風雨而震雷霆。聊貢數言,以識余之讚賞,或有助於覽者漁獵君書畫之參考雲。
王方宇
方召麐女士之不凡成就,有十點可以查覺不易集於一身的條件:
(1)她雖生為女性,卻具有堅毅的性格。因而表現在書畫風格上,絕無嫵媚溫柔之氣。
(2)因為她旅居國外多年,在思想上,有在中國社會中不易放開之展拓。
(3)她曾在大風堂受到
張大千先生的薰陶,追隨
張大千先生旅遊,聽
張大千先生的藝術教導以及古人作畫的思想,並且見到不少中國歷代的名跡。這是十分難得的機緣。
(4)除
張大千先生以外,她也向當代中外名師益友討論學習,接觸方面甚廣,吸取眾家之長。
(5)她曾行萬里路,在世界各國旅遊觀覽大自然勝境,博識精英,妙手偶得。
(6)她曾熟讀中國古典書籍,對中國文學有深厚素養。
(7)她對中國歷史文物多有鑑賞,對中國傳統思想亦曾精心探討,因而對中國文化各個層面都有非常深度的體認。
(8)她的畫作,隨著她書法的精進而愈見個性,因為書法筆墨的剛勁,畫作中筆法亦多出雄奇。
(9)她頗有性情的品質決定了她熱情對人,熱情於藝。把情感投入藝術創作,以熟練的技法,在書畫作品中,把火熱的情感表現出來,這才是純正的藝術。
(10)她熱愛祖國,雖然不是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但一片愛國心卻時時從她筆下表露出來。因此,她的藝術,感染力強,引人深思。
人物軼事
轉益多師
方召麐先生一生有三位老師:錢松喦,趙少昂,張大千。雖然方召麐一生都非常尊敬這三位老師,但對她藝術道路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張大千。
方召麐幼時學畫,開蒙老師為國畫大師錢松喦對,嚴格的傳統訓練具有了紮實的古典書畫基礎。但不幸的是,因為戰亂逃難,她輟筆十年。後逃難至香港,方召麐拜師嶺南名家趙少昂,二度拿起畫筆。天才的基本素質之一就是極高的摹仿能力,沒過幾年,方召麐的嶺南派花鳥畫已經爐火純青。然而擁有極高書畫技術的方召麐卻不喜歡炫技,她非常敬重趙少昂,但卻隱隱感到,這不是自己喜歡的藝術道路。
拜師大千
張大千大風堂門人眾多,登記在冊者就一百二十名之多。但其中分為專業畫家和以畫怡情的社會名流。有時,張大千會為了一些新聞效應收非專業門人,比如上海郁氏五姐妹一同收為門人,時稱“五美拜師”。若是專業畫家,張大千則對藝術水平的要求極高。看了方召麐的作品後,張大千非常高興,認為方召麐作畫無女子嬌弱脂粉氣,功力深厚,大有可為。
不久,張大千收方召麐為大風堂門人,在香港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當天大擺筵席,賓客盈門。方召麐跪下,向張大千行拜師禮,從此成為大風堂的入室弟子,也就是說可以隨時到張府看畫,不必提前通報。
但僅僅幾個月後,張大千就離開香港去了巴西。方召麐到香港正德機場相送,師徒二人還有一張合照,張大千戴著東坡帽,神情略有一絲去國離鄉的憂愁,而方召麐則似乎還在和老師相見的興奮之中,並沒意識到,身後那架飛機即將送走“張老師”,並且一去不回。
之後,方召麐繼續苦苦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為此,她入讀了香港中文大學,並且二度遠走倫敦,入讀牛津大學,研究《楚辭》。張大千曾多次說,畫家要多讀書,更要有系統的讀書,從而去浮氣,去匠氣。方召麐以四十歲的年紀,放下多次展覽成功的藝術成績,重新做回讀書的學生,不能不說受了張大千的影響。
1961年,方召麐赴巴西八德園探訪老師,但也僅僅住了月余就起身去了倫敦。張大千真正對她的藝術性道路產生決定性影響,是九年後在美國西海岸卡密爾的“可以居”。
學我者死
1970年,張大千寫信給方召麐,但這次書信內容並不如以往,沒有託付方召麐替他在香港賣畫,也沒有請她幫忙給四川老家郵寄物資,而是命她前往美國一趟。方召麐到了美國,張大千說,你拜我門下已近廿載,隨我學畫卻僅月余。你可否在美國住一年,隨我學習?
方召麐自然欣喜,於是寫信安排好幾個孩子的生活,連香港都沒回,直接在美國住了下來。這一年,她與張大千朝夕相處,觀看老師作畫。本來她想像大風堂別的門人一樣,臨摹張大千的畫稿,然而張大千叫她不要這樣,反而將大風堂所藏曆代名畫拿出來,叫她臨摹。張大千說,以你的功力,學我自然很容易像我,但這並不是你自己的路。我是從歷代這些古畫中找到自己的路的,你也可以找到你的。
今天設身處地去想想張大千這個行為,不可不謂用心良苦。於是,方召麐的藝術風格也成為大風堂弟子中最不像張氏兄弟的一位,不僅不像張氏兄弟,甚至也不像歷代任何一個畫家或派系,完完全全是方召麐自己的面貌,是中國山水畫史上全新的面貌。
拙與生
對方召麐藝術風格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張大千跟方召麐的一次散步閒談。那時,張大千已經會晤過了畢卡索。張大千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拙”與“生”。技巧圓熟是末路,拙是最大的巧。而生則是以往的中國畫所缺乏的。以前我不知道畢卡索的好處,覺得他是亂畫。現在看來,此翁的畫,幾年一變,完全脫離以前的樣子,很有“生”的意味。
其實,這是張大千已經認識到並開始接受西方藝術史的審美評判標準。西方藝術史,以創新為第一標準;而中國藝術評價的第一標準,則是師古,師傳統。如果在師古中做出一點點螺旋式上升的創新,已經足以成為新的具有時代代表性的藝術。
可惜張大千不能在自己的藝術上進行這樣的實踐,他已經成名多年,標誌性畫風成為市場認可的商標,有著一大家子要養活的張大千,不能輕易改變。也許出於一種心愿轉移的心理,他希望方召麐來完成這個未竟的藝術心愿。
有了老師的鼓勵,加上自己以往的思考,方召麐開始了這條拙與生的藝術道路。她完全拋棄了曾經的嶺南派技巧,以漢隸的古樸筆法,加上大寫意的狂放精神,開始了一種全新的畫風。方召麐在陪張大千在美國看畫展的時候,也受到西方抽象藝術大師波洛克的影響,將波洛克的抽象精神加入到大寫意山水中。大寫意是中國的抽象方法,波洛克是西方的抽象思維,在方召麐這裡得到了融合和統一。加上方召麐本身天然童趣的審美心態,將漢磚上的人物形象加以改造,使得方氏山水畫有了更多的天然之趣。
一次凌晨,方召麐在可以居畫室創作了一副山水,張大千看後,興奮地寫了一副對聯: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
這是張大千希望方召麐到達的境界,方召麐也努力成功地到達了。她以自己的天分和毅力,開闢出了老師指出的道路。正如她的畫中經常出現的那條通天之路,她在藝術的崇山峻岭中開出了自己的這條路,在這條路上,她永遠都在勤奮登攀。
尊師如父
方召麐本身是一個非常尊重老師的人,她在成名多年以後回到無錫,仍然尊敬地前往老師家中拜謝;趙少昂的葬禮上,她以八十之軀顫顫巍巍跪下磕頭。對待張大千,就更是視師如父,在香港不僅長期幫張大千辦事,而且言必稱“張老師”,非常尊敬。就連張大千後期開創潑彩風格,也是在美國受到方召麐的啟發。歷數方召麐的作品,有一個比較奇怪的事情,就是在張大千開始創造潑彩風格的前一年,方召麐曾經畫了一張潑彩作品。這張作品以石青、石綠和水墨為主,採取大面積的塗抹形成高山的造型。但這樣的潑彩,只有這一張,之後便不再出現過。為何方召麐會放棄這樣一種剛剛開創的畫風?原因在於,張大千看到這張作品後非常喜歡,認為自己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探索。就像張大千為張善孖不再畫虎一樣,從此方召麐也不再碰潑彩,而是將這一方天地留給了老師去創作,並且認為老師能比自己做的更好,由此可見方召麐對張大千的尊重和感情。
不僅在藝術上,面對別人的質疑,方召麐也總是處處維護張大千。香港收藏家李典曾回憶說,方召麐也非常喜歡齊白石,並且在畫中吸收了許多齊白石的藝術風格。於是在一次聊天中,另一位藏家問,張大千和齊白石的藝術水平相比,你覺得誰更好?方召麐立即制止這個話題,說:“你不要說下去,我知道你的意思,齊白石是大師,但張老師是我的老師,我不能做這個比較,你不要再說下去。”張大千病逝於台灣後,方召麐因為政治立場上更親近中共,被列在台灣的黑名單內,因而不能赴台奔喪。方召麐極其痛苦,在家中設靈堂拜祭老師,一連數日以淚洗面。
張大千的家人也非常喜歡方召麐,張大千的幼子保羅叫她“方姐姐”,張大千經常說,要向你們方姐姐學習,她是很努力的。的確,在可以居的一年內,方召麐經常是夜以繼日的畫畫,並且覺得張老師天天賓客滿門,很耽誤畫畫的時間,還勸過老師要減少應酬。而徐雯波之於方召麐,或許兩人年齡相當,反而不像師母,更像姐妹。多年後,方召麐回憶起來,還會很高興地說,徐師母特別喜歡我做的無錫小餛飩!
悠悠幾十載如白駒過隙,方召麐也故去了。但從種種史實資料中,我們卻能感受到,這個畫畫最不像張大千的大風堂門人,卻是張大千最欣賞並且傾注心血最多的徒弟之一,他教她學習古畫,教她創造“拙與生”的境界,教她學會尋找和堅持自己。他們的藝術作品看來風格迥異,但藝術精神卻具有最理想主義色彩的交集。
人物關係
方召麐於留學英國期間結識抗日名將方振武之子方心誥並於1938年結婚,共誕下八子女,抗戰時曾逃難到桂林、天津、上海;1948年方氏舉家於戰後移居香港,方心誥雖於1950年病逝,但子女皆名成利就,有稱“方氏一門八傑”。
方曼生是香港著名律師
陳方安生是香港首任政務司司長 、曾任立法會議員
陸方寧生是旅遊公司總裁、滬港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方順生是聯合國即時傳譯部部長
方桂生是滙豐銀行經理
方林生是旅遊公司經理
方慶生是香港著名醫生
方津生是骨科醫生兼香港中國醫學專科學院主席
個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