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悉尼“唐人街之王(King of Chinatown)”的僑領方勁武,是悉尼人家喻戶曉的人物。同時,他還有“悉尼慈善大使”的美譽。“唐人街之王”這稱號乍聽下很有點江湖的味道,其實說穿了並不神秘,這源於方勁武的英文名字——King Fong中的King字,亦可謂語帶相關,因他半世紀以來,成長、工作、生活及其成就都與唐人街密不可分,對唐人街的了解無出其右。 稍微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個子不高,但精力充沛的方勁武,總愛攜帶著他那有點殘舊的手提包,出現在悉尼華人慈善聚會的各種場合,甚至有時是一天之內連趕幾場。卻樂在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勁武
- 國籍:悉尼
- 出生地:斐濟群島
- 出生日期:1938
- 職業:商人
- 性別:男
- 身高:175cm
身世,移民,生活,人物,亦中亦西的角色,悠悠唐人街歲月,慈善,愛好,影響,
身世
不了解的人大概會問,他這樣奔波是為什麼呢?是為利還是名?方勁武,究竟何許人也?他又是如何獲得這些稱號呢?
他來自斐濟群島
隸屬大英國協的斐濟群島,以英語為主。但慶幸的是,在方勁武讀書求學的時候。他有機會進入當地華裔辦的中文班學中文,即每天讀書學英文之餘,會有一小時的時間學習中文,這是方勁武最早接觸中文的“啟蒙”時期。
方勁武兒時,正值二次大戰期間,小小年紀的方勁武,聰明乖巧,在讀書之餘已懂得幫忙家務,甚至還為不懂中文的父親做“臨時翻譯”。
那時期。有一隊美軍就駐守在方勁武老家的對面,在“混熟”了之後,美國大兵還教父親煮一些西式的食品,而小方勁武還常常被邀請到兵營中去欣賞黑白戰爭片,令他眼界大開。
移民
900英鎊定居悉尼
1946年,方勁武父親以商業投資移民為由的申請獲準,以900英鎊買下一間魚鋪的生意及物業,正式移居悉尼。
當時的澳大利亞政府對移民的入籍有嚴格的限制,規定必須居住滿15年後才可以申請入籍。而方勁武父親的商業投資附帶條件,規定每年要有一萬英鎊的進出口生意額。於是,方勁武的父親除了經營魚鋪外,開始籌劃經營進出口的生意。
初期,有訊息指中國正值打仗,食物及必需品供應短缺,所以,方家主要出口到中國的食品是火腿,牛油及旅店和製衣廠用的肥皂。稍後,由於經營魚鋪的關係,方家向香港出口魚乾及鹹魚獲得成功,令方家的生意賺到了錢。
當時悉尼華人只有三千三
對於今天生活在悉尼的華人來說,已經習慣了唐人街的華人擁擠場面,大概沒有想到,1946年的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全悉尼的華人只有3300人,只有5個華裔家庭居住在ULTIMO,其中三個家庭為土生華人。這對於當時在該區經營生意的方家來說,顧客大多數是本土的澳大利亞人。為了經營的擴大,父親決定從ULTIMO轉到唐人街,當時的德信街才剛剛開始發展,而現在的悉尼娛樂中心當時還是一個大市場,是當時主要的貿易商業中心。
方家在悉尼唐人街開設的一間店鋪,名叫瑞田公司(SAY TIN FONG & CO.),又叫瑞田方。專門經營華洋雜貨,是當時唐人街最早的雜貨店之一,店鋪坐落在現在的建德大廈地段。也就是從那個時期起,方勁武正式踏足唐人街,這一“踏”就是40年。方勁武,見證了唐人街半個世紀來的變遷。
生活
鮑魚、帶子隨手扔
方勁武當時在ULTIMO邊讀書,邊在父親經營的商店中幫忙。通常,他每天早上五時就起床。與父親一起到魚市場拍賣行買新鮮魚回魚鋪。然後,幫母親準備魚鋪炸薯條的工作,之後才上學。放學後,方勁武又會到唐人街的店鋪幫忙。邊讀書,邊幫忙父母生意的方勁武,總覺得睡眠時間不夠。但這段特殊時期的經歷,令年少的方勁武增長了不少的見識,期間,更有不少趣聞。
據說,當時從外地進口一些樟木箱、花瓶等,政府要收很重稅。而頭腦靈活的瑞田方和其他一些生意人,他們便想到把進口的衣服雜物等都塞進木箱內,花瓶則用以裝載其它物品,此法奏效,樟木箱、花瓶等成為盛載的工具後便不用另外繳稅,而且一舉兩得。
那個時候,西方人不會吃鮑魚,他們不懂得烹調方法,總覺得像吃橡皮筋。在魚市場的西方人,會把漁筐里的鮑魚、帶子挑出來丟掉。方勁武父親看在眼裡不吭聲,然後叫兒子每天早上到魚市場撿地上的帶子、鮑魚。雖有便宜可撿,卻苦了小方勁武。魚市場的人見他如此勞碌,乾脆幫他把這些“垃圾”預先裝好,不用他一大早來撿拾。可惜這種奇遇今天已不復見。
人物
亦中亦西的角色
那時候,在德信街旁邊的Paddy's Market,俗稱“跳蚤市場”,十分興旺,不少的澳大利亞人也會光顧,這就間接促進了近在咫尺的唐人街的發展。
1953年,一本英文雜誌出版中國食物專刊的介紹,不少的讀者“按圖索驥”來到唐人街購買亞洲食物。當時唐人街只有啟源,康生,瑞田方三間亞洲雜貨店,大多以華人顧客為主,一下子湧來了大批的西人顧客,結果,能中(中文)能西(英文)的方勁武,此刻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在一幅方勁武珍藏的老照片中,年輕的方勁武正在店鋪內向一名當時的電影明星介紹中國“鑊”的使用,這也是方勁武第一次因介紹悉尼唐人街而成了新聞人物。
從1955年起,澳大利亞開始流行亞洲食品,並推動了唐人街的發展。從1955年起,中國移民可以入籍,領取社會福利,到1966年後,澳大利亞政府放鬆了移民條例,使東南亞的移民激增,72年澳大利亞鼓吹多元文化國策。“白澳政策”被廢棄,更促進了唐人街的發展。
悠悠唐人街歲月
方氏家族的瑞田方,從1946年開設在唐人街,直到1985年因一場火災引發停業,前後達40年之久。
方勁武也從一個小男孩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當家人”了。
從1953年起,方氏家族就藉從商的盈利轉向投資地產,購屋後出租,加上1985年出租瑞田方套現的資金再轉為投資地產,為方家帶來可喜的收入,令方勁武無經濟的後顧之憂。方勁武1985年退休後掛職於中國城宣傳推廣公司,實際上卻是全職從事他所喜愛的慈善事業。
方勁武從事的慈善工作,可以追溯到60年代,那時,全悉尼僅有華人8000多。直到1985年,也只有58,000華人,到90年,已上升到112,955人。
從1963年到今天,唐人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以前德信街那些小店鋪,大都被拆掉重建或新建,最明顯的是德信中心及建德中心,瑞田方的舊址即在此,而舊的Paddy’s Market,現除了外牆保持原貌之外,裡面建成了現代化的大商場,集衣食住行於一體,已成了唐人街新的地標。
悉尼市政府於1971年成立了“德信街華人委員會”。1980年建成了帶有濃厚中國色彩的牌坊後,悉尼唐人街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方勁武在回憶40多年來從事慈善工作的體會時坦然表示,這是我從年輕時就培養出來的興趣,那時候,識英文的老華僑不多,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有求必應”的個性。加上看到被幫助的人的那種開心,自己也覺得開心,的確有種施比受更有福的感覺。
被越來越多的華僑稱為“黃大仙”(有求必應)的方勁武,就是這樣開始了他參與社會服務,踏上“慈善大使”的生涯。
慈善
永不言老的“慈善大使”
四十多年來,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的方勁武,確實是悉尼華人慈善的先驅者。人們只要稍為留意一下,就不難發現方勁武出席悉尼各種慈善場合的身影。
他曾經擔任市長夫人基金會華人聯絡負責人十多年,現在他依然活躍在救世軍,華人公益金等多個澳大利亞人,華人的慈善機構中。而且,他在商界,文化,體育界中也享有聲譽,現在方勁武除了擔任華埠總商會秘書長外,還是華星桌球協會名譽會長,中華文化協會會長。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了社會公益、慈善及促進文化體育交流發展的工作中,而且,盡心盡力,數十年如一日。
1988年,方勁武服務社會,熱心公益慈善三十年的成績,使他獲頒授澳大利亞的OAM勛銜。
在悉尼市150周年的慶典中,方勁武和其它幾位華人OAM在市政廳獲英國女皇接見。“我很高興,華人也可以受到這樣高的禮遇。”方勁武把自己的榮譽歸功於整個華人社區。
2000年悉尼奧運會,方勁武出任火炬接力手,將奧運聖火在他熟悉的唐人街傳過,再次成為新聞的焦點。
愛好
名人的背後
作為唐人街名人的方勁武,除了頻頻亮相於社區,慈善的各種場合之外,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熟讀“番書”的方勁武,還能聽說中文,但“讀”和“寫”就欠奉。當然,用中文簽上“方勁武”三個大字,還是可觀的。
但方勁武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業餘詩人”,喜吟詩作對,不過是用英文!筆者在一些慈善表演的場合,還聆聽過他聲情並茂地朗誦自己的詩作。
筆者曾私下問他,有沒有投詩稿到報章雜誌,方勁武笑稱,寫詩只是興趣,有時是即興。“詩言志”,當然只是寫給自己看的。
四處出鏡的方勁武卻很少讓背後的家人曝光,有時被人打趣問到時,他總是笑而不答,或者解釋太太不愛出大場面。事實上,為人低調的方勁武,總是少讓家人介入而成為公眾人物。他的觀點是:“家人有他們所喜歡的生活,有他們習慣的私人空間。我不想因為自己是名人,讓家人失去了私人平靜的生活空間。”
事實上,方勁武在透露家人的情況時,只稱有三個子女,兩人大學畢業從事專業工作,一個還讀書,還有兩個外孫,一家人生活無憂無慮。這大概已是他所能公開家庭生活的“底線”了。
影響
“唐人街通”
悉尼華埠德信街出身的方勁武,除了有“慈善大使”的美譽之外,更是一致公認的“唐人街通”。除了華人之外,不少的澳大利亞人對唐人街的認識,也是透過方勁武這個“唐人街通”做搭橋的,例如今年十號電視台拍攝的特輯“澳大利亞早安”的唐人街專輯,就是藉助了方勁武作嚮導,細述唐人街的今昔。
方勁武特別提到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白澳政策”之下的澳大利亞,對華人背景的移民諸多的限制,使他們倍覺人在異鄉的漂泊無助。令方勁武最為感慨的是,當時的亞裔移民是不能入籍的,直到1955年之後,此法例才有所改變。即使如此,申請人也必須在澳大利亞住滿15年之後,才有資格申請入籍。也因此,家庭團聚的申請就更難,這就造成了當時在澳大利亞的華僑男多女少的現象,因大多飄洋過海出外謀生的是年青的男性。這些男性華僑,只好回鄉去娶妻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娶當地的澳籍女子為妻,故不少的老華僑娶得“洋妻”,其後代就是現在所見的“混血兒”了。處在這種情況下的新一代,多是只識英文而丟失了中文,或是會聽不會講和寫。但華僑娶洋妻是較少出現的事,因澳大利亞女子多喜歡選擇本國男子,這也是華僑回鄉娶妻的其中一個原因。
方勁武笑了笑補充說,當年他也差點兒要娶過埠新娘,碰巧有親戚介紹了一位正在澳大利亞讀書的姑娘給他認識,交往了一年,也就結為秦晉,那姑娘正式成為方勁武的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