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紅丸

斷紅丸,中醫方劑名。出自《濟生》卷八。具有補腎之功效。主治腸虛,臟腑久虛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基本介紹

  • 名稱:斷紅丸
  • 別名:剪紅丸(《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
  • 出處:《濟生》卷八
  • 組成:側柏葉、川續斷、鹿茸、附子、黃芪、阿膠、當歸、白礬
  • 功用:補腎
  • 主治:腸虛,臟腑久虛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側柏葉(微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燎去毛,酒煮)、附子(炮,去皮臍)、黃芪(去蘆)、阿膠(銼,蛤粉炒成珠子)、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120g),白礬(枯)半兩(60g)。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功用

《血證論》:補腎。

主治

腸虛,臟腑久虛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方義

下血傷陰,陰損及陽,血仍不止。法宜止血、滋陰、補陽並舉,塞流、澄源、復舊同施。方用側柏、阿膠、白礬收斂止血。《本草正》謂:“續斷用其苦澀,其味苦而重,故能人血分,調血脈,消腫毒、乳癰、痔漏,治損跌傷,續筋骨血脈;其味澀,故能治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本品既補肝腎之虛,又可收混止血,協助前藥塞流,方名斷紅,有必先止血後補虛之意。失血而致血虛,法當補血,故用阿膠、當歸補之。陰損及陽,又宜壯其陽氣,鹿茸為補腎壯陽第一要藥,得善於溫陽的附子為助,可以培補下元,生髮陽氣陽。已生之陽恐防散失,故配黃芪固之;血是因陽陷,故用黃芪舉之。八藥同用,能呈溫補下元,收斂止血功效。

附方

名稱:斷紅丸
組成:大黃(煨過)、桃仁(去皮尖)三錢,當歸、檳榔各半兩,皂角仁、黃柏、荊芥穗、枳殼各五錢,蝟皮、黃連、秦艽、槐角子各一兩
用法: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湯送下
主治:腸風下血,獨在胃與大腸出
出處:方出《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名見《東醫寶鑑·外形篇》卷四
名稱:斷紅丸
組成:側柏葉(炒香)、川續斷(酒炒)各三錢,鹿茸(酥炙)一具
用法:上為細末,醋煮阿膠為丸。每服四五十丸,烏梅湯、人參湯、米飲湯任下
主治:下血久不止,虛寒色淡晦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濟生》:“斷紅丸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日久羸瘦。側柏葉(微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燎去毛,酒煮)、附子(炮,去皮臍)、黃芪(去蘆)、阿膠(銼,蛤粉炒成珠子)、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白礬(枯)半兩。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