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碑集

斷碑集

斷碑集,明方豪撰。豪字思道,開化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明史·文苑傳》附載《鄭善夫傳》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斷碑集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古文
  • 作者:方豪
作者介紹,部分載錄,

作者介紹

方豪(1482-1530),字思道,號棠陵,開化縣金村鄉金路人。自幼豪邁卓異,四歲即能聯句,且對答如流,有神童之稱。年十六從名儒文山先生吾冔學,視為天才。正如其好友吾謹在《方崑山像贊並予》中所寫:“思道抱奇氣,疏節侃侃多正議,聽者輒毛骨悚然。志欲效古丈夫,樹聲業於宇宙,而才且是為之用。弱冠為文,辭捷若宿構,或倉促索其數千言,鹹立應之,不加點綴而華彩爛然。”
崑山知縣
明正德二年(1507)獲鄉貢第一,三年舉進士,賜同進鍵迎戀士出身。五年八月(1510)任崑山(今屬江蘇省)知縣。時,崑山方阽于海 潦,頻發大水,洪澇為災,田地荒蕪,百姓無以為生。草根樹皮,採掘殆盡。“徙死遷之者每以萬計”,一時之間,餓殍蔽道,枯骨填河。而朝廷不顧百姓死活,官逼欠賦,致使百姓賣兒鬻女。方嚎目睹慘狀,心中悲憤,一面相視疏決,實地勘查,組織民力築堤抗承嘗殃淋洪,一面設方賑貸,並不計個人安危,秉筆直陳《乞蠲逋負疏》,歷憤慘情狀,云:“臣每一陸行,餓殍塞路,每一水泛,枯骨塞河,觸目傷心……。謂崑山三盡;上戶財盡,中戶逃盡,下戶死盡,殆非虛也。”並嚴正指出:“夫錢糧,國之用矣;民,國之本也,臣豈不知國用之當足。國用不足,猶有可為;國本一傷,恐不可復救也!”理正詞切。朝廷派員查勘,減免田賦,水災得到了治理,使崑山的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刑部湖廣清吏司主事
十一年,方豪補沙河知縣,十三年(1518)八月,升刑部湖廣清吏司主事。該司乃明代刑部十三司之一,辨危符掌湖廣省之刑名獄案。豪斷獄清明,所至之地,稱芝催鞏汗譽有聲。員符您對其文才和政才,吾謹贊之云:“天地靈粹之氣,得之者或寡,而君獨身萃之,故發而為剛火,蘊而為精微,挺挺之節,皎皎之姿,文足來一時之望地,而政足為百里之師,皆氣之粹然者為之資也。卒能含光匿耀,收英斂奇,弗以有涯之生,而逐無涯之知,則古人所謂成人者,君殆其庶幾乎。”
時,武宗皇帝好大喜功,不斷統兵巡察。十四年二月,武宗決定南巡,方豪時任刑部主事,作為屬官,也參與上疏諫阻皇帝南巡之事,這下可惹腦了武宗,凡聯名上書的一百餘名官員,在午門被罰跪五日,有數十人被下了錦衣衛獄,甚至有的被廷仗致死。方豪因受仗傷重幾死,為療傷,創臥於刑部湖廣司之東籠鶴亭近兩月,每倚窗望槐,百感交集,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嘆,遂寫下《見樹窗記》借物托諷,曲表胸臆。云:“……一樹也,枯榮稍異,憂樂頓殊,霜雪之催,誠不若雨露之養也。閥己盛夫霜雪雨露,天之用也,大德四生,豈甘摧折。……夫摧折固予職也。念茲樹之可悅,充予心之良好,法天之用,必於其不得已,而每謹其所可已,惻怛茲愛之意,常行乎其間……”
被罷歸故里
被罷歸故里時,路經常山又寫下《草萍驛會徐伯和》一詩:“當年行役下瑤京,長憶河橋步月明,人妒浮名傳已死,君從大難得重生。相看各喜容顏好,一笑還將寵辱輕。古驛寒霄燈為盛,僕夫亦識故人情。”深感宦海的風險,慶幸劫後餘生,更珍惜故人的情誼。
方豪回到開化金村後,隱居於毛塢,飲酒、賦詩、會友以山水漁釣為樂,留下不少佳作,其間輯成《棠陵集》八卷,前六卷為文,後二卷為詩。
復任刑部主事
嘉靖元年(1522)世宗登皇帝位,方豪被召回京師,復任刑部主事,賜金,加俸一級,後奉命赴山東處理積案。到任後,閱案卷,興調查,酌刑罰,昭冤獄,夙興夜寐,不辭辛勞,數月積案盡清。三年,任湖廣僉事。四年,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1527)年僅四十五歲的方豪,上疏乞歸,獲準告老還鄉,時心如羈鳥歸林,池魚入淵。途中賦:《歸舟夢故山花發田家叩門借瓮貯酒》詩云:“才斷人間念,歸舟夢已清。忽傳村酒熟,況值野 花明。借瓮應相饋,敲門總不驚。披衣忙起問,江月正雞鳴。”
方豪生性率真磊落,在《清獻告天圖》一詩中這樣寫道:“吾邦趙清獻,每事必告天。百年多少事,事事何能宣。吾心自有之,曷不往告焉。既省素袍笏,亦免燒篆煙。天亦厭煩聒,人自多牽纏。或者止一史,眾遂附以傳。焉有聖賢徒,此理猶未研?盡信不如無,其然豈其然。”直抒自己對“每事必告天”的看法,反映他曠達朽拳不羈的性格。方豪返歸故里後,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賦詩抒懷,片刻即成。據縣誌記載開化不少地方留有他的詩文真跡。明理學家王陽明對其甚為器重,曾贈詩云“方子岩廊器,兼負雲霞姿。每逢泉石處,必刻棠陵詩。”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棠陵集》、《斷碑集》收入《四庫全書》。

部分載錄

斷碑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此其知沙河縣事時(案《明史》載豪由崑山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言嘗知沙河縣,蓋偶然失載),重立顏真卿所書《宋璟神道碑》,而記其始末者也。是碑在沙河食膳鋪。宋崇寧中,有編修國史會要所檢閱文字范致君者,別書一碑易之,而舊碑遂不顯。正德中,豪始求得原石,已斷為二,乃錮以鐵而復建之,並裒一時題詠及案牘之文以成是集。編次冗瑣,不出地誌之陋體。惟其所載真卿之文,與世所傳《魯公集》頗有異同。如《集》本雲“嘗夢大鳥銜書,?主口中而咽之,遂來而上”,石本“?主”作“吐”、“來”作“乘”。《集》本雲“襟懷益爽”,石本“懷”作“靈”。《集》本雲“年十六七時,或讀易,曠時不精”,石本於“六”字之下“讀”字上惟缺二字。《集》本雲“有司特聞”,石本“特”作“時”。《集》本雲“異而召還”,石本“異”字上多一“後”字。《集》本雲“吾比欲優遊自免”,石本“自免”作“鄉里”。《集》本雲“不宜與執政通同”,石本“通同”作“通問”。《集》本雲“玄宗將幸西蜀”,石本作“中宗將幸西京”。《集》本雲“又復遷相州”,石本無“復”字。《集》本雲“東宮有大功,宗廟社稷主也”,石本作“春宮有大功,主安得異議”。《集》本雲“無敢不蔇”,石本“蔇”作“畏”。《集》本雲“變以陶瓦”,石本“陶瓦”作“陶旅”。《集》本雲“燕國公張說者”,石本無“者”字。《集》本雲“尋入為洛州長史”,石本作“又為洛州刺史”。《集》本雲“思勖以將軍貴幸,泣訴於帝”,石本“幸”作“達”、“訴”作“辭”。《集》本雲“改號侍中”,石本作“復兼侍中”。《集》本雲“明年駕幸洛陽”,石本“洛陽”作“東都”。《集》本雲“馳道險隘,行不得前”,石本作“馳道隘,稽車騎不得前”。《集》本雲“必若致罪二臣”,石本無“必”字。《集》本雲“以臣言免之”,石本無“言”字。《集》本雲“上嘉而從之”,石本“上”作“遂”。《集》本雲“母寵子愛”,石本“愛”作“異”。《集》本雲“恐非正家之道,王化所不宜”,石本無“不”字。《集》本雲“上藥異殊”,石本作“殊異”。《集》本雲“躡公而歿”,石本“躡”作“4■”。《集》本雲“河西節度行軍司馬”,石本“河西”作“河南”。《集》本雲“忠孝之盛,人倫之綱”,石本作“人倫紀綱”。《集》本雲“功成生讓,事軼屠羊”,石本“生”作“牢”。《集》本雲“略無交言”。石本“略”作“路”。《集》本雲“讜論泱泱”,石本“讜論”作“右揆”。一篇之中,舛異者凡二十八處,皆足以訂傳寫之誤。故其書雖不足存,而一節之長,特為附著於此,以資考證焉。
----出《四庫總目提要
《斷碑集》於清乾隆年間收入《四庫全書》。
方豪生性率真磊落,在《清獻告天圖》一詩中這樣寫道:“吾邦趙清獻,每事必告天。百年多少事,事事何能宣。吾心自有之,曷不往告焉。既省素袍笏,亦免燒篆煙。天亦厭煩聒,人自多牽纏。或者止一史,眾遂附以傳。焉有聖賢徒,此理猶未研?盡信不如無,其然豈其然。”直抒自己對“每事必告天”的看法,反映他曠達不羈的性格。方豪返歸故里後,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賦詩抒懷,片刻即成。據縣誌記載開化不少地方留有他的詩文真跡。明理學家王陽明對其甚為器重,曾贈詩云“方子岩廊器,兼負雲霞姿。每逢泉石處,必刻棠陵詩。”生平著作甚多,其中《棠陵集》、《斷碑集》收入《四庫全書》。

部分載錄

斷碑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此其知沙河縣事時(案《明史》載豪由崑山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言嘗知沙河縣,蓋偶然失載),重立顏真卿所書《宋璟神道碑》,而記其始末者也。是碑在沙河食膳鋪。宋崇寧中,有編修國史會要所檢閱文字范致君者,別書一碑易之,而舊碑遂不顯。正德中,豪始求得原石,已斷為二,乃錮以鐵而復建之,並裒一時題詠及案牘之文以成是集。編次冗瑣,不出地誌之陋體。惟其所載真卿之文,與世所傳《魯公集》頗有異同。如《集》本雲“嘗夢大鳥銜書,?主口中而咽之,遂來而上”,石本“?主”作“吐”、“來”作“乘”。《集》本雲“襟懷益爽”,石本“懷”作“靈”。《集》本雲“年十六七時,或讀易,曠時不精”,石本於“六”字之下“讀”字上惟缺二字。《集》本雲“有司特聞”,石本“特”作“時”。《集》本雲“異而召還”,石本“異”字上多一“後”字。《集》本雲“吾比欲優遊自免”,石本“自免”作“鄉里”。《集》本雲“不宜與執政通同”,石本“通同”作“通問”。《集》本雲“玄宗將幸西蜀”,石本作“中宗將幸西京”。《集》本雲“又復遷相州”,石本無“復”字。《集》本雲“東宮有大功,宗廟社稷主也”,石本作“春宮有大功,主安得異議”。《集》本雲“無敢不蔇”,石本“蔇”作“畏”。《集》本雲“變以陶瓦”,石本“陶瓦”作“陶旅”。《集》本雲“燕國公張說者”,石本無“者”字。《集》本雲“尋入為洛州長史”,石本作“又為洛州刺史”。《集》本雲“思勖以將軍貴幸,泣訴於帝”,石本“幸”作“達”、“訴”作“辭”。《集》本雲“改號侍中”,石本作“復兼侍中”。《集》本雲“明年駕幸洛陽”,石本“洛陽”作“東都”。《集》本雲“馳道險隘,行不得前”,石本作“馳道隘,稽車騎不得前”。《集》本雲“必若致罪二臣”,石本無“必”字。《集》本雲“以臣言免之”,石本無“言”字。《集》本雲“上嘉而從之”,石本“上”作“遂”。《集》本雲“母寵子愛”,石本“愛”作“異”。《集》本雲“恐非正家之道,王化所不宜”,石本無“不”字。《集》本雲“上藥異殊”,石本作“殊異”。《集》本雲“躡公而歿”,石本“躡”作“4■”。《集》本雲“河西節度行軍司馬”,石本“河西”作“河南”。《集》本雲“忠孝之盛,人倫之綱”,石本作“人倫紀綱”。《集》本雲“功成生讓,事軼屠羊”,石本“生”作“牢”。《集》本雲“略無交言”。石本“略”作“路”。《集》本雲“讜論泱泱”,石本“讜論”作“右揆”。一篇之中,舛異者凡二十八處,皆足以訂傳寫之誤。故其書雖不足存,而一節之長,特為附著於此,以資考證焉。
----出《四庫總目提要
《斷碑集》於清乾隆年間收入《四庫全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