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塊縫合線

斷塊縫合線

斷塊縫合線岩石圈斷塊邊界的一種岩石圈斷裂,為古大陸型地殼和古大洋地殼的接合斷裂;是古大陸地殼向古大洋型地殼仰沖或後者向前者俯衝的場所。可切割岩石圈而到達軟流圈或上地幔,其成因與特徵可能與現代太平洋西緣的板塊消減帶相似,可稱為消減型斷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塊縫合線
  • 外文名:suture line of fault blocks
  • 學科:構造地質學
概念提出及發展,意義,典型斷塊縫合線,產出岩石組合-阿爾卑斯型蛇紋岩一橄欖岩,

概念提出及發展

地縫合線一詞是德國地質學家克洛斯(H.CIOSS)於1937年提出,原義是指各岩塊之間具有不同力學性質和地質歷史的變動帶。中國地質學家則有不同的稱謂,張文佑等(1974)則稱為斷塊縫合線,指古陸殼和古洋殼之間的接合線,相似於板塊構造的消減帶。黃汲清等(1977)則稱之為板塊縫合線。

意義

兩個大陸板塊相向移動,它們的前緣碰撞時,受到強烈變形,構成的褶皺山脈地帶稱斷塊縫合線,簡稱縫合線。它是劃分板塊邊界的要素之一,也是尋找古板塊構造的重要地區。

典型斷塊縫合線

有人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歐亞大陸板塊與印巴次大陸板塊的斷塊縫合線;也有人認為,這個地縫合線位於雅魯藏布江或其以北地區,而喜馬拉雅山脈則屬於印度板塊的一部分。阿帕拉契亞山脈和烏拉爾山脈也可能是古老的斷塊縫合線。

產出岩石組合-阿爾卑斯型蛇紋岩一橄欖岩

阿爾卑斯型蛇紋岩一橄欖岩共生組合類型。它們主要分布於斷塊縫合線和兩種不同性質構造的接觸帶上以及斷褶之中。它們在空間分布上與岩石圈斷裂密切相關,可長達數十公里、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而寬僅數公里至數十公里。它常與輝長岩和基性火山岩伴生,特徵的岩石是純橄欖岩,斜輝橄欖岩,輝石岩、二輝橄欖岩和橄欖輝長岩、而蘇長岩和斜長岩罕見。它們可以與綠片岩、藍閃石片岩以及甚至未變質的雜砂岩和熔岩共生在一起,組成所謂的蛇綠岩建造;它們也可產在綠片岩相、綠簾石閃岩相及閃岩相的變質岩中,或粒變岩相和榴輝岩相的變質岩中。岩石常具片狀構造,其M/f均大於7.5。在化學成分上以含較高的Mg、Cr、Ni而貧Ti,Ca,Fe為特徵。岩體的接觸變質作用通常甚輕微或不明顯。在組成上地幔的超鎂鐵岩中,鉻元素主要賦存於附生的鉻尖晶石中。中國境內已發現了不少蛇綠岩套,如始生代華南地區的四堡群,梵淨山群,北祁連的寒武一奧陶系,及喜馬拉雅的蛇綠岩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