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麥13號是小麥的一個品種,選育單位是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半冬性,中早熟品種,生育期228天,株高80厘米。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分櫱力較強,生長健壯,抗寒性好。連續三年參加國家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三年產量都獲第1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麥13
- 品種類別:小麥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3009
- 選育單位: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基本信息,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要點,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新麥13號
品種類別: 小麥
審定編號 :國審麥2003009
選育單位: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宛原長白為母本,(C5/3577)F3d1為父本進行雜交選育的高產、抗病、穩產、優質、廣適小麥新品種,原名新鄉9178,2003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
特徵特性
半冬性,中早熟品種,生育期228天,株高80厘米。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分櫱力較強,生長健壯,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慢,拔節晚,抽穗遲,後期發育快,抗倒春寒。成株期株型適中,葉片直立,旗葉小上沖,成穗率高。莖桿基部間節短,穗下節細長,富有彈性,抗倒伏力強。長方形穗,穗長8.5厘米左右;長芒,護穎白色,無茸毛,卵形,斜肩,穎嘴銳形,穎脊明顯,穎殼鬆緊適中;小穗和小花分布均勻,結實性好。籽粒白色,卵形,半角質,有光澤,大小均勻,商品性好。後期葉片清秀,功能期長,灌漿快,活桿成熟,抗乾熱風,較耐旱。成熟後穗頭直立,不炸芒,不落粒。畝穗數38~42萬,穗粒數36~38粒,千粒重42~45g,容重810g/L。高抗條銹,中抗白粉和紋枯病,感葉銹和赤霉病。
產量表現
1、國家黃淮南片區試、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新麥13號連續三年參加國家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三年產量都獲第1位。1999~2001年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區試二年,2000年度,17點匯總,17點增產,平均畝產531.2kg,比對照品種增產5.99%,居10個參試品種第1位,是唯一比對照種增產達極顯著水平的品種;2001年16點匯總,16點增產,平均畝產564.17kg,比對照品種豫麥49號增產9.64%,又居11個參試品種第1位,仍是唯一比對照種增產極顯著的品種。
國家兩年區域試驗點分布於河南、安徽、江蘇、陝西四省,100%的點次增產,有50%的點次是第一位,超過20%的點次是第二位,15%的點次是第三位。河南、安徽、江蘇、陝西分別匯總結果,新麥13分別居四個省的第一位,河南省增產9.4%,安徽省增產10.65%,江蘇省增產7.8%,陝西省增產11.2%。
2002年度國家黃淮南片生產試驗,新麥13號平均畝產458.6kg,比對照品種豫麥49號增產4.27%,又是唯一比對照增產的品種,再次居5個參試品種的第一位,分別居河南、安徽、江蘇、陝西各省試點平均產量的第一位。
通過參試品種產量均值變異係數分析,品種適應度分析、Ebehart-Russell分析、Shukla分析、C·S·Lin分析表明,新麥13號的平均值最高,達到564.7kg;CV值最小,只有9.3%;適應度最大,達到100%,其靜態穩定性,動態穩定性,廣適性都最好。因此它是一個高產、穩產、廣適的小麥新品種。
2、品質檢驗結果
國家黃淮冬麥區區試統一取樣,委託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哈爾濱),新麥13號的測定結果為:含粗蛋白(乾基)13.1%,容重800g/L,濕麵筋30.0%,沉降值24.4mL,吸水率58.2%,形成時間2.4min,穩定時間3.6min,為優質中筋小麥品種。
3、 抗病鑑定結果
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國家小麥區試試驗品種抗病性鑑定結果證明:新麥13號條鏽病免疫,中抗白粉和紋枯病,感葉銹和赤霉病。
栽培要點
新麥13號適宜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東、陝西等廣大麥區中高肥、早中茬麥田種植。河南中北部地區10月5號以後播種,播量以畝基本苗13~15萬為宜,最高群體應控制在90萬左右。冬前與拔節末期肥水重管,起身期用井岡黴素+氧化樂果、孕穗期和灌漿期分別用氧化樂果+粉銹寧治蟲防病